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侍奉我们的父母双亲给予他们儿女的情爱
本文作者:傅田田 李士金 无名氏
本文责任编辑:于娜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态 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文天祥的集杜诗说明杜甫的传统对宋末诗坛的深刻影响,也说明集句诗这种形式也可能改变其游戏文字的性质而成为严肃的创作,虽说这也许是文学史上仅有的一个范例。”[1]文天祥的“集杜诗”是严肃的“创作”?以前的就没有严肃的“创作”?难道文天祥之前的集句诗都是游戏文字的性质?到了文天祥才出现“仅有的一个范例”?袁编用“也许”一词可知其心虚。易健贤撰文对袁编《中国文学史》一些问题加以商榷。本文就袁编第一版第一卷和第二卷的“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提出商榷意见。范晔的朝代,为什么有时写作“(南朝宋)”,有时写作“(南朝)宋”?晋代涉及西晋和东晋,有时说陆机为西晋,有时又统而说晋代,两者孰是?[2]
这节课老师不但讲了服饰,同时也给我们上了安全防范课
自从上学以来,遇到的所有老师中,没有一个老师像李老师这么幽默,这么风趣的。感觉李老师的上课方式挺特别的,其实外貌也挺特别的,不了解的人看到,可能以为是搞艺术的呢!在他没给我们上课之前,我碰见过他几次,他给我第一感觉是“齐白石”(呵呵,其实这个想法挺搞笑的),还以为是教美术的呢。在他第一次踏进教室门时,我挺惊讶的,怎么也没想到会是他给我们上中国文化概论课。从李老师给我们上课过程中,我觉得李老师特别的有才华,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特别的有研究,随口便来一句古语,当然对于现代文化也很有见解,只不过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比较古代化,从他的发型,胡须,服饰,虽然很朴素,但无不透露出古代文人的气息。 李老师上课之所以会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除了他的外貌,其实更多的还是他绘声绘色的语言,他的话不仅和善,还带有一种神秘感,像是要悄悄地告诉我们一个天大的秘密似的。感觉这样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没有那种上级跟下级的隔阂了,像是朋友之间聊天似的,这样的课堂挺有活力的,不枯燥乏味了。不知道别人喜不喜欢,反正我是很喜欢这样的课堂的。中国文化概论课有很多值得令人回味的事,但不知道是老师的外貌特征太奇异还是怎么滴,不知不觉就会往老师的服饰装扮上想,所以我想写写衣食那节课。 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历史文化悠久,随着时间的变迁,时代也在跟着改变。从远古时期的先人仅用树叶或皮毛遮住私处到古代的汉服,接着是近现代的中山装和旗袍到如今各色各样的衣服,这无不透露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到大学,处处能够看见穿着奇装异服的少男少女们,而忽见这么一个穿着古板,发型古式的老师走进教室,真是眼前一亮。这节课上,老师主要倡导的是简单,朴素,切勿穿的太华丽,穿的花枝招展容易惹上祸端,所以这节课老师不但讲了服饰,同时也给我们上了安全防范课,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敲了敲警钟。 虽然那些劫财劫色的暴力事件我只在电视上看过,但人间处处有险境,或许我们身边就存在这样那样的暴力事件,只是我们不清楚罢了,所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应加强自我防范这方面的知识,不要到事情发生了才后悔莫及。
说到教育,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当今的教育制度,在课上,老师让全班同学都起来说一说有关教育的问题,有很多同学都对现在的教育制度不满意,同时也有对老师的工作态度和个人修养的不满。其实我想说,好坏各占一半,不能说的那么的绝对。最近我听到了有关我母校的事情,听说这一届的体育毕业班班主任私自向本班同学收取两千元钱,于是有同学便把此事上报给学校,但是学校却无动于衷,没有给同学们讨回公道,反而上报的那位同学却被老师狠狠地批评和暴打一顿,我真不敢相信这是我的母校做出的事情。其实在我们这届没毕业之前,也有过金钱方面的纠纷,只是金钱数额没有这次的多,所以就不了了之了。那时我们学校共有三个画室,每个画室发的画材和水粉数量都不一样,而最后学校却让我们每个人交一样钱,因为我们画室发的画材最少,所以同学们便要求退钱,开始学校同意退钱,只是让等待。然而之后便是美术统考,接着又是单招,个个都忙得跟什么似的,然后拖着拖着便放寒假了,于是从此学校便没提这事。(美院2011级傅田田081103003 )
学会珍惜:侍奉我们的父母双亲给予他们儿女的情爱
这学期的文化概论课带给了我太多的感触,给予了我太多的心灵震撼,明白了许多以前根本不屑一顾的人生道理。我们的李老师用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及他独有的幽默感,使我们每堂课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记得有一次老师提到的学会珍惜给我们感触蛮大的,我开始回想以前的自己,骄傲,任性,叛逆,不理解父母、朋友,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认为自己所接受的一切都理所当然,那天晚上我哭了,我发现自己真的好失败,我告诉自己要改变。自那以后,我常常反问自己不该好好珍惜吗?学会珍惜,侍奉我们的父母双亲,在他们尚未老态龙钟之时,就给予他们儿女的情爱。不要等到你有了足够的空闲,有了丰厚的金钱以后,再去尽自己的孝心,那结果会给你带来终生遗憾,来日再也无法弥补。当你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当你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宝贵,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从头再来。学会珍惜,对待我们的兄弟姐妹,多一份关爱和奉献,那份亲缘,是先天注定的,谁也无法选择。也许你的付出,不会得到常人所说的回报,可你细细品尝生活的滋味,你会发现,幸福的含义远不止得到了什么,而恰恰因为奉献才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学会珍惜,我亲爱的朋友,人生如花开花谢,潮涨潮落。偌大世界,芸芸众生,但更多的却只能与你擦肩而过,很快就走出了你的视野,成为陌路,独独让我们成为朋友,成为意气相投,患难与共的挚友,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和缘分,每有良朋,或敞开心扉,秉烛夜谈,或偕数友而出,走进高山大海,丛林草原,亲近自然风物,或儿时好友远道而来,临风把酒,畅叙友谊,回忆童年趣事,忘却俗世烦恼,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学会珍惜,珍惜今天,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虚无的来生,时光不会倒流,让我们现在就出发,朝着预定目标。如果总以为我们还有若干明天的话,那才是最不信的人。人生有风有雨,生活有苦有甜。学会珍惜,才会成就事业,才会放飞希望,收获美好。(美术学院1102无名氏)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化传承的最本质目的是正人心,让每个社会成员,真正理解,只有意诚心正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唯一保障。然而,时运人心非一日可变——此理甚明。朱熹具体讨论了“人心惟危”的情况。正人心确实是第一要务,否则无论你什么法度,都难说。治乱均非一时的问题,少是四五十年,多是一二百年慢慢形成的。朱子认为,古人学校、教养、德行、道艺、爵禄、宿卫、征伐、师旅、田猎,都是一项事,归于一理而已。今之士人大多是所谓的游手,一旦做官,危害社会、朝廷,令人担忧![3]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175页。
[2]易健贤:对袁编《中国文学史》一些问题的商榷,《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5, 第5期:76-81。
[3]参见李士金著《程朱言论精神分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