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萨尔茨堡二重奏】有感
今天,人生第一次在剧院里听音乐会——萨尔茨堡二重奏。
对古典乐的欣赏由来已久,往常只是在电脑上听贝多芬、莫扎特、理查德的曲子。但听完往往记得旋律,曲目的名称不甚清楚。就连经典如《月光奏鸣曲》《致爱丽丝》《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等等也得查下资料方知具体名姓。
是个门外门外门外汉无疑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对音乐的热爱,也不妨碍我跟着节奏舞动手指。(音乐会上竟然也这么做了好几次,羞!)
总而言之,对于从未做过的事情我总是格外好奇与兴奋。
于是,拍下江苏大剧院的外景:


脚步匆匆赶到音乐厅的现场,经历一层又一层的安检和查票检票终于坐下来了。好开心虽然位置不很靠前,但居然是正中的位置哎。

然后,开始观察我周围的观众们。
我的左右两边都空了位置,直至散场也无人光临。左边两个,我猜是懒癌加拖延症晚期的情侣,右边一个,我想这位朋友大概记性不太好。
当然,也可能是这三个位子压根没卖出去,毕竟现场空位是有的。
再右边是两个小姑娘,估计七八岁的样子,父母没来的情况下,她俩手牵手坐下,好呀么好朋友。
我的前方坐着一家三口。爸爸第一场就昏昏欲睡,胖乎儿子大概十岁左右,不时往右后方看,有些心不在焉。
妈妈倒是一直在看,爸爸睡着期间,妈妈和儿子不停逗爸爸,爸爸有些气恼,但也没发出很大声响。看爸爸的样子,我猜他会不会和我一样。也想感受下闭上眼睛现场音乐的气氛。
咳咳,题外话到此为止,所以,90分钟的演出,我到底听了些什么呢?
萨尔茨堡,坐落于奥地利,是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也是奥地利继维也纳、格拉茨、林茨之后的第四大城市,更重要的是它还是音乐天才、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的故乡。

萨尔茨堡拥有众多的剧院、音乐厅、电影院和博物馆,1920年以来,每年夏天雨果创立的萨尔茨堡音乐节都会闻名国际。
1965年,好莱坞电影《音乐之声》在萨尔茨堡与其附近的山区拍摄,故事是根据一个萨尔茨堡修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主人公的原名为玛丽亚·冯·特拉普,她被派到一个奥地利家庭照料7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玛丽亚和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家庭合唱团在奥地利巡回演出,她与特拉普男爵相爱并结婚,二战爆发后中她们一家经历千辛万苦,凭借着唱歌,逃离了德国纳粹占领下的奥地利。

这部影片获得了同年10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内的5项,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这一次的萨尔茨堡二重奏的乐器为大提琴和钢琴,90分钟的演出共演奏了12首歌曲,其中三分之一是选自电影《音乐之声》。
这些音乐皆为理查德罗杰斯之作。
《音乐之声》5min
节奏轻快的《我最喜爱的东西》 3min
《一些好事》3min
《雪绒花》3min,没错就是我们知道的《雪绒花》
《 潘越群山》3min

此外,大提琴与钢琴的配合还演奏了许多世界名曲,以下排名有先后顺序。
弗朗次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25min。这首曲子有大量留白,让你产生错觉,以为这里就是结束了,整首曲子忽高忽低跌宕起伏,似人生,言外之意意犹未尽。
阿斯多尔皮亚佐拉《大探戈》13min
莫扎特《行板与四组舞曲》7min
巴赫《圣母颂》6min
舒伯特《菩提树》6min
弗里茨克莱斯勒《爱之忧伤》3min,听这首曲子,高潮部分大提琴像是在锯木头,钢琴则像锤子,一直在锤击什么东西。恍惚间感觉像农民、工人劳作的号子,跟曲名倒是不搭。(回头看这段,我的音乐品味啊......真的是来源于生活呢......)
最后还有一首中文歌曲,没有听出来。摊手。
感受较深的是每首曲子演奏完,演奏家们会九十度鞠躬对着在场观众,至少两次。大钢琴演奏家还会不时给台下的观众示意飞吻,超可爱了。
萨尔茨堡是个可爱的城市,萨尔茨堡二重奏是值得欣赏的音乐舞台,期待有机会去到这个城市,切身感受那里的音乐。
最后,1965年的《音乐之声》可以找出来重温一遍了。嘻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