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读幻想 | 《若星汉天空》,今式幻想,若出其里
前些日子听闻久未发布新书的今何在童鞋交稿了,还一次性交了两篇。
看到这条消息的我,没有多么的惊喜,但却勾起了对他以往作品的回忆,于是又心血来潮地重新去看了那些尘封已久的作品。
他成名虽早,作品也多,但在我心中能算得上经典的其实也就那么几部,《悟空传》和九州自不必多说,我已经在很多地方提了又提。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绕不开的就是《若星汉天空》,这也是他写过最长也最为复杂的小说。
今天我就来说说这本书。
一、《若星汉天空》讲了什么故事
《若星汉天空》写于《悟空传》之后,九州之前,先在网络上连载,后面再出实体书。
因为不断修改和增删,最后出书的版本跟之前网络上的版本已经有很多地方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这本书的网络版和实体书版可以作为两个不同的版本来看待。
其中网络版内容明显更多,情节更复杂,次要人物的描写也更细致,所以人物关系也更加有条理。
而实体书版重新调整了故事的结构,去除了一些繁琐矛盾的情节点,所以整体上内容更加连贯和完整,但有些地方却会显得突兀。
若星汉大陆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在这里,生活着人族、矮人、精灵、亡灵族和魔族等各大种族。
人族在大地上休养生息,魔族与亡灵族终生生存于深深的地下,不见阳光。
千万年来,魔族无时无刻不想着占领广袤的大地,重返阳光之土,于是,三大种族总是处于恒久的冲突之中。
三百年前,魔族的最后一任魔王卡奇云德被打败后,若星汉获得了短暂的和平。
三百年后,人族落魄的骑士康德,一心想成为圣骑士,可是来自未来的伙伴却告诉他,他将成为新任的魔王,重掀人魔之间的战火。
于是为了跟宿命进行抗衡,康德与女魔法师云迪、吟游诗人罗恩等人结伴而行,寻找摆脱命运的方法。
但是越是抗争,一切却越向命定的方向发展,康德变成了亡灵,获得了魔王盔甲,他不得不每时每刻忍受魔王强大意志的折磨和吞噬。
而与此同时,地下的魔族也准备重新回到阳光之土,于是这片大地上,一场卷席整个大陆的战争势不可免……
下面来说一下整本书的整体结构。
无论是网络版还是实体书版,都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网络版中叫“最后一个圣骑士”,而实体书中叫“魔王的另一种结局”,后来又改成“魔王归来”。
这部分主要是讲落魄骑士康德在冒险中意外被杀死后成为亡灵,又机缘巧合获得魔王盔甲,云迪为了帮助他摆脱宿命而去寻找若星汉古卷的故事。
第二部分两个版本都叫做“重返阳光之土”。
这部分讲的是魔族为了从地下来到地上,在四大将领的带领下一边远征一边与亡灵族大战,以及康德参加圣骑士比武而获得圣骑士称号的故事。
第三部分在网络版叫做“毁灭与新生”,而在实体书中叫“于绝望中诞生”。
这部分讲的是魔族、人族还有精灵族的战争,而康德为了拯救云迪和自己去精灵之森寻求女神之泪,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命运的故事。
其中网络版与实体书最大的差异在于人物的设定。
在网络版中,从十年后穿越过来的云迪、百亚、琼娜、里德都是圣骑士派过来的。
而后面与魔王签订了契约的圣骑士自己也穿越了过来,也就是来阻碍他们行动的黑骑士。
在故事的最后魔王和康德也分开了,康德恢复了原样不再整日套着盔甲,魔王则依旧为了魔族重返阳光而斗争。
在实体书版中,云迪是作为敌人穿越过来阻止康德变身魔王的,百亚才是康德派过来的,里德和琼娜则不是未来的人。
也没有了十年后的魔王穿越回过去变成黑骑士的情节。
在故事的最后康德和魔王都还是一同囚禁在圣骑士的盔甲里面,他们的灵魂还在十年如一日的抗争着。
因为人物的改变,虽然总的故事线还是保持不变,但是很多情节都有所差异。
特别是关于魔王卡奇云德和大祭司库里华基塔的描写,在网络版里面明显有更多的存在感,他们两个的斗争才是真正的暗线。
可能因为实体书删节太多,导致卡奇云德只剩一个盔甲里面的灵魂,而大祭司也更多的只在众人的言谈中提到。
其实在无时无刻操纵着命运走向的正是这个亡灵,从故事最开始的占卜到故事结尾康德发现他的身份,一切未来都是他所编织而成的。
可就像他永远无法感受到痛苦一样,他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操控康德的思想,康德还是摆脱了他给画下的诱惑。
两版的过程和结尾都不一样,可是都是殊途同归。
不知道这是否说明没有什么是注定的,但有些东西却又真是注定不变的?
二、《若星汉天空》表达的主旨
这是一部关于宿命和打破宿命的作品。
跟《悟空传》不同,康德一开始就是一个平凡人,无论是智商还是武力,无论是性格还是地位,都是普普通通。
可就是这样一个毫无特点的落魄骑士,却有着注定不平凡的人生,因为有人告诉他,他的未来注定会变成一个魔王。
康德本是不相信这一切的,但乐观也好,悲观也罢,命运却仿佛在牵引着他和戏弄着他前行。
在云迪和百亚告诉他这个难以置信的未来之后,他就再也摆脱不了这跟隐形的丝线了。
先是亡灵,然后是魔王盔甲,接着是圣骑士,他一步一步地走向成为魔王的道路里。
很可笑,却又很残酷,他时刻都在对抗着心魔,可是却总有他预想不到的事情把他拉向深渊。
于是在无尽的折磨面前,他没能拯救自己所珍爱的人,也没能拯救自己的身体。
他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有什么意义,可是如果不再坚持,他就将永远的失去那个看似微弱的自我意识。
真是悲哀和无奈啊,他无从选择却被逼着一次次地选择,他打败不了别人,他同时也打败不了自己。
理想可以笑着说出来,现实却让他欲哭不能。
这条满是煎熬无法回头的路,他只能孤身一人去面对。
再一个重点描写的则是魔族的重返阳关之土,很多读者都是为魔族的悲壮和热血感动过。
华优冰其斯、路华美亚、齐格扎里特、杨特克里达,四大将领的浴血奋战。
墨苦城、坎图斯蒂、枯法卡宫、失落荒原、温泉关,一路的尸骨堆积,一路的围追堵截,没有人想到重返阳光之旅的路途居然如此艰辛。
在面临后方日近的追兵,魔族不得不改向逃入地下的荒原群山,从此就是漫长的五年。
在这一场长达五年没有退路的征程里,几百万族人战死在途中,最后看见阳光的仅存八万余人。
而刚踏入地面,他们又要面对着汹涌袭来的人族大军。
这一切都是代价,族群的生死存亡没有任何的温情可言,只有永不停歇地战斗到底,至死方休。
这么多的苦难和鲜血,他们想要争取的不过只是自由而已。
一心想要成为圣骑士的康德,却被禁锢在了一个行尸走肉的躯壳里面,日夜与魔王的精神做抗争。
历经千重磨难的他失去了身体,失去了挚爱,失去了朋友,只有一颗亡灵头颅和一条九头蛇为伴,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恢复原来的自己。
在底下几百年不曾见过阳光的魔族,实际上也是被人族所赶入底下,而不是传说中的那样生来就是邪恶的,只因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
他们想要回到自己祖先发源地的辽雷草原,却要面对着亡灵族、人族、精灵族的多重战争。
那些信任或者背叛,追随或者欺骗,俱都真实到宛如切肤之痛。
没有什么是完全对的,也没有什么是绝对错的,只有不断的失去,只有不断的妥协,才是这个世界的法则。
这弥漫在整本书的哀婉痛苦和压抑孤独,才是真正悲哀到极致的沉重。
三、《若星汉天空》不足在哪里
单看故事情节和世界观设定,《若星汉天空》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奇幻大作。
很多人把它称作是独一无二的经典,甚至有宣传称这是中国版的《魔戒》。
实际上这一比喻不恰当的,除了西式奇幻的背景,它与《魔戒》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作品,没有必要拿出来比较,而且相比起来,它还是又很多明显的不足。
于我而言,《若星汉天空》是颠覆之作,却并非完美之作。
只不过书封上描述的那句“一次用想象粉碎定式的传奇巨著,一次狂笑与流泪的史诗旅行”,这一点的话我可以说它做到了。
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刻画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冒险队伍、魔族战将、人族英雄,绝大多数都栩栩如生,寥寥几笔就把一个人物刻画了出来。
而情绪的渲染和主旨的表达,也都非常有感染力,热血飞扬的青春,懵懂冲动的感情,远大狂妄的理想,痛苦挣扎的心事……
很多场面的爆发力十足,只要进入到这个故事里面,一定可以被其中的某个点击中。
但也许正因为太过注重情绪的表达,导致很多地方缺乏真正的细节描写,也让这部小说有了很多瑕疵。
比如对于整个世界的设定,就需要读者的自行脑补,幸好大家对西方奇幻的那套矮人精灵和魔族的设定不陌生。
又比如关于罗恩的刻画,就非常没有缘由和经不起推敲的,作者好像是有意塑造一个与康德对抗的角色,却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刻画他的成长与转变。
这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来说明显是太过脸谱化了,如果主人公是人们眼中的恶魔,那么他的对手必然会是虚伪和狡诈。
于是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罗恩的急功近利和小人心态,他不断嫉妒和陷害康德,不断利用他人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他最后成了大法师,却变成了内心正义的康德的反面。
而且他获得力量的途径更是犹如开挂,作为精灵一族的人宛如听话的羔羊般把力量全部汇入他的体内,一下子他就从默默无闻成了天下第一的大法师。
再比如关于魔族的战争,虽然看似写了整整三分之一本书的大战,可实际上却是通过堆积数量和喊口号式的描写来达成的。
“华优冰其斯还站着”的描写就像《悟空传》里面永远打不死的孙悟空,可战斗的场面却空洞得令人难以信服。
而五年的战争时光一笔带过,亡灵族的大军和魔族的几百万人口,也都只是炮灰般的存在而已。
还有就是里面的感情,感情的描写当然都很到位,每一次动摇都仿佛心如刀割。
只是这点我想用一个词“空中楼阁”来形容,远看很美,近看却知道有些不太现实没有根基。
康德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二愣子青年,没有任何独到之处,他的冒险经历刚开了个头就以变身为亡灵结束了,这让他后期的坚持显得非常没有参照对比之处。
云迪本来是去阻止康德的,却莫名其妙的爱上了他,而且从始至终都没有说明她内心是从何时起发生这么大转变的。
罗恩作为康德的嫉妒者,自然而然的也喜欢上了云迪,渴望得到云迪的爱,这一点更是令人不敢认同,有一种反正就是剧情需要所以不得不这么写的感觉。
而且书中很多配角却像全都是为了主角服务而存在一样,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都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里就很令人想不通。
所以通篇下来就有种形散神不散的感觉,神是做到了,却并非形神具备,而是有神而无形。
而正因为无形,就不能让人捕捉到它里面实质的东西,从而生出华而不实之叹了。
至于很多人在纠结《若星汉天空》的结尾和后续,我倒不认为这是本书的一个缺憾。
依我看来,写完这么多年,要表达的东西基本上已经在这既定的内容里面说的差不多了,再去等待后续没多大意义。
今何在要写的永远是在人物在遭遇到转变那一刻内心激荡着的冲突,这就已经定位了这本书不可能真的展开去写魔族的所有战争。
当然实体书比网络版阉割的一些内容,倒真的有些可惜。
比如“如果”和“难道”后面的戏份,比如莫卧儿可能是大祭司在康德这里埋下的卧底,比如琼娜的死,比如卡夫娜化身为凤凰,这些都没了。
而魔族最终有没有抵达辽雷草原,康德和云迪他们后来怎么样了,那个魔婴又去哪里了,这些倒是其次。
因为命运的钟摆已然被他们所拨弄掉本应摆向的轨迹了。
他们都已经逃出了既定的宿命,那么不是关于宿命的故事,也就不再是真正的若星汉了。
四、从《若星汉天空》谈今式幻想
我在这里谈了这么多《若星汉天空》,那么也延伸开来谈谈今式幻想,也就是今何在风格的幻想。
虽然若星汉可以说是今何在前期的作品,但是却非常能够代表今式幻想的风格。
在今式幻想中,意识和情绪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无论是《悟空传》还是《海上牧云记》,无论是《花痴帮》还是《中国式青春》,都是如此。
今何在的笔锋是有灵气的,所以他笔下的语句和节奏都是灵动又明快。
再沉重的话题,他都可以用轻松到无厘头的语气表达出来,而这一点正是他用来营造感染力的无二法宝。
所以他的小说,大都以写人物的情感为主,真正的故事情节为辅,他擅长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非草蛇灰线的编织故事。
他的立意都是深远的,甚至有时候架构起世界观来也足够宏大。
可是一到篇幅大到需要他把这只空灵的笔收下来细细描摹的时候,他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很多人说今何在写的东西像是散文,说是夸他也好,说是贬他也好,这是实话了。
他的思想是跳跃的,忽而东忽而西,他的笔触是变幻的,时而聚时而散。
但是正因为心思的跳脱,他笔下很难有一气呵成的连贯之作。
这里说的连贯不是情绪的连贯,而是故事的连贯。
他基本上不会把一个故事从头至尾详尽到来,所以上下文的衔接不会特别紧密。
他只会抽取其中最有感染力的部分去发挥,所以经常高潮接着高潮,人物一直处于激烈的感情冲突之中。
而对中间的某些过程,他就略过不写,或者只提个大概,其他的留给读者去回味。
《若星汉天空》里面魔族的战争,康德成为圣骑士之后的历程,这五年的空白期就是一个例子。
在《羽传说》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以天之大,若能容,又怎么会空空如也?”
他的小说就经常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要表达的情绪非常大非常震撼,可是细细去品味里面的情节,却会感到空空如也。
我相信《若星汉天空》已经算是他写过最充实细节、最详尽勾勒的故事了,而里面也照样不免给人太过空泛的感觉,那么他其他的作品是否会如此,也可以推测出来了。
想起《海上牧云记》的播出,一本二十五万字的小说,以70集的篇幅,却只拍完了里面半本多的内容。
里面好像有一场战争场面在剧里面打拍了三集,而实际上他书中的文字就百来字,从这里就可以想象到他作品里面可以填充的地方有何其之多。
当然他本就不以故事取胜,所以也不必去苛责他的故事能力不行。
一个靠着灵气和才具写文的人,他要表达的也不应该是故事复杂程度。
他所写的应该是那股荡气回肠的感慨,那腔与人斗、与天斗、与自己斗的热血,那份永不服输的精神。
而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我们都能够切身的感受到这股劲,所以我们会认为他的作品是成功的,是动人的。
看《若星汉天空》的时候,总会想着那个名叫康德的年轻人,他是不是如同今何在本身一样瘦小?可是在这个身体里面,却有着一个非常强大的灵魂。
所以每当我对现在这个今何在有所怀疑的时候,每当我看到他的新作不如人意的时候,我就会拿起那些很多年前的作品,再次通读一番。
然后我才会告诉我自己,今何在也许没变,他一直都如此跳脱和无厘头,只是当年他可以感动我,现在他不能了。
总有一部能让人难以忘怀,也许不记得内容,也许忘记了情节,可是那份执着和不屈却一直留存在记忆中,那也许就是今式幻想的意义吧。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