范围论与观察渗透理论
范围论与观察渗透理论
两个范围的争论,汉森认为是由于观察渗透理论
人们常说“真理越辩越明”,是说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通过争论可以使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使真理在争论中更加清晰明白,最终被对方接受。这样的争论,属于同一范围的争论。这种争论,不是你对就是我错,结论只有一个。双方通过争论,消除矛盾, 达成共识。
但是,还有一种争论,它属于两个范围的争论。比如,关于文革的争论,关于毛泽东的争论,文艺界文艺有没有阶级性的争论,物理学上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的争论,百家争鸣时期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争论等等,都属于两个范围间的争论。在两个范围的争论中,两人观察的是同一事物,却看到不同的东西,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且这种争论,呈这样一种趋势,双方对这一事物,观察的愈细致,研究的愈深入,就更加认为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对方的结论是错误的。因此,这种争论,争论的时间愈长,愈难达成共识。比如关于毛泽东的争论,拥护者,视若救星,反对者,视若恶魔,就是这样的争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两个范围的争论。
两人观察的是同一事物,却看到不同的东西,这一现象,最早提出并系统地予以研究的是美国的哲学博士N·R·汉森。《发现的模式》是他的代表作,书中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设想这两个人观察一种原生动物——变形虫,一个人看见的是单细胞动物,另一个人看见的是无细胞动物。第一个人看到变形虫在各方面都和不同类的单细胞类似,如肝细胞、神经细胞、上皮细胞。这些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等。在这一类中,变形虫只是由于其独立性才被区别开。然而另一个人不把变形虫看作与单细胞的同源,而是与整个动物同源,跟所有的动物一样,变形虫也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它能排泄、繁殖并且是能动的——更象一个完整的动物,而不是个别的组织细胞。”汉森接着说,“这不是一个实验问题,但它能影响实验。”那么能影响实验的是什么呢?也就是两人观察的是同一事物,却看到不同的东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进一步的探讨,汉森得出结论说,“看是一件‘渗透着理论’的事情。X的先前知识形成对X的观察。表达我们知道什么所使用的语言或符号也影响着观察,没有这些语言和符号也就没有我们能认作知识的东西。”汉森认为,两人观察的是同一事物,却看到不同的东西,是由于观察渗透着理论,是由于双方对知识和理论认识的程度不同,以及运用知识和理论的方法不同。
两个范围的争论,范围论认为是由于观察具有范围性
与汉森不同,范围论认为,观察包括两个方面:观察者——人,这是观察的主体;观察对象——客观事物,这是观察的客体。因此,对两个范围的争论,不能单单只是考察主体,而应当从主体和客体这两方面去考察。而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所考察的只是主体,而且就两个范围的争论而言,也并非唯一的原因。
系统论认为,我们所观察的客观事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我们看一个简单的物体,比如一枚硬币,也是由正面和反面两部分组成,同样的情形,任何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不是由孤立的元素组成,它都是由多个复杂的元素互相交织地组合而成。
由于人类眼睛生来俱有的功能的限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观察时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观察点,比如你观察一座纪念碑,在一定的观察点上,你观察到了这座纪念碑的正面〔这里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具有科学上的探究的意义,它是指能十分清晰地看到碑上文字以及图形的那个观察点,这个观察点就叫做最佳观察点〕,那么你只能观察到这座纪念碑的正面,而不能看到它的反面,就是因为观察时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观察点的缘故。你要想观察这座纪念碑的反面,那么,你只有转到背面再去找一个最佳观察点。在一个最佳观察点上,不可能同时看到纪念碑的正面和反面。就是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你若观察,就只能有一个观察点。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观察的只是客观事物某一部分的东西,我们无法看到客观事物的整体。客观事物是由两个以上的多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因为观察时只有一个观察点,所以,我们只能看到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部分,也就是某一范围的东西,无法看到客观事物的整体。人类眼睛在观察时,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这种现象,叫做观察的范围性。
两个范围的争论,不是观察渗透理论〔我这样说,只是就两个范围的争论而言,并不是否认这一理论的实际意义〕,而是观察具有范围性。
比如关于毛泽东的争论,有人反对,有人拥护,就是因为观察具有范围性的缘故。社会是由不同的阶层构成的,毛泽东一生做了许多事,他为一个阶级带来了好处,同时也伤害了另一阶级的人,因此,双方观察的都是同一个毛泽东,却由于各自的观察点不同,看到不同的东西,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如观察纪念碑,在正面的观察点看到的是正面,在反面的观察点看到的是反面一样。
同一范围的争论,结论只有一个,而两个范围的争论,结论却有两个。比如物理学上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争论,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一直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的提出且被严密的实验证实时为止。然而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结论是,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微粒性,这就是长期争论的结果。关于文革的争论,关于毛泽东的争论,文艺界文艺有没有阶级性的争论,百家争鸣时期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争论等等凡是两个范围的争论,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两个结论并存!又如“白马非马”的争论,公孙龙自春秋战国时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后,就受到历朝历代文人学士的诘难,然而,结果都无法驳倒这一命题,后来干脆给公孙龙戴上一顶诡辩论者的帽子。但是随着逻辑学的出现,人们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张新在他的《中国名家》一书中,称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一个“具有十分重大的逻辑意义的命题”。又称公孙龙“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者”。
由此可见,在两个范围的争论中,你就是使用浑身解数,阴招损招都用尽,都抹杀不了对方结论的存在。就如同你站在纪念碑的反面,不论你怎样声嘶力竭地叫喊,你看到的也只能是反面的东西,你也抹杀不了对方的结论,对方的结论就如同纪念碑的正面一样顶天立地赫然耸立。这就是两个范围争论的特征。人性的特点都是想争个你高我低,但两个范围的争论,却两个结论并存!这使那些使尽浑身解数,什么样的阴招损招都用上,想抹杀对方结论的人非常地失望。然而这是客观事实!
两个结论并存,不是观察渗透理论,而是观察具有范围性。
© 本文版权归 xinxiangshiche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