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古文观止》73 天津悦读读书会
领读者说
今天要读的篇目是: 沧浪亭记 青霞先生文集序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沧浪亭记 沧浪亭,是苏州市的四大名园之一,因园中有沧浪亭而得名。沧浪亭名园,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后归于宋诗人苏舜钦,苏舜钦于园内始建沧浪亭,并作了《沧浪亭记》。宋南渡以后,该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住,所以该园又称韩园。 后来,由于有些和尚居住该园,所以该园又名大云庵,沧浪亭由此日益荒废。到了明代,文瑛和尚居大云庵,他在荒废的遗址上重新修复了苏舜钦沧浪亭的原貌,大云庵又变成了沧浪亭。归有光的《沧浪亭记》就是应文瑛和尚之请为重新修复沧浪亭写的记文。 苏舜钦,字子美,他是一位热心国事,抱有强烈的济世理想的人才,是个颇有君子气节的人物,在宋人中可为秀然杰出。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苏舜钦以《汉书》佐酒,每晚居然能饮一斗,可见其豪放性格。 在京城为官时,多次言众人之不敢言,对朝政提出严厉批评,甚至上书直谏当时的仁宗皇帝,对他的私生活说三道四,自己的老丈人杜衍虽贵为宋相,看不怪的地方他也毫不客气的提意见。 后来遭受到“除名勒停”的打击,也是得罪人的结果。然而,就算是除名以后,仍多次向亲朋好友揭露政敌的卑鄙手段。 苏舜钦已经写过沧浪亭记,归有光在写,就要避开苏舜钦擅长的写景,必须另辟蹊径。于是,归有光从沧浪亭的历史变迁来写。 满篇历史变迁下,沧浪亭几经起落,有着身后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文瑛和尚为什么要修复这座亭子的原因。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明文学家。《青霞先生文集序》,是一篇介绍青霞先生创作的序文。 青霞先生,即沈炼(1507-1557),字纯甫,别号青霞山人。会籍(今绍兴)人,他是嘉靖年间进士,先后任潥阳花平知县,锦衣卫经历,为人刚直,敢于直谏。因诗文得祸,被杀。 文章开篇交代了沈炼与“宰执”严嵩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他曾经以锦衣卫经历官的身份上书皇帝,历数奸相严嵩的罪状,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忠臣。 后写到边塞军备松弛,且残害百姓,沈炼目睹了这一幕,对于官吏草菅人命来蒙蔽君主的行为深恶痛绝。于是他寄情诗文,将所见所感写入诗文中,这就算《青霞先生文集》中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自然是要被迫害的。然而,沈炼被杀后不久,奸相严嵩也被罢官,沈炼沉冤得雪,他的门人把沈炼生平所著都出版,请茅坤为此作序。 茅坤为此作序,却不从其文写起,而是从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沈炼及茅坤都是当时文字狱的受害者,然而,还是会写下“赖天子仁圣,徒之塞上”,好像沈炼被杀,与君主毫无关系。也是当时教化下的一种愚忠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州、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文学家。他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他是“后七子”的代表人物,在文字上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倡复古摹拟。著有《艺苑巵言》(戏曲研究的专著)、《鸣凤记》(传奇剧本)、《弇州山人四部稿》等。《蔺相如完璧归赵》是一篇评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文章。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完璧归赵的男主角。赵惠文王得和氏璧(宝玉),秦昭王遗赵惠文王书,表示愿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蔺相如为此出使秦国,他见秦王得璧后无意偿还十五城,于是设计取回和氏璧,派从者送回赵国。史称“完璧归赵”。 蔺相如“完璧归赵”受到历史上的称赞,赞誉他勇敢机智、斗争有理有节。然而王世贞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只是一时侥幸,并且指出蔺相如在与秦斗争中有失策之处。 王世贞认为秦王已经表现出了愿意用十五城换和氏璧的决心,而蔺相如却又将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这就反而显得蔺相如失信了。 反让秦王得了理,秦王完全可能以失信的理由斩蔺相如并发兵攻打赵国,王世贞得出结论,蔺相如此次实在是侥幸,赵国逃避灾难也是侥幸,是上天保护了理亏的一方。 为了论证自己的反驳有理,文章推出了一个三段论的形式逻辑。 一、大前提:秦王既然已经看着地图划给赵国城池,又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二、小前提:入璧而秦不予城。 三、结论:曲在秦。 然而这样的单线程论述的前提是,大前提正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临行前对赵王说的一段对话:“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可见蔺相如对理亏与得理之间是有相当正确把握的,在赴秦之前已经权衡了利弊得失。 因此王世贞在义理上的思考或许是多余的,因为蔺相如早就考虑到了。秦王虽然已经看着地图划给赵国城池,又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斋而受璧,这其实是被蔺相如逼出来的。是因为相如见秦王闭口不谈划给赵国城池的事,相如持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所以这些只是做做样子的缓兵之计,目的还是要白占和氏璧。因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就使手下人带着璧偷偷地从小径回到赵国。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由此可见,蔺相如坚持了国家尊严,有礼有节。本文结尾,作者把蔺相如完璧归赵,归结为老天保佑赵国,实属侥幸,我觉得有失偏颇,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不知道书友怎么看? 今日话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将蔺相如之功归于时运,大家有什么看法? —————————分割线———————— ——————以下是书友感悟————— icewanderer
沧浪亭记 读过这么多的游记,只有沧浪亭,是真正去过的。沧浪很小,走快一点二十分钟即可逛全,一万平方米的面积,还不如有些小区的绿地大,却成其为千古名园,于四大名园中,占了一个宋字。看此园的历史,屡兴屡废,荣枯循环,怕不有十多次了。 走在那座小山上,心想这就是那些千年之前名人骚客盘桓之地,他们赏过的月亮如今还在,他们吟诵过的那水也还在,昔年可以遥遥望见的远山,如今早已被遮住了踪影,而那些英雄豪杰,金戈铁马,已化作戏台上的吟唱。 广陵王、孙成佑已无人知晓,就连苏舜卿,如今名亦不显,千载之下,又有什么可以垂名?
———————————————————— 等待戈多
《沧浪亭记》去苏州看沧浪亭的时候确定没有仔细留意沧浪亭之历史沿革。而该篇作者归有光细细讲述着沧浪亭的由来历史。其实景色往往都是客观存在的 ,只不过是人类的活动把历史经历附加其中,而感觉厚重突出。 每每游历于苏杭,或凭栏远眺,或低头漫步,总会不自觉的想到历史某位名人,在此情此景下,作何感想。此时景色已不再重要,而古今通感才感觉珍贵,附加值也就融汇其中。 《青霞先生文集序》青霞先生性格刚烈,是非分明,为这样的人的文集作序,与其说的是文章,不如说是对作者生平及为人的高度肯定。这样的人在明代确实不多见。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完璧归赵的故事一直都把蔺相如当做一个正面人物来描写歌颂。而王世贞反其道而行之,从情与理两方面分析该问题。 不过论证过程有点强词夺理不靠谱,而且不符合一般的社会常识,更不符合秦国的一贯表现。这样的结论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也就只能一笑了之了。
———————————————————— 嘻嘻
《沧浪亭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沧,深绿色的水。浪,风吹石激不断涌动的水。沧浪亭也是被一池绿水围绕着。 归有光讲述着沧浪亭的历史,苏舜钦留下来唯一的词描述沧浪亭的风景。我却在思索沧浪亭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 原来苏舜钦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一座沧浪亭历经沧桑,经由归有光的文字给我们讲述着它的故事,拜共读古文观止之赐,遇见你。 《青霞先生文集序》这是一篇为青霞先生的文集而作的序,从沈君其人写起,突出写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从孔子选文的标准论述,让我们了解到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全篇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太熟悉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到了王世贞这里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 多一个分析的角度吧。无论是不是天意,我还是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总得有勇气去才能被天意成全吧?
———————————————————— 想吃泡芙
《沧浪亭记》 第一次读归有光是那篇《项脊轩志》,其中有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话平淡如水,但读起来却每每觉得情深似海。 后来又读汪曾祺的散文,文中对归有光有多次提及,汪曾祺直言,很喜欢归有光的文章,因为归有光的文字里透出来一种朴实、生活、真实的气质,让人觉得脚踏实地。 这篇《沧浪亭记》,没有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景色描写,也没有引以为流觞曲水的闲致情趣,却也觉得滋味隽永,别具一格。 《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沈君,是大义之人。众人皆浊,却不随其流而扬起波,依然敢于振臂一呼。这倒让我想起了《熔炉》里面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为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不让这个世界再改变我们。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我其实很不喜欢把一些事情归于“天命”。此篇泛读。
————————————————————
如果喜欢请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