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卡

一个闲暇上午。我还在想那部变态的电影。
在大家10年前都在为它的变态震撼的时候,还不知道它。大一的那一年。知道了也未必能懂。当年的模样已模糊,10年以后再看电影,变态的情节还清晰如旧,不过时,不枯燥。
影评里,大家都在说,时间跨度很大,证明这几年都有几个人在关注这部轰动一时的电影。大家都说它有多么变态,多么震撼。似乎把这些词用在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主角身上,从而就获得了自己正确的观感,正常的人性。我倒是在这个时候,注意到一个新颖的一句话影评——小心,谁都有可能变成艾丽卡。
像一个吸毒鬼,迷恋电影里隐秘的血腥画面,一张面无表情的脸,一件驼色大衣,一个英俊的青年,一把尖刀,一个母亲。几次想打开网页,直接跳到那几个画面。几次缩回了手,一种即吸引,又怕受伤害的架势,显得滑稽。
这种强迫意识,不止表现于电影中。这个时候,突然想起lie to me,第三季有一集,也涉及母女关系,母亲打造女儿,完美无瑕,压抑中的女儿表面优雅可人,却不能自拔的爱上了痛苦,一种迷恋痛苦的病悄悄爬上了年轻少女的身体。自虐,放纵,侧面伤害母亲,不能自已。同样的情节出现在了很多影片中,获了大奖的黑天鹅,就连综艺节目也采用了这个题材——我的妈妈管太多。
于是就看到有人在网上发泄——我真的受够了这种电影。
我真的受够了这种电影,把主角,特别是女性,一般是拥有体面的职业,放在一个严苛的家庭,然后,人格分裂。有人把看此类电影当作一种娱乐,有人反驳,怎么能把耶利内克的作品当作娱乐。基于此,不自主的加入了很多沉重。关了电脑,做梦,第二天照常起床上班。可能再也不能忘怀一部这样的电影,却也不会效仿剧中人的所作所为。很多人都有一个严苛的家庭,选择有很多,痛苦可以有很多种,不过可以忍受的理由也很多,不至于像艾丽卡,因为太痛,于是用尖刀插入身体,用实体的痛苦分担一下内心的疼痛。
我们都可以忍耐。也很怕死。
我就这么突然钦羡起艾丽卡,率性的女子。满是雀斑的脸,扬起了骄傲。用刀片划破的下体,没有带来痛苦的表情。爱情游戏中,她输了,却没有歇斯底里的跑向他,刺向他,如果她真的想那样,不会有时机的问题。她不由分说的抱着他,吻他,似乎这个男人可以带她走出禁锢的家,进入全新的生活,殊不知,这只是一场爱情游戏。鲜血从米白色得体的衬衣中渗出,就好像扭曲的内在突然跳了出来,再也掩藏不住。
生活有很多种,背叛,委屈,拘束,失望,贫穷。生活也可以有很多种,忠诚,满意,自由,得志,富足。
可是为什么,写出这几个褒义词的同时。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