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让人生开挂

虽然互联网上有许多知识资源,大部分知识都很容易获得,一些人就会认为自己听了一下、看了一眼,然后就掌握了,其实是想多了——没有一种知识是可轻而易举获得的,一不小心就会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
复旦大学著名学者汪涌豪指出:“讯息要经过整理才能成为知识,知识经过反思、解构才能成为思想。互联网为什么浅薄,就是因为它至多提供给你一点知识,它毫无思想,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多‘知道分子’,却没有‘知识分子’。” 真理往往非常朴素,以致人们不愿意相信它:只有靠自己去大量阅读,深度思考,再加上实践验证,这个过程不断循环转化,我们才可能在一个领域内有高度和深度。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所谓的人生开挂,其实都是“输入+输出”之后的厚积薄发。
你的“输入”与“输出”
什么是输入?

看别人的文章、听别人的演讲、听课、看电影这一类的都是输入,虽然也是学习,但这大部分都是被动的,属于“接受学习”的范畴,学习就是简单、线性的“传递——接收”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有可能只是用静态的知识把头脑装满。而且一不小心,这些知识会变成著名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Alfred NorthWhitehead)所定义的“惰性知识”,人也变成“知识上的大胖子”。
什么是输出?
有了大量阅读做为“输入”之后,就还得进行“输出”:写作。
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说:“如果你不想一死就被忘记,要么写点值得读的东西,要么做点值得写的事情。”写作的好处就在于:它有利于在大量阅读之后形成条理的知识及理论。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写作其实也是将你在阅读时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升华,最后建构出属于自己的一系列的理论。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把写作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是输出,比如讲课和写作就是极好的输出方式,而且这个输出会倒逼着你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输入,这时候你虽然还是“看别人的文章、听别人的演讲、听课、看电影”,但是你会带着“如何输出的觉察”去做这些事情,你会潜意识地搜集着一些有利于你输出的素材,你这时候的学习就变成了“发现学习”或“探究式学习”等自主性的“建构性学习”,即知识不再是你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你主动地建构而来,你必须充分地调用你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你的头脑中建构出符合“输出”要求的新的知识体系。
当你带着如何输出的觉察,你的潜意识会引领着你去接近这座知识的高山。而这个引领本身,又有赖于你已经看到的、模糊的轮廓——你要在不远的将来进行输出。
当你开始不断通过讲课或写文章进行“输出”后,你会发现你对每一天的印象都更深了,因为你需要不断的提炼输出的素材与人分享。你会发现,当你阅读完一本书和别人分享后,就会对这本书印象更深,这些都是“输出”带给你的意外收获。
如果你需要不断的输出,那就需要不断的输入,这就倒逼你长期带着“如何输出、输出什么”的觉察,输入会变成一项长期的任务,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富有挑战的、长期征战的历程。正如采铜在他的经典著作《精进》中所说,一个好的长时程问题,让你成为“建构者”,因为你不仅在学习知识,还在“建构答案”,在努力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筛选、评判和整合新旧知识,并把它们融汇成一个自洽的整体;一个好的问题,让你成为“探索者”,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领域,拓宽“未知的未知”的边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现成的、边界明晰的知识的掌握;一个好的问题,让你成为一个“猎手”,知识是你主动去侦察、寻觅、狩猎的猎物,而不是你战战兢兢供奉着的或者亦步亦趋跟随着的对象。哲学家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它所希求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为了找到问题的解,你可能会寻访任何可能的线索,查阅任何有益的资料,而不受既定的观点的束缚。那些特别适合长期探索的根本性问题,不仅可以引发你持久的求知冲动,还能迫使你保持持续的思考。这个过程可以是几个月、几年甚至贯穿你的一生。这些问题就像一根根富有韧性的细线,把五彩斑斓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方法串接起来,使散落的沙砾变成一串富有光泽的珍珠。可以说,越成熟的学习者,越擅长做这类长时程的知识结构化的工作。
《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介绍过这样的研究,有教育学家比较了物理学和历史学领域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组织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在两个领域中,专家的知识都不是对事实或公式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是围绕着核心的概念或者“大观点”(bigideas)组织起来的,这些“大观点”引导着他们去构筑和拓展自己的领域。著名作家刘震云说“把一个故事情节写得很生动,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讲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是初级作家干的事。”而一个作家背后的蓄水池到底有多深是最重要的:这个蓄水池中有对生活的认识、对哲学的认识、对民族的认识、对宗教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等等。所以,以领域知识为核心建构自己的蓄水池是老师长期的努力方向。
《道德经》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专家的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饱学之士,一定是长期积累出来的。知识不能像电脑拷文件那样,拿个优盘拷过去完事,积累的过程没有捷径。更重要的是,人们用旧知消化新知,掌握的旧知越多,消化和吸收新知的能力越强,因为大脑进行联想、精加工的素材也越丰富,可以把新知和旧知进行类比的维度也越多,所以知识的学习会有一个加速效应。
作者简介:王志涛,资深实战培训专家、教学设计专家;12年从业经历;专注于教学设计、课程开发、讲师培养、行动学习;已出版专著《教学罗盘:基于建构主义的整合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