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年断舍离,和这6类物品告别
断舍离比想象的更难。割舍的不只是物品,也是习惯、执念和价值观。
过去一年,我认真地过极简生活,对物品进行断舍离,清理掉闲置物品后家里多了2平米。
在马拉松式的极简改造过程中,并不是粗暴简单地扔扔扔,而是回顾和告别了过去,不再混混沌沌地占有,学会让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最美好、最重要的事情上,找到更好的生活状态。
// 01 //
2次搬家
在异国生活的几年里,曾在两年里搬过两次家,第一次租了小卡车搬家,花了几天给零零碎碎分类装箱贴胶带打包,搬进新家后一件件拆箱摆放,体力和心力都是一场煎熬。
在搬家过程中发现,一些物品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但这些低频使用的物品加在一起也占据很大空间。想到之后搬家的麻烦,我开始养成严格精简物品的习惯,比如每次要买衣服,我会花几分钟考虑下,这件衣服可以和目前的哪些衣服搭配,可以在哪些场合穿,只有高频穿着才会决定购买。
第二次搬家时,通过捐赠慈善商店和在社区论坛低价售卖处理掉一些低频使用物品,加上平时养成的极简购物习惯,最终,全部家当塞进小车后备箱,开往另一个城市。

生活了2年的城市在身后远去,路尽头是陌生又有点紧张的新工作、新生活。车行驶在八月的田野上,阳光强烈,偶尔路过安静萧条的小镇,和空寂的火车站。像开进了一个不伤感过去也不担心未来的真空空间,我想到,我的全部生活就在这辆车上,我原来并不需要这么多东西啊,好想拉着我的家当一直向前开。

我想到了几千公里外我从小到大住的卧室,因为之前从未离开家生活过,对自己拥有的物品多少没有概念,随随便便把东西塞进柜子抽屉,多少东西静静躺了很多年也没有用过,潜意识里家是个永远不会放不下东西的地方。
而这个时候,我带着全部生活物品东奔西走,也并未觉得缺少了什么,只感到自由快意。
两次搬家经历让我重新思考我和物品的关系,我意识到如果不刻意管理物品和生活空间,我会生活在一个混乱无序的环境,找东西花费大量时间,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这会对我的做事效率、心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 02 //
1年马拉松式大清理
回国后,我花费了一年时间清点处理闲置物品,生活中没用的杂物主要有六种,这六类杂物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断舍离,但是占据了大量空间,留着价值甚微。我用经济又环保的方式处理掉了这六类物品:
1. 免费物品
之前各种活动中发的文具、工艺品,随手拿回家,但是文具消耗得极慢,小工艺品多半放在柜子里或者在角落里落灰。
我的处理方式是一部分送给需要的学生,另外不再从公司申领文具,把家里的文具拿到公司用。公司送节日礼品时,我拿到后马上询问周围人的需求分发处理掉,不会囤积起来想着以后再说。虽然物品是免费获得的,但如果要额外花时间整理收纳这些无用的东西,不如不占有。
2.有情感意义的物品
我一直留着从小学到初中朋友写给我的新年贺卡,甚至同学之间传的好玩儿的小纸条,因为想着以后翻看能想起起有趣的人和事儿。
但是虽然贺卡存放了很多年,我从没想起去看。贺卡外面的信封和塑料封套落满灰尘,即使看到了也不想打开。我坐在地上,一张一张打开看了所有贺卡,看到那些心中一动的贺卡,我扔掉封套留了下来,这样降低了之后翻看的难度,而大部分比较常规的贺卡就处理掉了。
在收到贺卡的那一刻,我已经体验过快乐了,而且贺卡里的每一个名字,我都清晰记在脑中,即使没有贺卡的提醒,我也会在生活中的某一个时刻,因为一件小事联想起曾经的朋友和故事,这是最美好的方式,我并不需要保存一张纸来留下证据。
另外一个极简朋友也教我一招——把一些文字的内容拍照留下,这样既可以保存内容又可以节省空间。
3.旅游纪念品
旅游时随手买了不少民族风的首饰,还有各地特产宝石翡翠、紫水晶、玛瑙等,在小镇上觉得挺不错,可是这些民族风的首饰拿回来后发现和上班时穿的衣服并不搭配,宝石戴上后满满中年感,于是就尴尬地搁置了很多年。除了买首饰,还带回过精油、咖喱粉等异域风情的特产,但家里并不经常熏香也不爱吃咖喱,于是一直放到过期。
这些随机购物给我的经验就是,在旅游地购物一定要考虑物品的使用场景,只有符合日常生活习惯的物品才用得上。
买东西时天真地以为,我们会为了这件特别的物品改变生活,但实际上,我们不会改变生活去迁就物品,奇奇怪怪的物品只会闲置。
现在旅游纪念品只买冰箱贴,冰箱贴不占据额外的空间,而且每次从冰箱里拿东西时都可以看到,使用频率高,方便清洁,而那种摆在书柜角落的小摆件可能半年一年都不会看一眼,还需要劳神去打扫。
4.过去的成就
是的…我居然还留着备战高考时的笔记和材料,看到字迹清秀、逻辑严密、批注用心的资料就会非常有成就感,这可能是人生唯一最努力的一次了。如果有一天我变得懒惰散漫、无法延迟满足、不再为了目标努力,翻看这些还能让我想起志气满满的为了梦想努力的18岁的我。
我果断扔掉了所有资料,生活在向前,我并不想复制18岁的自己,活成自己过去的影子只会限制住自己,我有新的动力、激励推动我向前,忘记过去的自己才能接纳更多可能性。
5.书
买一个有很多格子的书柜,就是堆积书的开始。有用没用的书爬满整堵墙,而那些曾经启迪过我,让我醍醐灌顶的书要么在大学的图书馆,要么只在kindle里占几MB。
我整理出近百本不会再看的书,通过转转APP卖掉了几十本,剩下的会通过多抓鱼或者其他捐赠方式处理掉。转转APP和多抓鱼卖书非常方便,用手机扫描书上的条形码就可以自动识别出价格,转转收书的风格像机场书店,励志类、经管类畅销书好卖,多抓鱼像独立书店,偏学术和严肃的书更好卖。
6.珍藏的宝藏
还收拾出一些当年觉得比较珍贵没有舍得用的物品,比如迷恋网球王子时买到精美的周边,朋友从远处带来的工艺品,为了珍藏从未使用,但放了很多年已经失去了兴趣,每次看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领悟到,只有使用才能让物品有生命、有价值,当下的体验是最重要的,珍藏不用的物品和废品无异。
// 03 //
技术细节Q&A
在向极简生活改造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我和物品的关系,重新审视了生活习惯、消费观甚至世界观。对于极简生活,用问答形式总结一些技术操作细节:
问:过极简生活是不是要经常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做大清理?
答:大清理只是开启极简生活的第一步,经过初步整理后,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理性购物、养成及时处理每个物品的习惯,就能轻松管理物品。
问:买东西都不能随心所欲,挣钱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生活太死板了吧?
答:如果购物带来的快乐是掌控,那么购物只是一种仪式,购物本身成为你的目的,这样真正的快乐有多少呢?另外可以问一下自己,对这个物品的向往,有多少是因为物品本身,有多少是想要通过消费获得一种身份认同?
问:盘点清理所有东西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太浪费时间了,想想都好烦好累。
答:我每次花1-2小时整理东西,这周收拾一个抽屉,下周是书柜的第一层,蚂蚁搬家一样慢慢扫荡完家里的每个角落。收拾的过程中可以沉浸在一些美好的回忆里,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经常进入了一种flow,几小时都忘了手机,忘记自己身在哪里,这种美好的状态让人高度专注,同时非常放松。
问:扔了那么多东西浪费资源并且给环境带来更多负担?
答:处理物品的原则是环保。我通过捐赠处理掉一些衣物,不适合捐赠的物品装在干净袋子里放在垃圾桶旁边,会有拾荒者捡走。报纸杂志等可以回收的纸张分类装在袋子里扔掉,等待收废品的人捡走回收。
一时无法处理的杂物,可以放在一个显眼的“待处理区”,之后陆续处理。但一定要把待处理的物品分离出来,才能提醒自己去处理。
问:舍不得扔掉所有闲置物品怎么办?
答:极简生活是理性规划生活,不是扔扔扔发泄情绪,我留下了过去的手写日记、朋友寄的明信片,最珍惜的东西不会极简掉。
// 04 //
极简之后

清点处理物品并不是一个痛苦琐碎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重新走了一遍长大的路,从字里行间、角角落落找到遗忘了的自己。
给每件物品做出决定的过程也是理清自己生活重心的过程,处理掉闲置杂物后,现在一抬眼就是我最想看的书,柜子上放着我亲手选的小摆件,衣柜里的衣服抓起来就可以穿出门。不用花时间去翻东西找东西,没有杂物挡在视线里添堵,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清爽自在。
—End—
公众号(hidemian)生活、读书、都市白日梦
黑塞是最爱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