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亲密关系恐惧症的分析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39338&PostID=23051189&idWriter=0&Key=0
这是一个在建立亲密关系上有一定困难的例子,首先要说明的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是和想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共存的,正是这种冲突使当事人关注这个问题,如果现实生活没有或很少亲密关系,而自己觉得很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按照现代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人们总是会根据早期客体关系的体验,寻找在现实生活中符合的人和事。换句话说,当事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很有可能与其早期依恋关系的模式有关,根据研究,依恋关系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叫安全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第二种叫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第三种叫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值得注意的是,依恋关系中的“妈妈”指的是个体早期的重要关系人,不总是代表真正的妈妈,另外,依恋关系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不少的混合型。
对照上面的理论和案例中的情况,当事人可能是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之间的依恋关系。
关键
而案例中几处关键地方值得注意:
●“我的自我意识太强了以至于我难以真正融入任何氛围”,这句话有典型的自我防御意味,即通过一种“合理化”使自己避免陷入“危险或不安全”的亲密关系中。
●“对每个邀请我做舞伴的人,我都诚惶诚恐地努力配合他,可每一次都会踩他的脚——踩每个人的脚。”诚惶诚恐提示在互动关系中一种没有安全感的迎合,每一次都踩脚则提示造成这一不安全感的早期创伤,而迎合“每”一位邀请者,则显示当事人对人际亲密关系的渴望和缺失,所以不加选择去尝试。
●“但当他们靠到足够近时,我就开始紧张,开始害怕,开始如当年被邀请做舞伴时一样诚惶诚恐,最后都会拔腿逃开。”当事人的这种“紧张”、“害怕”没有明显的现实理由,提示是一种来源于早期经历的优先的、强烈的情感,同样提示在早年亲密关系的建立中遇到的挫折。
●“当你不得不考虑该怎样让别人愉快的时候,你只得把自己的愉快放在一边。”这表示当事人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需求采取的是无视和压抑的策略,而这使当事人无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建议
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如果一味压抑自身需求将使得艰难建立的亲密关系徒有其表,无法满足自己的沟通需要。另一方面,亲密关系的对方最终会察觉这种所谓的“迎合”,而感觉到一种“不真实感”,甚至认为是一种欺骗,因为这种对自我的忽视使对方也丧失了亲密的“主体”,所以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自然会吸引那些真正的志趣相投的人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一个人幼年遭遇过被自己的亲人拒绝的痛苦,他的潜意识当中会产生对亲密关系的惧怕,为了避免遭遇被拒绝,他们可能采取疏离或拒绝与对方发展过于亲密的关系等方式以使自己获得安全感。
当事人可以加强自我觉察,或尝试寻找心理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自我成长,了解自己这一行为模式的背后原因。
本期专家
张维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侧重精神分析、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危机干预等方面。
这是一个在建立亲密关系上有一定困难的例子,首先要说明的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是和想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共存的,正是这种冲突使当事人关注这个问题,如果现实生活没有或很少亲密关系,而自己觉得很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按照现代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人们总是会根据早期客体关系的体验,寻找在现实生活中符合的人和事。换句话说,当事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很有可能与其早期依恋关系的模式有关,根据研究,依恋关系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叫安全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第二种叫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第三种叫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对孩子也不很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值得注意的是,依恋关系中的“妈妈”指的是个体早期的重要关系人,不总是代表真正的妈妈,另外,依恋关系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不少的混合型。
对照上面的理论和案例中的情况,当事人可能是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之间的依恋关系。
关键
而案例中几处关键地方值得注意:
●“我的自我意识太强了以至于我难以真正融入任何氛围”,这句话有典型的自我防御意味,即通过一种“合理化”使自己避免陷入“危险或不安全”的亲密关系中。
●“对每个邀请我做舞伴的人,我都诚惶诚恐地努力配合他,可每一次都会踩他的脚——踩每个人的脚。”诚惶诚恐提示在互动关系中一种没有安全感的迎合,每一次都踩脚则提示造成这一不安全感的早期创伤,而迎合“每”一位邀请者,则显示当事人对人际亲密关系的渴望和缺失,所以不加选择去尝试。
●“但当他们靠到足够近时,我就开始紧张,开始害怕,开始如当年被邀请做舞伴时一样诚惶诚恐,最后都会拔腿逃开。”当事人的这种“紧张”、“害怕”没有明显的现实理由,提示是一种来源于早期经历的优先的、强烈的情感,同样提示在早年亲密关系的建立中遇到的挫折。
●“当你不得不考虑该怎样让别人愉快的时候,你只得把自己的愉快放在一边。”这表示当事人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需求采取的是无视和压抑的策略,而这使当事人无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建议
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如果一味压抑自身需求将使得艰难建立的亲密关系徒有其表,无法满足自己的沟通需要。另一方面,亲密关系的对方最终会察觉这种所谓的“迎合”,而感觉到一种“不真实感”,甚至认为是一种欺骗,因为这种对自我的忽视使对方也丧失了亲密的“主体”,所以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自然会吸引那些真正的志趣相投的人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一个人幼年遭遇过被自己的亲人拒绝的痛苦,他的潜意识当中会产生对亲密关系的惧怕,为了避免遭遇被拒绝,他们可能采取疏离或拒绝与对方发展过于亲密的关系等方式以使自己获得安全感。
当事人可以加强自我觉察,或尝试寻找心理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自我成长,了解自己这一行为模式的背后原因。
本期专家
张维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侧重精神分析、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危机干预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