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歸震川舊里到「中國汽車第一鎮」——滬郊嘉定區安亭鎮小記
記得曾經讀到過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原籍為滬郊嘉定安亭的老翻譯家李金波在上世紀80年代寫的。當時他在文中就說道:這個認明代著名文學家歸有光震川先生為「鄉先賢」的滬上古鎮,「現在是上海市的衛星鎮,而且是一個初具規模的汽車城了」。
時間又過去了30多年。如今,嘉定安亭已是「中國汽車第一鎮」,在全國已推出的國家級特色小鎮名錄中,獨以汽車產業為特色,可說是「特色中的特色」。

翻開嘉定安亭的「汽車發展史」,可以梳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鳳凰牌」、「上海牌」等國產轎車品牌從這裡誕生;80年代初,中德合資的大眾桑塔納由這裡實現流水線式規模化量產。在立足汽車生產、研發和貿易的基礎上,安亭更廣延至汽車博覽、教育、運動和文化,正在打造成為有世界影響的「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現代化國際汽車城。
老翻譯家在「夢里憶它千百度」的家鄉憶舊中提供的那一條「由歸震川到汽車城」的「歷史線索」,到了安亭的實地上來一看、一想,便馬上感覺到畢竟是「故鄉人最是理解故鄉事」:在安亭,傳統與現代「那麼友好地相處在一起」。傳統從未拒斥現代,現代亦未忘記傳統,傳統與現代在打通中「彼此尊重」。
就像老翻譯家在文中所記述的:「震川先生可算是半個安亭人。因為他的老家是在崑山,而他夫人的母家卻在安亭鎮上。有時候他就到安亭來住上一段辰光,因此震川先生也被安亭人承認為這兒的‘鄉先賢’了。後來就在鎮的邊上,出現了一座紀念他的建築物——震川書院。」這個震川書院,如今在安亭不僅依然好好地保留著,而且還是大家覺得「神聖」和嚮往之地。這裡面反映出來的,是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對於賢明、「好的東西」的一派「服善」之誠,或者換言之,就是一種誠懇的「學習精神」。學習精神,也就是一種開放明達的精神。

有一次,與上海國際汽車城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施敏聊天,他是國內的一位「老汽車人」,大學里讀的是汽車,學校畢業後在天津搞汽車,到上海、到嘉定、到安亭,已是2000年之後了。不過,他說,他遇到了「中國汽車最精彩的一段」。他一到安亭,即全程參與籌建上海國際汽車城。「現在回過來想,這實在是太重要的一步。」老施鄭重地說。
如果說,中國汽車沒有停留在「進口汽車組裝」這一起步環節上「享清福」,那麼,建設汽車城的決策,可以說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思路轉型。只有一點一滴地向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擴展,才能形成一個最大的產業、社會和文化舞台,成為國際的「汽車」中心平台,各樣的「好東西」、各種的「好想法」都能夠匯集在這裡,互相碰撞、重組和融合。
當我們問老施:「上海的汽車城為什麼會放在嘉定安亭?」他好像早料到了這個問題,也早已思考過這個問題,脫口而出:「看似偶然,實有必然。」地理位置、區位優勢、與上海城區的緊密程度,當然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不過,這一片土地上的那一種「服善」之誠和開放學習的精神,卻無論如何也是一種無形的推動。

翻閱安亭鎮改革開放以來積存的經濟社會資料匯編,其中有不少篇,都是敘述了一些那樣傳統、質樸的村莊,面對「家門口」突然而至的那樣先進、似乎「高不可攀」的汽車業巨頭,沒有排斥,沒有畏縮,也沒有自慚形穢,而是好奇,認真、虛心和誠懇,並且那樣的善於開動腦筋。
上海大眾所在的安亭塔廟村,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就接受上海汽車產業的生產佈局,幾代村民中,都有不少被安排在汽車廠工作。這些村裡的「汽車人」,他們身上的技術和手藝,塔廟人都是視作村裡「共同的財富」。當改革開放使經濟要素流動起來之後,塔廟村與上海大眾之間的「牆」很快就打通了,村幹部的懇切和熱心,讓現代化大企業也很快感受到中國鄉村內在的熱力和活力。上海大眾的「外溢」效應,讓塔廟村活起來了,村可支配資產的年收入已突破億元,村辦集體企業已發展到上海市外設分廠,成為上海大眾A級供貨商企業。而且反過來,塔廟村也成為一個「縮影」,使得上海的汽車業,從汽車產業基地轉型為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汽車城,有了一個生動的「注腳」。上海大眾與塔廟村之間的「拆牆」,正是汽車生產與汽車研發、汽車貿易,以及汽車產業與汽車社會、汽車文化之間種種「拆牆」的第一步。
安亭人注定不喜歡「築牆」,而是誠懇虛心地「拆牆」,這是由這一派土地上從「震川書院」一脈而來的「服善」之誠和學習精神所決定的。一個人只有真心實意地明白別人好在哪裡,才能反過來真正「讀懂」自己好在哪裡,也才會讓別人來真心實意地明白「你好在哪裡」。全球化的當今世間,「拆牆」太可寶貴了。

安亭鎮的負責人說起了一個故事:當時在上海國際汽車城引入F1賽事,新建上海F1高標準賽道。中國人第一次那樣熱心和誠懇地「擁抱」國際汽車文化和運動的「頂級精華」,外方設計師在實地切身地感受到了。他的內心也對中國文化完全開放了,對中國元素是那樣地熱心和敏銳。甚至有一次,他隨意地到上海豫園去遊玩、散步、吃小吃,也不忘細緻地觀察和收集中國園林的獨特美感,最後融合到上海「申」字型F1賽道的設計方案之中。中國、嘉定、安亭的「服善」之誠,也讓「老外」成為了「安亭人」。

如今,中國上海國際汽車城,已成為全球電動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一個重要全球性「節點平台」,悄悄地形成了「三個全球領先」:上海成為全球新能源車保有量最大的城市、上海成為全球新能源車分時租賃規模最大的城市、上海嘉定建成全球領先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域。嘉定近來有一句話很流行:過去汽車改變了嘉定,未來嘉定也許能給汽車業的改變有所貢獻。語氣中,還是不改那位安亭的老翻譯家所概括出的這一股「服善和學習」之誠。最近,老翻譯家的一位侄子,退休之後葉落歸根,回到安亭老家,用自己平時收集起來的大大小小古今中外的鐘錶,建起了一座「大來時間館」。時間當中,有變更有不變。對故鄉的情義,以及故鄉「泥土里的東西」,永遠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