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哪怕孩子摔得有多疼美国父母都会要求孩子自己站起来
贾歌 李士金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态 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以“元代的抒情文学”[1]为一节名称,此种创新说法实不恰当,没有单纯的元代抒情文学。袁编云:“如上所述,元代文坛,无论是叙事性还是抒情性的文学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2]袁编把元诗定为“抒情文学”并不符合实际,元诗中难道没有偏重于叙事的诗歌?易健贤撰文对袁编《中国文学史》一些问题加以商榷。本文就袁编第一版第一卷和第二卷的“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提出商榷意见。第九章185页1-2行:“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在魏晋以后广泛传播。”汉哀帝刘欣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尚是西汉末期,下距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还有26年,距汉明帝刘庄的永平八年还有66年的时间,教材既说此时是“中国佛教初传的历史坐标”,又说“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则教材对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的说法就不免自相矛盾。本文认为:“还是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为是;即使不然,教材也不应前后抵忤如是。”[3]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初见李士金老师,认为李老师是从清末民初穿越来的留着胡子、剃了头发的古板老头,让我们觉得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会是一个古板老头照本宣科的教导我们。可上了一次课之后发现,李老师是一个特别和蔼可爱的老头,他的教学方法不是单方面一味的传导知识,而是每次都留一节课让每个同学都上台发言,让大家谈谈对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让每个同学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这在无形之中锻炼了我们语言组织力,提高了同学们上台发言的积极性,也让我们对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李老师在课堂上教给我们很多知识,他让我们感兴趣学习,要学会学习,有理想的学习。他告诉我们: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途径,是遵纪守法,追求理想。也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无为而无不为。还运用经典事例教导我们: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那句几乎每堂课都会说出来的“要科学的爱自己”。是啊,一个人如果不会科学的爱自己又如何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我对李士金老师课堂话题最感兴趣的要属宗教和教育了。下面是我个人小小的看法。
一、宗教。李士金老师在课堂上说:“宗教是一种人类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信仰,它的目的是劝人向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对于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都是不信宗教的,甚至有些人认为宗教就是迷信。其实不然,宗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支撑着我们对梦想的坚持。一个人不管他信不信宗教,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信仰,那么我想,他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意义可言。我个人是信佛教的,从小听邻居奶奶讲佛教的故事长大的。众所周知,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创始人是一位叫释迦牟尼的王子,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拿释迦牟尼来说,一位王子甘愿放下自己的金钱、地位、权利来感化世人、普渡众生的精神,是现在很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的。这种不贪恋的精神,我想正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缺的,其实放下也是一种美德。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在无量无边劫以来修行,早已达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圆满具足,早就应该成佛了。但地藏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隐其真实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到处现身说法救度众生。就是所谓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这种无私、牺牲小我,成就众生的奉献精神,试问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佛家讲究因果循环,事出有因但必有果。所谓人在做天在看,邻居奶奶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做十件好事会记下十件功德,但做一件坏事会毁十件功德。偶尔我也会随邻居奶奶外出放生,我想不管还会不会有人把那些动物再捉走,起码我做了我该做的,这是一种对心灵的洗涤。如果大家都与人为善,知足长乐,那么就不会有争吵,不会有战争。我之所以信奉佛教,不是一种盲目的信仰,而是它所涵盖的文化和精神能洗涤我的灵魂,给我一种正能量,这就是宗教的魅力。
哪怕孩子摔得有多疼,美国父母都会要求孩子自己站起来
二、教育。在李士金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对教育这个话题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主要都是围绕“中国教育”这个话题。不可否认,中国式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失败的。王同学说,韩国的初中是自己可以选一门技术来学习的,而中国的初中是为了考高中,考大学而学习,导致初中生们对学习有一种麻木感。我想说的还是父母的教育,有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孩子的父母都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别人又怎能教育好你的孩子呢。随着独生子女的普遍化,我觉得中国父母最大的通病就是过度的溺爱。在美国孩子摔倒了,哪怕孩子摔得有多疼,美国父母都会要求孩子自己站起来。而在中国,孩子摔倒了,不管孩子摔得如何,孩子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急忙把孩子扶起来。正是这种溺爱,导致无数的孩子过度的依赖父母,失去了独立性,他们就会认为父母为他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所以才会有了现在的啃老族。就像现在两个小孩子闹矛盾,一个很平常的事情,有很多父母就会大惊小怪,一味的指责别人的孩子,不曾从自己孩子身上找错误,所以会有“我爸是李刚”这样的事件发生,孩子会觉得无论做错了什么都会有父母顶着,从而更加放肆。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如果每朵花朵都这样,那对我们的社会该是一种怎样负面的冲击。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来说,父母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上了李老师的课,会让我们有自己的意识,并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理解认知各种文化,喜欢每节课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轻松愉快,大家都很喜欢。(美术学院1206班 081202043贾歌)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化传承必须把伟大的圣贤领袖反复思考强调,如何重视学习思考研究都不过分。禹有一种为社会人民全力奉献的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是现在都家喻户晓的故事。当他听到别人批评他的时候,他总是表示深深的感谢,并且流露出谦逊的敬意。他非常珍惜光阴,反对奢侈和放荡。当他品尝了第一个酿造的人奉献的酒之后,虽然也很喜欢,但他洞察到一种危险,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他疏远了酿酒者,从此不再喝酒。禹在知识结构上是相当全面而深刻的。我们至少知道他是一位治水专家、工程师、数学家;至于他在政治管理方面的才能就更不用说了。洛书的传说并非毫无根据,以禹的数学才华,用一种方式把一些数排列起来,结果它所有的——垂直的、水平线的和对角线的——加法都得出相同的总数15,是完全可能的。作为领袖的尧舜禹都是非凡杰出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最佳人选,所以他们都具有巨大的权威。禹本来提名皋陶作他的继承人,但皋陶早死,禹不得不指定他的忠实的伙伴益来继承他。但在他死后王位实际落到了他的儿子启的手中,这对中国命运的影响是巨大而复杂的,在这一点上,禹不如尧舜那样幸运,没有机会在有生之年确定并培养一个最佳人选。[4]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198页。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201页。
[3]易健贤:对袁编《中国文学史》一些问题的商榷,《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5, 第5期:76-81。
[4]参见李士金著《圣贤传统与文化传承》,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