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之固定性思维与成长性思维

最近偶然听到樊登读书会里解读的《终身成长》,里面提到了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我内心有所触动,想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从上大学来说我们每天浑浑噩噩,有大把的时间,我们自认为考取一个好成绩,以及手握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三级证书就是人生赢家,可是那个时候没有人提醒我们,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直到大四,和一个哥们再提到我的思考时,我还在想,我们总是想不要怎么样,什么时候想过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具体目标。大到人生目标,小到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度目标、每一天的目标。因为自身目标的不确定,所以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做一些和目标偏离的事情。
比如,我本人考取了英语四六级和高级口译的证书,结果现在的工作岗位完全用不到英语。在大学里通过考级考证书增加自己的择业砝码很显然就是固定性思维。成长性思维的人应该思考,拥有一项证书的人未必拥有与之匹配的能力。比如有驾照的人未必敢开车,有会计证的人未必就会做账,在银行上班的人未必就会理财。更有甚者,保险公司的员工,给自己家里的人都没配置保险。
最近听在保险公司上班的表姐说,单位一个大姐因为自己先生是公务员,福利待遇都挺不错的,所以没有配置重疾险,结果先生得了脑癌不治去世,最后发动单位的人捐款才度过难关。
有了证书就认为自己拥有这项能力,或者有了一个公务员的头衔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可以衣食无忧,这就是典型的固定性思维。
上了班之后,我们被固定性思维限制的事情还是有不少。比如,在大学当老师的,觉得自己必须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一路往上爬。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教授一定比副教授和讲师的讲课水平高,殊不知评职称评的是发表科研文章的能力,而不是教学效果。樊登老师提到自己辞去大学老师去创办读书会的经历,说他的爸爸一直希望他能到大学按正常的途径慢慢评职称,没想到他居然辞职去创业,居然还做得这么出色。固定性思维总认为人应该依附于单位依附于职称,殊不知这就是一个陷阱,让你不加思考地往里跳。
在机关持固定性思维的人更多,比如最严重的就是对公务员级别的异化。前两年我一个小姐妹不停地撺掇我考省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她认为去南京,下一代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而且对于自身级别也有很大飞跃,据我所知,她在省里面工作也就4年左右,已经享受正科级待遇了,而我们基层事业单位人员,终其一生可能都跨不过副科级。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是不是应该考省直部门。这个很显然就是唯级别论导致思维僵化。首先,我的工作起点不低,工作环境也不错,氛围也熟悉,去了南京,人生地不熟,是否真的能适应,其次,到了新地方又得重新买房装修,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并不是级别越高就越成功越幸福。
所以“以级别论英雄”的衡量标准太狭隘了,去年表妹遇到一个机遇,可以从乡下事业单位遴选考入区直事业单位,但是因为她动力不足没有认真投入而错过了,其原因就是她在乡下已经是副站长了,如果考入区里一切又要从头开始,心里觉得不甘心。其实从乡镇到区直机关,不管是工作环境还是见识气度都会有所提升,而如果我们报着固定性思维不放,割舍不掉“级别”这种符号性的东西我们将始终得不到真正的成长。
曾几何时我自己也笃定“级别论”,羡慕自己的姐妹30多岁牢牢锁定正科级,有时候和她聊天还时不时的感到自卑和失落。现在我通过自己的自身经历发现,如果新的岗位没有充分发挥你的潜力,始终找不到心流的状态,那么盲目地往上爬还是得不到内心的平静。
高田, 坐标:江苏扬州,体制内文艺女青年,个人公众号:高田财女日记。新晋辣妈,喜欢写读书感悟和生活哲思,致力于减轻职场新人的成长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