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笔记---整理日常的闲索
2016.10.30
文化认同即是主体肯定的阶段化有效,构成我们意识群类化受用的适应之必要。
认同差别即是一种宽泛的人文化普遍之自觉的理解,而非向着特殊化——自我优越的骄矜之排外的狭隘,乃是对于同在的既定可协同化存有的内在从容的文明(文化)把握,(还应建构于生存外化条件的牵绊以及主体意识的持有性)。
“作为”的特定表现:一者在于缺失的弥补,一者在于既有的消耗,都是“我”之主体可参与的一种多样化持有的可能性外化所有,取向于“我”之存在的肯定——外在肯定的官能性受用。
圆满(大自在)性即是对于普遍的同在化兼容,如此心便不生窒碍,一切自在化,淡然,坦然,是一种生命的开放式通融状态。
诗性着境乃是我们主观意识之灵动的外化呈现,抑或说是既定契合,给予一种活泼生动的生发性命所在,或是感怀有无的虚空实有下点滴的小大之辩,得失禅定,广大精微,万象疏同。
乃是一种充实的向着有之有限的无限触及同时又是对于无限的有限之把握的兼容之包揽的同在之畅然怡然,如是而生一种大喜乐之境的美之现有实有,善之即有可为,真的至诚致性之仁慈,同时又可积极投入的共有化作为的参与性之满足。
美即自在的可能。
2012.11.2
宗教在于群类受用妥协的自我弱化,引向于痛苦的心理回避和意识满足。
是自我信任缺失和与他人同在的不信赖的牵制,维系,是关联的一种意识型作用保障,给到个人以肯定的安全性所在。
关于意识导向,(个人偏见)东方倾向于动态求和,西方则致力于静止的极端,寻求所谓的最初因和最终性,是个体的无限制放大,在于群类效用的弱化,是个人主义化了的民主尊重,东方则太有建构于群体的善类即宗法的相对性,社群类的和善发展(存在选择)。
又过分地取道于所谓中庸(更致力于平庸的无差别化),缺失了个体的活力的创造性。
还在于彼此地相协调,是更大范围内的中和,在于宏观的持有,而非过分细化的类目的“绝对才能”之于其他事务的“绝对依赖”,是机能的偶丧——部分遗忘,即会产生相应的认知缺少,难以形成整体意志的统一性,不利于思想的实际操作执行,是机械性的自我文明。
生命的操劳当在于引起更为真实的存在方式,而非有效地急切应承,过分商业——机械式商业化的运作不过是任性的缺失——不尊重的工具化,是我们被适应的不自觉奴役,倾向于物质的充足和比较的拥有满足。
是忙碌的运动缺失,静止紊乱,是一种现象的繁荣——内在的虚无,是精神的迷失,涣散。
是信仰的遗忘,自我的丧失。
是另一种迷信,没有主观怀疑的盲从,被消费心理即是贪婪的无追求性,不论贫富,还当在于内心的坚守性。
爱是放下了得到的心理承受,在于价值的倍数效用,对方的情绪会引起主体主观性的情绪化波动,还在于能坚持自我的独立性思想性存在。
独立性并不脱离群体,是自我内在的强化与外在的宽容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