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读1本胜过读10本
今天朋友小Z告诉我:完了,要完不成今年的读书目标了,年初定下100本读书的目标,现在已近8月,书只读了20本,常常为了赶进度一目十行看得眼花,但还是没法做到一天一本,更郁闷的是看完后仍觉脑袋空空,收获不大。
我太理解小Z了,因为我也曾这样深陷“完成每年读XX本书的目标”,也曾为此焦虑过挣扎过。只不过我摔跤摔得早,痛定思痛,才发现要想读书有效果,不能光盯数字,否则读了100本,却丝毫没有效果。重要的是,要先慢下来,问问自己几个问题,然后再有策略地读书。以下几条建议,是我在这么多年阅读中总结出来的,在阅读实用类的工具类书籍时非常有用:
01.拿到书,先问三个问题
读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可以说发挥了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但效率却不一定高,可能还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
不是所有的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市面上的书良莠不齐,要避免被低质量的书蚕食宝贵的时间;而且,书有其时效性,比如说20年前的法律法规类书籍,由于新法的出台,可能已经过了时效性,读了反而会误导你。因此,要选择靠谱的出版社及作序人,这两者往往是一本书的背书,还要选择跟得上时代的书,站到思想的前沿去。
要读有益的书,即便是质量好的书,对你也不一定有益。这还是要看你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还是为了寻找方法论。假设时间有限,而你需要在有限时间内从书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书的目录就派上用场了,大多数的书籍中目录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扫一眼目录,就能看出作者要阐释的内容逻辑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
所以,拿到一本书,在决定开始读之前,需要问以下几个问题,先对它做一个基本的判断:
001.这本书何时出版的?由哪个出版社出版? 002.这本书的目录讲了哪些内容? 003.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帮助判断书的质量和书的时效性。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则帮助判断书的相关性。回答完三个问题后,你再来决定当下是否读这本书。
02.翻开书,这样读才更有效
决定好自己要读的书后,接下来就要学会“巧”读书。“巧”并不是偷懒,而是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巧读书,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001.屏蔽干扰。读书最好能有整块的时间,比方说空出半个小时的时间,不连wifi,不听歌,只专注于读书。虽然很多人说书读不完,原因不是他们读书速度慢,而是他们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太少。比如读10分钟就要刷5分钟的朋友圈,思绪被连连打断,如何快得?尽管排队/等电梯等零碎时间可以读书,但要啃一本“有料”的书,还是要屏蔽干扰,用整块的时间来攻坚。
002.打开目录,找出你最感兴趣或者你认为最重要的章节,直接翻到该章节。有的读者会问,那如果因缺少前因后果而看不懂呢?那你可以以当前这个章节为起点,向前或向后延伸,但注意要为你所看的章节服务。总之目标很明确:先攻下这一个章节!
003. 速读,抓重点,抓中心。很多书都是以“论点+论据”的方式展开,抓住这个结构,你就能跟上作者的逻辑。用尽可能快的速度看,注意不要用手点读,也不要在心里默读。
004. 边看边口头总结。每读5页-10页(页数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就用一句话口头总结一下刚才看过的内容。如果发现总结不出来,就再返回去看,然后再总结一次。这就好比给了自己拧一道绳索,让自己循着绳索前进,不至于迷失在作者的思维迷宫里。
03.读完书,作个小结再结束
每本书读完后,要作个小总结。要试着写读后感,哪怕只有一句话。如果想总结得更透彻,你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001.我最同意这本书的哪个观点,为什么?
002.我最不同意这本书的哪个观点,为什么?
003.这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论据或细节是什么?可以用到我学习工作的哪个方面?
004.它和我之前看过的哪本书有论点或论据上的联系吗?可否归类?
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你绝对不会无法可说,而且对这本书的内容会消化得很好。当然,你还可以在读后感旁附上这本书的思维导图,把书加入书列,最后把你的成果上传到云端。
将这套读书策略运用得熟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一本相当于之前读十本,少用了很多时间,见识却多有长进。数字是灰色的,毫无生命,真正多彩而有益的,是经过思考和消化而内化的知识和洞见。
愿我们轻松愉快地读书,也享受读书给我们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