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小孩的观影史
谨以此文纪念我逝去的岁月。
90年代,家里穷,唯一的娱乐就是逢年过节时村口放的大幕布电影。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少林寺》《妈妈再爱我一次》《地道战》《地雷战》老电影。
上了小学,村里很多人陆续有了彩电、闭路线、VCD,便开始接触了国产电视剧和香港电影。如《春光灿烂猪八戒》、《倚天屠龙记》《新白娘子传奇》,林正英的僵尸系列,《重金属》《喷火女郎》,星爷的大话西游、月光宝盒,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古惑仔系列,成龙警察故事系列、A计划、奇迹等等。
等到自己家也有了VCD和电视机,看到了1986版《西游记》、《济公》等国产电视剧,甚至陪老妈看黄梅戏《牛郎织女》老电影。与此同时,自己开始向别人租借香港电影电影VCD观看。
2003年全家搬去了县城,发现各大电视台都争相在放香港电影,比如我之前没有看过的星爷的电影,赌神系列片,刘德华的电影,郑伊健的电影(风云系列、烈火战车),徐克的武侠(蜀山系列),成龙的电影,除此之外,还接触到了奥特曼系列,数码宝贝、灌篮高手、火影忍者等日本动漫。
2005年初二,身体开始发育,借着荷尔蒙的冲动有意识的寻找香艳镜头,并暗暗注意香港电影里的诸多女神,如朱茵、林熙蕾、陈雅伦。不过,这时候看的最多的还是国产电视剧和香港武侠剧,如《武林外传》《家有儿女》《小兵张嘎》和《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寻秦记》《小宝与康熙》《小鱼儿与花无缺》等等,当然也少不了那些放了一遍又一遍的经典电影。
2007年上了高中,全身心的奋战高考。周末偶尔看会儿国产电视剧,《康熙王朝》《笑傲江湖》《人间正道是沧桑》《大汉帝国》《三国》《水浒》就是那时候看的。记得那会儿除了熟悉的香港电影,因为互联网PC时代的到来,也出现了大量的国外电影,那时候MP4特流行,《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这样的奥斯卡电影就是那个时候在MP4上看的,当然也看了一些最新上映的国产电影,比如冯小刚的《集结号》。因为学业的压力,每次晚修回家后还会偷偷静音看会儿电视,比如《恋爱假期》《死亡诗社》《保持通话》《门徒》等欧美和最新香港电影就是那个时候看的。
2010年,我上了大学,大多数时间都耗在了网游上,电影只占据了我大学生活的小部分。那时候国产电影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对电影的认知也更加广泛。《山楂树之恋》《唐山大地震》,第一次知道了冯小刚和张艺谋的存在。《搜索》《无极》第一次知道了陈凯歌和喜欢上了高圆圆女神。因为《第一滴血》系列知道了史泰龙,因为《加勒比海盗》知道了魔幻题材的电影,也知道哪个是约翰尼·德普,还看了《指环王》系列。我记得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去电影院买票看了赵薇导演的《致青春》,这部电影瞬间引爆了怀念青春的主题电影风潮,以至于后来类似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然,我一部也没看。后来又看了《智取威虎山》才知道徐老怪就是那个制作《蜀山传》的老侠客。大学时代,也看到了宁浩新题材电影,比如宁浩、黄渤、徐峥的公路片《人在囧途》系列,除此之外,也知道了曹保平、管虎等新生代导演。
2014年,我考上了研究生。去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大圣归来》、《叶问》系列是我印象深刻的电影,印度电影、韩国电影和漫威系列以及美国动漫成了我新涉猎的电影范畴。我脑海中的电影二字,有了更多的标签,魔幻、警匪、动作、爱情、黄渤、2018等等。
工作后,中国电影已经越发成熟,但看电影时间却变得越来越少。每周一部亦或是两周一部。暑假休息之余,整理自己观影记录,发现自己看的电影果然少之又少,也体现了我成长之路上知识的单薄以及获取信息的微弱敏感、精神生活的匮乏。读书,观影,听音乐,要做一只有自己理想国的蚂蚁,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