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设计师的必修课
《谈美》一书是朱光潜于1932年写就,是研究美学的重要作品。书中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如何欣赏艺术、如何创造艺术等问题。这本书的文体很特别是书信体。朱先生之所以这么写,从书中可以得知他的理由:“写这封信之前,我曾经费过一年的光阴写了一部《文艺心理学》。这里所说的话大半在那里已经说过,我何必又多此一举呢了在那部书里我向专门研究美学的人说话,免不了引经据典,带有几分掉书囊的气味;在这里我只是向一位亲密的朋友随便谈谈,竭力求明白晓畅。”确实和朱先生后期的作品相比,这本书更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
这本书虽然主要谈的是艺术,从头到尾没有涉及到设计。但设计有其艺术性的一面,同样重视设计美学,设计的审美性是设计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是希望对设计领域如何融入美学理念有说启发。
在书中第一章,朱光潜谈到当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他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他认为,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朱光潜他区分出我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分别是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实用的态度是最功利性的,科学的态度则要丢掉成见与情感,美感的态度则重视人的直觉与情感。在设计学里面,特别是产品设计领域,一直以来都强调产品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用户层面,通常用户不会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产品,他不是设计师,他不需要懂得相关的技术原理。他可能会以实用的态度来看待产品,也可能美感的态度来看待产品。但对设计师来说,他需要同时具有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实用的态度就是产品设计出来要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科学的态度则是要掌握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原理,美感的态度要求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产品要给用户以美的感受。三者兼顾,这其实对设计师来说是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美感的把握,是决定优秀设计师和普通设计师的分水岭。《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优秀的设计师无疑是要追求有“道”的境界。
朱光潜指出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我们发现事物中的美感,当然这是站在欣赏者的角度而言的。他举了个例子: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这让我想到,现在的一些产品设计中过分突出了产品的实用性特征,实用性的距离离用户太近了,而能引发美感的设计特征离用户又太远了。例如说,我们在校园里看到的垃圾桶的设计,通常一眼就看出这是垃圾桶,不会有任何美的感受。但是垃圾桶如果设计成树根的造型,我们会觉得这样的垃圾桶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富有美感。所以对设计师来说,他要预先判断产品设计与用户之间在美感感受上的距离。
朱光潜谈到移情和联想与美感的关系。他认为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设计师不能直接控制用户,让他对产品产生移情,设计师的本领就在于在产品的造型、色彩、肌理上下功夫,通过一些符号化的意象激发用户的移情能力,以期用户对产品产生美的体验。关于联想,朱光潜认为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朱光潜认为联想有时候反而会妨碍美感。他说:“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所以设计师要考虑产品设计会不会很容易引起用户不好的联想,以免妨碍产品美感的传达。
朱光潜还谈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他认为艺术上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他批评当时的“实验美学”:“他们拿一些颜色、线形或是音调来请受验者比较,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然后作出统计来,说某种颜色是最美的,某种线形是最丑的。独立的颜色和画中的颜色本来不可相提并论。”这使我想到,目前在设计界有运用感性评价技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否犯了部分代表整体的错误了呢?这是值得留意的。
朱光潜谈到艺术创造有其方法。技巧可以分为两项,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设计和艺术创造很相似,设计中传达方面常见的有留白、隐喻、拟人等手法,媒介的知识主要是关于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的内容。这其实也是设计师要掌握的基本功。朱光潜指出,艺术创造中有群性和个性的区别。群性属于不变的范畴,因为它符合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个性部分需要变化和创造,不然就会流于平庸。对设计师来说,他在设计过程中要时刻平衡这种变与不变的关系。
最后,朱光潜告诫我们:“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这句话对设计师来说也同样适用,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一定要打开视野,灵感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积累的产物,如果只关注学习一些设计技巧就会变得匠气,不利于设计师个人设计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