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长大的纯白年光
2017.10记
陪我长大的纯白年光
一个人在宿舍。熄灭了灯,黑暗中,音乐在空气里更加清晰、通透。
难得闲暇。有多久没动过笔了,最近一次写点东西是大学的第一个夏天。午后。在画室,桌子是木质的,桌子上放的是没有格线的纯白色本子和带有棱角的奶白色水性笔,紧挨桌子的是一面玻璃窗户,抬头是新院的正校园。不一样的是那时用的是纸质手写,现在是对着笔记本敲打,有时不知道现代化科技带给我们的是优是劣。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意味着一群人的高中时代,一群人的青春年华,一群人从拒绝成长到成长。那些所谓的夏天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
回忆里的高三用尽了全部力气去学习,为了去过自己一心念想的大学生活。刚到大学整个人的兴奋热烈,不到一年的时间,热情几乎消退完尽,每个人看起来都好像很忙,有人忙着看韩剧、有人忙着和对象谈恋爱、有人忙着打游戏、有人忙着和被窝谈恋爱、有人忙着学生会、有的人忙着考各种证书......,渐渐发现大学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这里不是曾经想象中的热烈青春和纯净的象牙塔,反倒是刮不完的妖风,走不出的迷宫;连校园路线的建设和房屋的林立都觉不满意,一天一天,一天一天……
曾一度的迷茫、彷徨,尤其二年级时,学校门口开始每天都有小贩按斤称卖的各种文学书籍,记忆最深的是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几乎每个人到那都会翻一翻,但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买,比如我就只是看了看,当时觉得现在这个快节奏且浮躁的年纪,很难停下来去看看一本书,后来我就明白浮躁的是自己,与别人无关。
虽有时郁闷至极但一直在路上。白天上课,晚上去校外舞蹈室学习,周末在学校附近的一个画室代课,那是我第一次作为一个老师实战讲课,画室负责人是隔壁大学美术系教授,有很高的造诣,工作中会跟我讲很多道理,是个很优秀的老师。这样匆忙的生活持续了有小三年。大学的每一年都会利用一个寒假或暑假出去一边打工、一边看看,看看自己所期待的城市苏州上海深圳香港,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文、不同的文化,随处摇曳。大三那年寒假,在深圳快要结束时竟苦苦不愿回学校,可能因为大学生活于我而言并不愉快,甚至比不上高中。更多的是压抑与迷茫,是那些暗黑的夜和独自走过的路。
大三后半期辞去了画室的工作,利用五一、十一假期把舞蹈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证拿了下来,大四在写论文时,抽了一个多月时间把驾照顺利拿下,可好景并不长,由于毕业时间的事情多,练车时间稍短,驾照拿下一个月后又上车时已经忘了刹车和油门的位置,所以有时快并不是什么好事。在大四快要毕业的时候,一度想去一线城市,因为那种城市很像年轻人。我想起那天站在餐馆门口,望着雨水发呆的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我们,是一群热情而无用、自由而落寞的少年。一无是处,年轻是唯一的本钱,什么事都敢于幻想,敢于品尝。我看过很多电视和小说,说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们在一起抱头痛哭,难舍难分,但我没有,因为独自忙碌的大学生活并没有人跟谁有生死离别的难过,唯一伤感的是整个四年的青春年华要说再见。那是曾经我所向往的青春,已渐渐远去。这四年匆匆时光,仿佛一瞬。那时的天很蓝,蓝的耀眼,蓝的想让人哭。
我想每个人都有一段时间,一段时间的愁容和倦惫,隐忍和无奈,每天在铁锈密集的过滤网里寻找绿色,再艰难的生活都懂得如何苦中作乐,寻找阳光。
每个人都变成各自想念的风。
在看别人的朋友圈措不及防想念袭来,的想念一些日子,一些人。
前几天和小暖互相吐槽完对方是万年不变的傻逼的时候,挂完电话正好放到《童话》,我对这首歌就是永远不会腻。人最不能高估的就是和任何人之间的关系,有些人不去联系,慢慢地就是会断了联系。那天我又打开了朋友圈,照片里的他们总是很开心。尽管我早就知道,照片从来不代表全部的生活,照片背后的故事一定还有很多。而如今,我们都相距太远,又怕说来矫情,也就别扭的不常联系。希望你过得好,就像你照片里表现出来的一样好,没有那么多背后的故事;希望你们顺利,就像你当时憧憬的那般,没有那么多只能往心里咽的苦。生活远比你能表现出来的苦,愿有人陪你颠沛。来日我们相聚,再把回忆下酒。
现在。
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简单纯净。
最喜欢学校不远处白云大道与上纸路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至今每一次从那里走过都是绿灯,就算你看到它是红灯,等你走近了,就绿了。后来每次走过就会相视一笑,像个老朋友。
陌生的地方,一个人,面对着不很好的环境,就容易情绪低落。记得看过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一座不被任何人发现的孤岛。也是,一直陪着你的不是别人,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工作还是比较忙碌的,比如每周20节课左右,五十几个学生的班主任,以及三个班的任课老师,不时的给学生排节目,偶尔会觉得累得崩溃,但更多的时候是觉得充实,个人感觉比上学时好很多,自由、务实,每天很有意义。我认为幸运的是,遇到的一班极其乖巧的学生,对于自己班级的喜欢,让我觉得温暖。在第一次班会上,我说一个班就是一个集体,一个集体,它就是在这个诺大的学校你最温暖的地方。我一直认为:你觉的你的学生是什么样,他们就是什么样的。
在电影《后会无期》上,王珞丹说:“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毕竟道理只是道理,而人是感性的。你必须要让自己像向日葵一样,始终面朝阳光,这样你看的就是彩虹一样的世界。即使偶尔的低头也没关系,给自己一个堕落的时间,时间到了,收拾好自己继续朝向阳光的地方。最可怕就是永远藕断丝连地同情自己。心里是冲劲十足有毅力,可到了实践这方面却变成了:手机离身就不能活,早晨也是按掉闹钟继续睡,所有的书籍都在桌子上积灰,每次吃完之后才想到要减肥。还有我们不能对他人要求太多。每个人经历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自然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纵使这一切都极其相似,可人终究还是独立的个体,谁也没有那个能力将你们的情绪做到频率完全一致。无论是血脉相连的爸爸妈妈,还是相濡以沫的她他,都无法对你因为对外界感知而滋生的情绪变化产生完全相同的直观感受。没有谁会真正切身感受到你内心有时那种扎心的疼痛。人活得糊涂一点挺好,不太想去知道别人背后是怎么评价我的,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总会毫不留情的戳伤你,也不用意外,这很正常,不是因为你不好,只是大多数人都会在背后放大你的缺点。还不如如此,见面都哈哈哈,转身便互不相干。随性随心的做着自己,不为不重要的人改变。
0时常会想去找年少时错过的样子。有人问我一路走来后悔么?我说不后悔,只要做了就不后悔,再回去一遍,我一定还是会做我要做的每件事情。只是有时会羡慕他人洒脱的生活方式,但最起码现在的状态让爸爸妈妈是安心的,你爱的和爱你的人,安心就好。这几年来,让我更加坚定的相信,不要质疑你的付出,这些都会一种累积一种沉淀,它们会默默铺路,只为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孰优孰劣,无可争执,而我想要的生活,不过是拥有干净的圈子,规律的生活和一个中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