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
上半年看的书都太难,看的都不大懂,也无从下手写。这阵子总算把一些艰涩的书翻完了。赶紧找了一本简单的换换风格。花了两天的时间,把异类这本书翻完了。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人是大概2004,2005年的时候导师说起来“引爆点”这本书,就知道这个人。
异类讲了个什么事情呢?其实是个很成功学的故事。那些出类拔萃的,在社会上有着瞩目成就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超乎众人的异类。但作者就认为,其实异类没有那么夸张,是无数个幸运的条件组合到一起的,比如良好的家庭,幸运的教育,较长时间在某一个领域的训练,恰好在较长的积累期之后,遇到了新的业务模式,或者是新的时代的开始。凡此种种,是社会成就了一个人的“异类”。
这个颇有一个故事的气质。三个人坐着电梯上高楼,一个在电梯里不停的往上跳,一个在电梯里不停的跑,一个在电梯里做着俯卧撑(大概意思吧),当到了顶层之后,问他们是怎么到这么高的楼层的,大家就说,有的是跳着来的,有的是跑着来的,等等,其实,是电梯拉上来的。想想还是蛮有道理。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巧合。
其实想想自己,就充满了很多巧合的地方。每个巧合的地方,基本上都不是因为我的能力。只有去了之后,没被淘汰,说明自己还没差到混不下去的状态。
异类这本书也如此。他花了非常多的篇幅讲了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后来的很多种表现,尤其是非智力的因素,基本上都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我最近因为小朋友开学,再加上小朋友年纪也大一些,也部分的调整了教育的方式。最重要的一条,还是增加了对小朋友投入的绝对时间。我高中时候物理学的不好,但原因其实我很理解,因为我觉得不好,我应该加强,但我总是把学物理的时间放到最后,每天基本上就已经没时间在学物理了。我觉得最差,但我用的时间也极少。基本上我只有上课时间和写作业。其他没有一点额外的投入。因此,我后来对这个案例是一直印象深刻的。我一直认为,我不是学不会,而是我投入太少。甚至都达不到基本的时间投入。因此,改善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投入了更长一点的时间。
异类这本书,也非常强调了人一生不同的机会。之前听一个大基金的校招,第一轮初筛,第二轮从初筛的简历中随机抽中本次打算认真要看的简历。那岂不是对那些抓阄没抓到的,太不公平了。嗯,运气好也是选择的标准之一。这个事情虽然很极端,但是不同时机下,还是有很多选择是不同的。比如说911那年对很多出国申请的同学们的影响,还有像我就读的那段时间,出国出国交流的机会基本没有,结果我上一届和下一届的机会都很多。我那一年就轮空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导致一直到现在,土鳖气质明显。当然,关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这是后话。资本市场更是如此,每次财富来临的机会,其实就那么两三次。两三次过后,人生自由就基本上实现差不多了。但大部分时间,都要按部就班的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个就是选择的好与坏。每次现在很多人找工作,或者选择,都希望找到目前看来最好的那一个。这个当然没错。我觉得最好的,还需要加一个限定,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就像大公司和小公司,其实对个人的空间,可能恰好掉一个个儿,小公司有大舞台,大公司反而是施展不了什么。这个是和人生中不同阶段目标是有关系的。但核心一条,还是要去除掉虚名,竭尽全力找到自己能找到的,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其实最后一条,那就是没有投胎,天资也行,没有天资,运势也行,没有运势,那就勤奋。没有勤奋,那就哪儿凉快呆哪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