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近日深感下午下班时间段5:00——7:00,情感最为丰富,或怅然若失,或百无聊赖,或闷闷不鸣,或恍然惶然。正可利用这一段时间,读诗写诗,以续往日读诗写诗这时光。
手中有不久前采购的《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李笠译本),真好可以用来消遣。特朗斯特罗姆是瑞典诗人,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特老的诗简练而意深,意象盛而余味长。正好可以学其之特色。与杜甫在某些方面相似。
一、序曲
在看第一首《序曲》时,便遭遇了大问题。
文前文后,写的特别漂亮,中间部分竟然读不懂。
李笠的译文从瑞典文直译而来,李笠本身又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但是中间的一段是在是看不懂,有顺着去看其他的诗,还是看不懂。
诗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在我看来语法都有问题,主语不明,再加上破折号带来的状语从句或者意思补充,更是晦涩而割裂文意。
于是找只能找来本诗的英译版,一一对应,逐字翻译,才慢慢搞懂。
然后找来北岛《时间的玫瑰》一本,阅读其中特老的一篇。在这一篇中北岛记录的特老的生平,还对诗的翻译进行了对比与说明。北岛对比了自己、李笠、董继平三人对同一诗的译文,董的翻译不堪卒读,李笠与北岛可说可有千秋。之后我又找来黄灿然的译本。才慢慢搞懂这其中的差别。黄灿然与北岛的翻译均根据英译本而译出。
李笠的译文从瑞典直接而来,可以说其中的事实性的文字最准确(太阳、马车、橡树),其翻译的问题我看也不是北岛所说的冗长,而是经过其翻译,很多的句子割裂,言语背后所代表的意象、思想不能拼在一起,读者如我读的一头雾水。北岛的的译文固然不如李笠的译文准备,但是其用词、组句、诗的节奏,把握与传达文义均佳。有些用词如老杜般凝练。黄灿然的译文又是另一种风格,流畅,用词巧妙,很多用词作为中国人一听便懂(学童)。
二、得其义,工其言。
读诗读什么,尤其对于外国的翻译诗。
我认为必须要:得其义、工其言。
一首诗必须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让人看懂,明白其所传达的意境与意思,得意而忘言是可以的。
然后在得真意的情况下,可以工其言。
这就是接下来要做的。
一首诗最好读四个版本:李笠、英文、北岛、黄灿然。
然后自己加工整理,成自己理解到的版本。这就是属于自己的特朗斯特罗姆。
这大概是不懂外文(瑞典语)的情况下,又想读诗,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