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档案对话胡哲| 本土建筑
“我从美国回来,在某些外在表现形式上,如工作方式等方面会有些西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建筑上,我始终在用中国的语言来传递中国的文化气质,因为我骨子里流淌着中国的血液,可以这样说,我是某种程度上外在被西化,内在仍以中国精神作支撑的东方设计师。”
—— 胡 哲
成 为 | 自 己
■ □ □
□ □ □
向先进者学习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的重要路径,但这条路的尽头终归要回到自己身上,很多建筑师身处不同的文化圈,会不自觉地模仿相关的方法和理念,其设计受到的外在影响很大。但是有成就的建筑师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理论系统,通过感知自身的文化,将其融汇到建筑中,使之更具活力,更具精神内涵。比如丹下健三的早期建筑能明显看到美国建筑对他的影响,后来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演变,慢慢形成了自己融入日本文化独有的设计理念。

这一过程往往通过留学来实现,一国学子在异国学到不同的思想理念,回国后将这个理念与本土的文化环境相联系,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而对于中国而言,外来思潮的进入不仅限于留学,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如今正处于一个文化断层、思想动荡的时期,在面对大量外来思想涌来时,容易迷失方向。中国大多数建筑师由此都在强调成为“别人”,通常拿着自己的作品,询问自己何时能成为像“谁”一样的大师。
胡哲在国外经历过迷茫时期,回国后的城市环境也让他感觉自己像一个文化孤儿,但中国本土的文化力量联系到他身上,形成了一位建筑师对自己土地的归属感。让其始终专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美国学到了很多西方模式的工作方式和创意思维仅仅是外在,在自己设计行为的背后,中国文化作为他强大的精神内核,一直与他同行。
本 土 文 化 | 支 撑 | 建 筑 精 神
■ □ □
□ □ □
“设计唯有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实质才能大放异彩。建筑师不能过度关注表象,关注外在的形式,而是更多的关注建筑本质以及建筑蕴含的精神内核。”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对胡哲的影响尤为深刻。在西班牙Bilbo(毕尔巴郡)的建筑大多为古典西班牙建筑,而他设计的Bilbo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独具个性。优美的曲面,独特的建筑形态虽与周边建筑不同,但其设计非常尊重所在城市的环境,只不过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本土文化。盖里冲击了某种固有的表象,以动态的结构发展,承载了当地的文化的精神实质,以个性十足诠释了他对当地地域的理解。
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中国在现代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支撑。而承载着文化与生活的建筑刚好能反映这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属于中国的时代。作为中国设计师,应有中国人自己的思想脉络。对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国画、孔子等有着血缘深处的共鸣,而对于其他文化圈的人,大多只是以一种逻辑、语言的方式去告知,很少带有如此浓烈的感情。中国文化是胡哲建筑精神的支撑,也是他自身内涵的底蕴。
坚 守 | 心 中 的 | “本 土”
■ □ □
□ □ □
“从美国回来后,一些朋友认为我是一个被西化的人。我对西方的先进思想、创意设计的接受能力确实较强,但实际我是一个很本土化的人,并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喜爱与执着的情怀。”

贝聿铭大师是西化外表,中式内在的代表。“贝聿铭是公认的美籍华人建筑师,但是在谈论建筑时,他并不忌讳说自己是中国人。幼时在狮子林跑来跑去,从小浸润着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有着对中国文化的偏爱,在退休以后做的苏州博物馆,以其创造性的手法与本土文化元素的融合绽放出强大的精神魅力。他虽是美国籍,说的是英语,但是于建筑而言,都是深耕于中国的文化血缘。”在某种程度上,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师,在这一点上达成了一致。

作为建筑师,沉迷于故宫对称中宏大的历史叙事,作为中国式的学者,钟情于孔子流传千年的人生哲理。“故宫的庄重和秩序感为中国建筑所特有,给人一种中国式的空间体验。冥冥之中让中国人乃至不同文化人群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伟大。”而对于“子曰”的哲学性思考逐渐延伸到建筑之中,引领他在设计过程中的不断思考。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孔子的语言都影响着胡哲个人理念的形成,并且始终联系着他与中国本土的一种联系。在回国之后,这种联系更为紧密,更广泛地接触中国的城市文化环境,给他的建筑提供建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