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娘的菜园
丈母娘的一双手,一只照顾老丈人,另一只侍弄蔬菜园。两位老人含辛茹苦地将子女一个个从农村扒出去后原本可在老家享几年清福,可谁知老丈人不争气突患脑梗,“残废”掉队,生活的阴霾随之如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们都希望二老甩掉老家的坛坛罐罐到县城生活,但丈母娘理直气壮地说:在城里用一根葱喝一口水都花钱,还不如在老家自己种菜养鸡烧草锅。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们过惯了农村不花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不想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一旦继续在农村落脚生活,丈母娘立即开启了“两手抓”的陀螺模式,虽然没有秘书安排但也像上市公司CEO似的把事件排得满满的。家前屋后的几块菜田要待弄,十几只鸡和两只猫还要喂养,家里3亩多农田丈母娘也没舍得丢都得自己种,同时,还要腾出手照顾一瘸一拐的老丈人,为他洗衣做饭洗澡擦身。农忙时分,通常天没亮丈母娘就下地薅草摘菜浇水,一朝事做完后回来,老丈人偕同鸡、猫一起围着她要吃要喝,她就是家里的大心脏,没有她一切停摆。
老家的菜园有二块,一块在老屋的前后,依偎在家的周围;另一块在自留地的田头,位于老屋的南头。但自留地的田埂四周也被不甘寂寞的丈母娘依照季节点上了毛豆、蚕豆、花生等应时蔬菜。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季节到了丈母娘在领地开始忙碌。她托人从岔河街上捎来菜种豆种,浸泡上季没吃完的黄豆当作有机肥,清理菜园,施肥松土,种上一畦畦瓜豆青菜,追肥浇水,搭架打枝,从种到收全是她一人打理。每次回家,丈母娘不在菜园就在去菜园的路上。蓬乱的白发,衣衫褴褛的衣服,挽着的竹篮,破旧的黄球鞋,面带微笑,这是印象中丈母娘的标配形象。进入夏季,菜园里的蔬菜吸足了水肥一个劲地疯长。丈母娘来电话:家里黄瓜摘了一花篮,丝瓜摘了一口袋,还有满畦的木耳菜等我们回去拿。电话刚停一会,丈母娘见外地对她女儿说:不好意思,家里生姜、盐、酱油都没了带点回来。又一会,又说:还要麻烦你们一件事:你爸无煻饼干也没了买一盒回来。周未回家,我们照例带回一后备箱诸如馒头烧饼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临走时,丈母娘目送我们到路口,看着我们带走她亲手种植的一整车瓜果蔬菜,心里一定充满满足和欣慰。想起龙应台的《目送》里的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回家后的晚上,看到妻弟的微信,才知道丈母娘在为我们摘菜时菜刀切到了手,但她没说,我们回家一趟后没有发现更没有安慰她,她有点伤心,说手划了也没人心疼!。
这些浸泡着丈母娘心血的新鲜蔬菜我们不敢有一丝一豪浪费,有时吃到反胃也强迫自己咽下。尝尽人间美味,终不如丈母娘菜园的那些时令小菜入味入心!这些带着汗水的蔬菜让我们尝到了涩涩的苦味,那是丈母娘留在菜里的爱。人生酸甜苦辣,菜园春夏秋冬季,丈母娘的一双手就像一个大写的“人”字,无怨无悔的付出和永不停歇的劳作只为子女幸福老伴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