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的粥
文/肥达
粥。在大多数人的理解,是有很多种的。但是,在我们沛县人的理解,只有一种做法才被称之为粥。 人们将黄豆、大米、小米用石磨碾成粉,再用箩细细地筛一遍。再按照比例2:1:1,用水搅匀,不能结疙瘩。待锅内水烧开后倒入其中。锅,又必须是地上砌起的地锅。熬粥的过程,要用一柄大勺,从头至尾一个劲儿搅拌,为的是保持不糊锅,直到搅出黄豆的清香味儿来,便是熟了。这是要见烹饪者的功夫与耐心的。 粥的稀稠度以偏浓为佳,盛上一碗,一口能喝出一个坑,碗底不见渣,但残汁要挂碗。第一口喝在嘴里软糯却寡淡,但是,在咽下之后,香味方从牙底泛上来,顿觉口齿留香,回味绵长。正如品茗,意在后味。 在往岁年月,人们大抵会在闲时,上街买碗粥喝的。尤其老头儿们,提溜着鸟笼赶早市,非喝一碗粥才算生活的。这又如老北京人惦记那口豆汁一样的成瘾。 夏末,抽时间回了一趟老家,家人从街上买来了早餐,我一眼瞧见了粥,竟然还有粥在卖?!内心喜悦,喝下一口,唔……竟还是那个味儿。 社会节奏愈来愈快的当下,我几乎害怕年轻一代会抛弃掉这么耐品咂的玩意儿。大概,做粥的人仍在继承着祖辈们慢工出细活的烹饪方法。 所以,这碗粥,也就经久不衰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