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 专访齐白石第四代传人—崔马太先生
2018年2月1日,我驱车赶往昌平上苑艺术家村。去采访一位传奇人物------崔马太先生(下面简称太哥)。太哥怕我天黑迷路,亲自秉烛到路口接我。一见面,亲切感油然而生,难以想象,已然相别十几载。时间如梭,我们都已不再年轻。太哥大大的眼睛还是那么有神,说话的声音还是那么有磁性,略长的头发,微短的胡须,饱含着艺术大家的风范。

太哥的画室就在上苑艺术区一个农家大院,进得院来,豁然开朗,一角一落皆是太哥亲手创建的,有葡萄架,有大石桌,还有篱笆墙。青石墙上还有太哥书写的“静观”二字,笔锋苍劲,字如其人。

掀开布帘,轻推柴门,迈进画室,抬眼搜寻。墙上悬挂的山水画,室内淡淡的墨香,顿感艺术气息。我们围在壁炉边,畅聊旧时的趣事。一支红烛,一碗香茶,不负冬日好时光。波澜之后,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今天的访谈。

太哥的谈话,诙谐幽默,风格依旧。马太是崔老师的画名,本名京涛。太哥的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无所不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太哥当过巡警,做过片儿警,干过刑警。出过差,抓过人,破过案。他曾搞笑的说过,一个不会弹吉它的警察肯定不是好画家。画画是太哥从小的爱好,当个大画家也是他一生的梦想。

太哥有着传奇的经历,从出生就住故宫,家在文渊阁。他的父亲是创建故宫消防队的第一任指导员,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曾是周总理接见过的救火英雄。太哥的童年就在故宫里长大,耳濡目染,灵气环绕,被故宫的一草一木,文物古迹熏染出一身的艺术气息。

从小就酷爱画画的太哥,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画家。这个意识形态的启蒙来源于他的父亲,懵懂记事开始就看到父亲秉烛夜画。父亲的理想也是成为一名画家,因为种种原因,参了军,从了警,最终命运使然。所以对太哥的理想特别支持,开始自己教,后来请高人调教。太哥对书画悟性极高,画的出神入化,随心而动。由于当时的大环境,包括家庭的影响,子承父业当了警察。

公安工作一干就是七年。工作中有心酸,也有快乐,但艺术之梦不死,绘画之心永存。有次深夜看管嫌犯,嫌犯已睡熟,静止的时间如此难熬,想绘画的感觉如此痒痛。最终,一张白纸,一支黑笔,画过慢慢的长夜。
最终,刑警这种起早贪黑,满负重荷的工作状态,距离太哥的艺术之梦越来越远。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最终他还是选择去追求儿时的梦想。离开警队时,双眼已朦胧,洒泪难回首,他最舍不得的就是刑警工作证上的那一枚银色的警徽……

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无法理解他的选择,刑警生活是多少人的梦想。从事艺术是一条苦行僧的修行之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可能有所成就,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物。此刻,只有父母亲最懂他。
坚持梦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追梦之路比预想的艰难百倍!失去经济收入的太哥,只能靠父母的资助进行学习和生活。后来家庭遭遇了经济危机,生存困难。他不得已再次工作,边工作边深造。在月坛的居委会工作期间他利用早、中、晚挤出来的时间临摹了宋元明清上百幅传世名画,也结识了不少名家前辈开阔了眼界。一直到2011年作品开始有了一些销路,从几百元的小画到上万元的大幅作品。有了一些收入后,太哥再次的辞职,毅然的走向职业艺术家之路。

警察的职业经历,对太哥的艺术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面对人性的隐晦之处,也许会让人对真实的自我和生命有着更深刻的思考。他的画给人第一感觉就是非同寻常,感觉里面深藏的东西很多,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崔马太的作品取材广泛,在技法上也勇于新的尝试和探索,在一段时期内创作出一批风格多变使人眼目一新的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崔马太对艺术执着的追求终于换来了身边亲友和社会的认可。2017年他当选《现代青年》最佳国画艺术家。2016年主编《妙笔润华章》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当选加入北京市昌平区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一届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被世界各地藏家收藏。


如今,我的这位老战友已经拜师在齐派画家周振民先生门下成为了齐白石第四代在册传人,潜心跟老师学习齐派艺术。衷心希望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当夜色寂静,冥想之时,他的脑海里依然会浮现出那个银色的警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