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偷改我的志愿,竟然说:”为你好!“
网络上一直流传这样的一句话
防火,防盗, 防闺蜜。
“闺蜜”即“闺中密友”
是女性之间对好友的称呼。
那么,闺蜜到底是毒还是蜜?

8月14日,青年报报道了一新闻事件,文章标题《女孩复读1年被好友偷改志愿再落榜 好友:是为她好》,关于案件的主人公小兰在看到自己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时,发现闺蜜竟然偷偷改掉了自己志愿书,导致自己再次落榜。

志愿偷偷被闺蜜改动

今年7月12日晚上8点30分,杭州临安的小兰终于在网上刷新出自己的高考录取情况,结果却让她一瞬间心拔凉拔凉的:她复读了一年,还是没有被心仪的某传媒大学的表演专业录取。对此,小兰和家人都是满腹的疑问和不解,决定打电话咨询报考的某传媒大学,然而大学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的答复,更是令小兰和家人震惊不已。
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小兰的志愿填报的是“服装表演专业”,不是“表演专业”。
但小兰记得,自己明明填报的是“表演专业”,她还截图保存了,为什么会变成“服装表演专业”了?按照小兰的考试成绩,如果没有被修改志愿,是可以被这所大学“表演专业”录取的。这时小兰才意识到自己的志愿可能被人改动了。

闺蜜称改动志愿是为我好

7月13日上午,小兰就和家人一起去了浙江教育考试院查询她的志愿填报情况,浙江教育考试院的工作人员给予的答复再一次证实了小兰的怀疑。
小兰记得,自己是在6月26日下午5点半左右提交的志愿,之后她就再也没登录过填报志愿的网站。但系统记录显示, 6月27日15点01分,有人登录过小兰的填报志愿账号,并且在15时23分,修改并提交了新的志愿。
所以,这在是填报志愿的截止最后时间前,有其他人登录了她的填报志愿账号,并且修改了她之前填报的志愿。得到确认后,小兰和家人当天就前往临安区公安分局锦城派出所报案。

经侦查,案件在7月19日告破,犯罪嫌疑人竟是小兰的同窗好友小柯。
经过案件调查结果,小柯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自认为“为她好”,以她的能力上这个大学真的太可惜了,我希望她这次录取不了再高复一年,可以上更好的大学。
数据分析
本次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同时引起了媒体参与报道。那么,针对此事件在网络中带来多大影响力呢?
鱼君通过知于探真平台进行监测文章《女孩被好友偷改志愿落榜 愤怒起诉同窗闺蜜》,限定时间在7天内。覆盖媒体数64家,累计转载数高达122次。从数据上可以看到, 此事件惊动了大多数的媒体,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在8月15日,转载量高达66次。该案件就像曾经看到的小说一样,被闺蜜陷害偷改志愿致自己落榜, 还冠冕堂皇的称“为自己好”。


再从媒体传播图谱监测,青年时报为首家媒体报道,在媒体中被转载占比20.78%。其次是大洋网、万家热线分别转载占比14.29%、5.19%。可根据媒体传播图分析,经媒体多次的转载和发布,再次引起了网友的关注,网友对此事情是怎么看的呢?

从评论热词中监测,“应该”、“好意”、“小柯”等词频较高。那么这些词频是怎么体现的呢?
其实在整个案件中,小柯偷改好友志愿并没有承担法律责任。因检察官收到小柯爷爷的一封信, 信中描述说小柯从小很懂事,学习也很努力,眼看就可以去读大学了,却因为不懂法,不懂事,“好心办坏事”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检察官陷入了沉思,小柯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执法也应该是有温度的。建议小柯家属代替小柯向小兰道歉,小兰也接受了真诚的道歉,表示愿意谅解。小柯家属向检察院提交了希望得到从轻处理的申请。最后临安检察院依法对小柯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对此结果, 网民站成两队, 一方支持检察院的决定,对小柯可以不进行逮捕。另一方表示不认为是好意,更像是因嫉妒,心理阴暗者所为。声讨小柯侵害他人隐私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承办检察官查找相关的案例,了解类似案件的判决情况,同时主动联系了公安机关。公安联系学校后,现教育考试院已经将她补录进原先她填报的某传媒大学表演专业,小柯造成的后果得到了修复。
在本案中,小兰受到的损失得到了弥补,社会关系也已经修复,小柯虽然目前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但他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小柯一时出于自认的好意犯下错误,家庭也愿意加强管教,且社会危险性较小,最后临安检察院依法对小柯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
#互动话题#
对此案件,有网友对小兰打抱不平认为处理的结果不公平。也有网友表示检察官处理的很好,尽心尽责。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鱼君在留言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