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备入川只带庞统而不带诸葛亮?
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战役,这次大战以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刘备了,除了占据了荆南四郡和江北的南郡以外,更大的一个收获就是在荆州得到了庞统,庞统的名声和才学是不在诸葛亮之下的,并且某些方面比诸葛亮更优秀。司马徽说过诸葛亮和庞统都是治世安天下的大才,得到他们其中一个就能夺取天下,刘备不知道几辈子修来的福分,这两人都成了刘备的得力助手

西川的刘璋一直就是个懦弱的人,拥有富庶的天府之国巴蜀之地,国富民强,但是刘璋没有图霸的才气和能力,西川一直被汉中的张鲁威胁。刘璋想着找棵大树好乘凉,于是想投靠曹操,就派刘巴去曹操那献降,没有想到刘巴到了曹操那反而碰了一鼻子灰,曹操自恃实力强大根本没有把刘璋放在眼里,所以很瞧不起刘巴,把他当做一个乡下来的村夫对待。

刘巴对于曹操的傲慢愤愤不平,在回巴蜀的时候路过荆州,刘备听说刘巴从这过,赶紧去拉拢拉拢他,刘备对于招揽人才还是有一套的,只要有才学的人在刘备这一般都能被重用,于是刘备迎接了刘巴好酒好肉的款待了他,好吃好喝还不算,刘备更是对刘巴夸了一顿,什么很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你的大名如雷贯耳,你的大才怎么能侍奉刘璋这种人呢,没几句刘巴就被刘备说的飘飘然了。自
己心想刘玄德比曹操可好多了,一直以为刘备是假仁义,没想到今天对我如此恭敬,干脆也别向曹操投降了,刘璋是个没有大志的人跟着他没前图,不如把西川给刘备算了,跟着刘备混肯定比跟着刘璋好多了。于是刘巴向刘备表达心意,若是你刘备来去西川,我给你做内应,取西川就是易如反掌的事。这话才是重点,刘备的心里早就蠢蠢欲动了, 因为益州自己早晚是要取的,诸葛亮没出山的时候就给自己谋划好了。

刘巴回去向刘璋说了一堆曹操的坏话,又说了一堆刘备的好话,于是向刘璋说,如果你让刘备入川来帮你抵抗张鲁,就不怕张鲁的威胁了,我们就都能睡的安稳了,刘璋本来就无脑,人为财死,别人为什么无缘无故的帮你呢,可是刘璋以为刘备就是个喜欢乐于助人的好人。没经住几句忽悠,刘璋就赶紧同意了刘巴的建议,刘璋心想这好事去哪找去,赶紧让刘备来吧。

于是刘备带军师庞统入川,而把诸葛亮关羽和赵云都留在了荆州,很多人不能理解,刘备平时带兵打仗不都是把军师诸葛亮带在身边吗,并且诸葛亮料事如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有诸葛亮办不到的事情,入川这种大事不带诸葛亮不是太可惜了吗,其实刘备的安排并没有错,刘备带庞统入川是有道理的。

我们对诸葛亮的认识一般都是通过演义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了解的,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和演义里的是你一样的,在演义里诸葛亮的能力是被过分夸大的,比如火烧博望的并不是诸葛亮的计策而是刘备自己,羽扇纶巾指挥大军的是周瑜,借东风更是没有的事。
真实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诸葛亮是个治世之才,他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在历史君看来他的才能更类似于汉初的萧何。治国安民,法律政治他都比较拿手,但是带兵打仗就差了很多。诸葛亮是个全方位人才,虽然什么都会些,也都做的不差,但是不可能样样精通。

刘备不但入川不带诸葛亮,平时打仗也很少带诸葛亮,诸葛亮主要负责的就是后方,攻击粮草和管理后期是诸葛亮主要的职责。刘备攻益州的时候带在身边的是庞统,夺取汉中的时候带的是法正,兵败夷陵的时候跟在身边的马良,这些大战刘备都没有带诸葛亮赴前线指挥军队。
至于刘备死后为什么诸葛亮亲自统帅大军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蜀中无大将并非是说蜀汉缺少冲锋陷阵的将军,而是缺少能统帅大军的帅才,蜀汉政权一直起起落落,就算有能统兵的将领,诸葛亮也不放心,别人再忠诚怎么能比的上自己手握军权安心。

我们再来瞧瞧庞统的才能,庞统可以说正好和诸葛亮调换过来,庞统精于统兵布阵,他不喜欢处理繁琐的政务。曾经庞统做县令并不称职,因为政绩不好还被免职,东吴的鲁肃对刘备说庞士元这个人在军事上是个天才,你让他处理政务会埋没他的才能。于是刘备就把庞统调到自己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

入川以后庞统为刘备献了上,中,下三策,刘备若是用庞统的上策可以兵不血刃的就占领益州,但是刘备假仁义惯了,素来刘备以收买人心为重点,于是弃了庞统的上策不用,选中策。中策自然比不上上策,兴兵动武那是必须的,只是可惜了庞统这个军事天才,庞统善于奇谋,能克敌制胜,少了庞统刘备就像失去以只有力的臂膀。庞统攻城时死于暗箭,从他的死我就能看出,庞统是个亲临前线的人,在战场上能身先士卒。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刘备很重用庞统,带兵入川对于刘备手下的将士和谋臣来说都是个很好的机会,在后方是没有这种建功立业的机会的。如果让庞统指挥千军万马,没有战绩军功怎么能让将士顺服,都说你是大才,那就证明给我们看看啊。刘备把这个机会给了庞统,如果庞统不死肯定会有更大作为。

刘备知人善用,只可惜天命难违,庞统三十六岁就战死了,对于诸葛亮来说也失去了一名很好的搭档,如果庞统不死,刘备在夷陵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