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人都冷漠,善良的人反而像机器人一样格格不入
文丨JoJo左
来源丨JoJo左和YoYo间
最近看到一部日本反思短片《反社会人格》(《Sociopaths》),简短却触目惊心。(视频4分24秒,请在WIFI下观看视频)
短片以小女孩的视角观察着成人世界,善良的人时时刻刻做着好事,却从来没有人感谢他,他显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因此他以机器人的形象出现。小女孩产生了疑惑:为什么都没有人道谢呢?当小女孩对机器人道谢后,她看到了机器人原来的面貌,这里预示着小女孩与机器人成为了一类人,不再冷漠。下一秒,善良的人被车撞飞,而因为小女孩的改变周围冷漠的人在她眼中都变成了机器人,没有人伸出援手。最后短片得出了一个十分反社会的结论:对别人好毫无意义,因为没有人会在意!
这么极端的反思短片为什么会引起共鸣?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现在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环境里面,冷漠变成了自己的保护色,同时丧失了接收他人善意的能力,人人都是阴谋家,事事都有阴谋论,娱乐至死,爽过就好。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变成这样?
自顾不暇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压力巨大,有些甚至是挣扎在生存线边缘。更别提车贷、房贷、教育、医疗……这些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在大家身上,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容不得一点差错,因为我们知道,那一点点的错误或改变可能会使我们现有的生活崩塌。在这种人人自危无暇喘息的情况下,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别人的死活。除了用冷漠来武装自己,似乎别无他法。我们甚至不敢去想象,万一哪天我们自己成为事件的主角,该如何自处。
善良的风险太高
2006年南京“彭宇案”发生至今已经过去12年了,案件曲折,真相难明。我们这里不再去探究和还原案件本身,但此案件产生的爆炸性舆论,余威仍在,至今对于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问题大家依旧内心惶恐。
其实早在1996年《离开雷锋的日子》这部电影中,我们的影视工作者就已经在探讨做好事反被讹诈这种社会现象了,但正能量电影终归是宣扬正能量的,影片最后给出了圆满的结局,不过依然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现实远比艺术来的残酷,在“彭宇案”后一起起碰瓷事件接连被报道。“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山西上饶3名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一件件一桩桩都在冲击着现代人敏感又脆弱的神经。
不知何时起“扶老太太过马路”变成了网友调侃家里有钱的段子,类似“家里有矿,才敢扶老人。”这样的段子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既好笑又无奈。我们不是不愿意做善良的人,而是不敢,毕竟存好心做好事反惹一身腥的事谁都不想碰上。
不,我们的生活不该是这样的!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助人为乐”,它被广泛运用在教育孩子的思想品德及ZF宣传美好道德品质的宣传语中,但是我更喜欢这句“助人为快乐之本”,比起助人为乐这四个字,这句话更博大,更有境界。快乐的本源来自于帮助他人,施比受有福,在助人过程中体验到内在的、永恒的、神圣的精神愉悦感。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平凡的,也将庸碌的过完这一生,而且我们必须得接受这辈子注定一事无成的设定,可我们总有某些时刻会是被人需要的那个人,机会不多,请珍惜。
不做键盘侠。在这个“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年代,发表个人观点和态度的渠道多,成本低,网络暴力几乎天天上演,原本只是一件单纯助人为乐的事,到最后变得面目全非。还有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会去引导舆论,网络暴民们被他们当成免费的枪,到处乱射,但真相是很多所谓的意见领袖与我们上学时班上那个意见领袖一样毫无用处。我们轻飘飘的用键盘打出几个字,难保不会变成压垮事件当事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网络暴力中人人都是侩子手,同样人人都是受害者。世间已经如此冷漠,不要再加上暴力,使之变得冷血。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社会冷漠是因为善良的人吃了亏,造成了损失,如果某天大家觉得做好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自然就会争相去做。“见义勇为”这一行为是国家大力倡导的,我国GAB有《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虽说“见义勇为奖”是需要申报的,流程也有点繁琐,但是希望满足条件的各位英雄们都去申报,荣誉和奖金都是你们应得的,不要做无名英雄,社会需要大肆报道平凡人的正能量举动与获得的回报,重拾大家做好事的信心。
保护好孩子的“赤子之心”。同情心,这种感情是一种原发的不受人控制的普遍情感,助人本身与人的生存需求直接相关,尤其是与人的精神生存需求相关,助人行为是人的本能倾向。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不断探索,模仿学习,对于道理和现实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会产生困惑。所以我们不能一边嘴上教着孩子要助人为乐,一边在真正需要我们出手相助时,只是掏出手机拍个照片或视频发到网上。也不要因孩子出于助人的本能,结果却受骗了或者带来了不好的结果就去指责孩子笨,对不起,这些孩子比因为贪心而上当受骗的成人不知道要高尚多少倍。家长们真正要做的不是去评判孩子对错,而是要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是非,去寻找到助人为乐的有效方法,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帮助他人,让柔软的心有坚硬的外壳保护,这个才是收益终身的。
大家都是局中人,别人的今天也许就是自己的明天,谁都逃不掉,我们已经生活在冷漠之中,可我们并不愿意孩子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能总庆幸“小悦悦事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现在为改变社会冷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
当然,我们的社会环境确实还有待改善,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医疗费用不再昂贵,无利可图的情况下碰瓷的人必然减少,存善心做好事的人也就不必承担隐形的风险。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法律完善,让人们知道背后有强大的后盾,可以真正保护善良的人,那冷漠才会格格不入。如果有一天,我们的zf工作人员都具备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不再挑战民众的智商与底线,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感动中国》这样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