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一
是否要在同一地点才能感到记忆的连贯,虽然我们深知在时间的河流底下,一切都万劫不复。有多少故事开场在列车的中转站,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初遇,Lara终究没有等到日瓦戈,周渔在这里等着去往小城与恋人的火车,庞德幽灵闪现的地铁车站,卡尔维诺小说里第一个故事...此刻LA Union Station的候车厅,同四天前一样,昏黄的光线把古典陈设的大厅映照回19世纪,而匆忙来往的过客,心下的厌倦全写在躲闪的神情里,毕竟你和我有什么本质的关联呢。我们用理性把前定解构为概率,同时又要为每个千万分之一的概率承担后果。基于哪怕万分之一的概率,我们还会企盼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而后又会厌倦,因为后来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大多数事都没能超出预想,就普普通通地消散了。正如影片《立春》的台词:“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并不意味着什么,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整个春天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长此以往,还有什么再值得期待,为何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生活却充满平静的绝望。每个明日都是通往未来的下一班列车,我们像那苏格兰青年一般百无聊赖地猜测列车经过的时刻与终点,寻找更刺激的方式掩盖现实的庸常。咖啡,香水,以及窗外氤氲的蒸汽都混合成等待的味道,等待下一班车,下一程路,下一段游历,下一场交谈...对未知的事物人们还是有所好奇,可绝不会如儿童般全心全意地盼望,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们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倒不如万虑俱冥,碰巧或有惊喜。人们只在现实中安分地等待,一切想象的、创造的、新鲜的、神秘的事物都微不足道了,没有这些,太阳还不是照样升起。车站时刻表上详刊着每一次列车的信息,硬生生就把时间分割成互不相干的片段——三十分钟属于等待,五十分钟在路上,在那以后的时间则属于个人的生物钟、作息表。似乎只有当下了车,生活才真正继续,而之前的八十分钟是不属于任何主题、也与其余生活无关的。
果真如此?
四天前我尚不知。一学期里接触的压抑课题,因出发点不同而触发的毫无结果的争论,还有各种对不平等现实的无知与矫情,自古就有况且以后也将继续。难道个体可以藉柔弱为理由而妥协么。去年还孜孜找寻的志业,现在终于有了方向,那将是一条漫长甚至压抑的道路。在那之前,我无法学梭罗到那丛林里去那般决绝,也不能如三毛到撒哈拉那样纯粹,只是想在二十岁的末尾偶尔打破时间的专制,也为了另一些占据这些年种种期待的隐喻,独自到一个与当下的生活毫不相关的去处。让所有的错过、流逝、忽然间不复以往的状态都在一个陌生的情境之中轻盈起来,丢弃心灵的累赘,以承纳更多的际遇。带两本书上路,一本是从未读完的《瓦尔登湖》,另一本是计划想看很久的《寒冬夜行人》。在铁轨边儿时秋游的心情又翻涌上来,或许从今往后的生活真会不同呢。
二
抵达Santa Monica已是下午。曲线动人的海岸,全年310多天的阳光,游乐场与沙滩的梦幻组合让这座南加久负盛名的海滨小城在圣诞夜当日依然游人如织。不知其中有多少人因对这小城的情结而来,加州漫长海岸线上坐落着无数风景优美的beach town,可并非每座城市都有足够内涵缔造出文化的象征意义,不然为何反映美国战后文化政治史的影片《Forest Gump》偏偏把Santa Monica作为Forest抵达西海岸的标志。
一座城市的精髓必在主导其中的生活方式,而Santa Monica所代表的正是Californian beach lifestyle。都市中人会不屑地称之为laidback, 东部更为世故的文化更会诟病其过分娱乐、商业的因素。这些评论都没错,可同样不容置疑的是这片闲散、娱乐化的土地也蕴育出各种冲击传统的战后文化。至今被愤青们顶礼膜拜的Jim Morrison,六十年代迷幻摇滚乐队The Doors主唱,就曾在Venice Beach作诗写歌,活跃在地下报社。关于乐队名称起源的通俗说法是取自英国诗人Willam blake的诗句:“当知觉之门被打开,人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穷无尽。”这在当时是被引用以形容迷幻体验,而无论是迷幻摇滚的产生还是布莱克的诗本身,都为世人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感官方式,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可以想想人们初闻The End,充满阴暗、恐惧和死亡的气息,还有Light My Fire里赤裸裸的欲望和诱惑,会怎样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如今离那万人迷幻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当时许多红极一时的偶像都在越发商业化环境里或是曲终人散成为娱乐的牺牲品,或是以放弃生命的代价作为对回归传统的反抗。而转念又想,他们的陨灭或许是虚无主义的宿命,在上帝已死的世界,人们失去了固有的道德坐标,却没能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摇滚的宿命在于它愤怒地撕破虚假,却因缺乏精神根基而陷入虚无。Morrison后来的悲剧也能如此解读,他越发厌弃那不断重复自己、扼杀创造力的偶像生活,其实台下的听众也不过在消费一个上帝的替代品、寻找一种新的刺激。早年的莫里森向往波希米亚式的流浪生活,而成名后的他则真正的在精神上无家可归。精神虚无导致日益悲观放纵、身体发福、与世隔绝,当生活的一切意义都被摧毁,死亡便显得并不可怕。每年七月三日无数莫里森的追随者汇集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祭奠这个悲剧的神话。莫里森之后,商业帝国又接连缔造出新的偶像,从Curtis到Cobain,多是以悲剧性的毁灭收场。而这样的结果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么?尼采批判现有的道德体系,提出要超越善恶标准,还个体以自由。虽然没有人知道那会否是个更好的世界,也没有人知道解脱之路该怎么走,我想重要的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使文明有潜力再开启新的视角、新的感官、新的批判、新的价值、以及一切新的可能。
Santa Monica就曾经开创过新的可能。那是1973年炎热的夏天,在以Pacific Ocean Park为中心的Dogtown区域,由一群年轻的Z-boys开创的滑板文化。如果说之前的路上滑板只是冲浪运动在陆地上的延伸,而自他们穿梭在干涸的泳池壁上开始,地面滑板有了自己的文化和表达,直接启发了后来的朋克文化,从而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如今这里被称为世界滑板爱好者的麦加圣地,走在冬日慵懒的街道,经常会有长发飘逸的滑板少年吹着口哨从身边呼啸而过。影片《Lords of Dogtown》便纪录了Z-boys的发迹史,可惜那为追求夏日清凉的纯粹的快乐,最终逃不过商业的侵蚀,飞鸟各投林。
相信不少国人知道Santa Monica还是因Savage Garden的一首同名歌。这个来自澳大利亚海滨小城的乐队以清新简约的风格在九十年代红极一时,01年解散,可他们的经典之作是那样深入人心,以致于在八年后的今天,当我在青旅的lounge里和一位素昧平生的旅人谈起音乐,还是会谈到那首Truly Madly Deeply,他说“This is definately the song I will play at my wedding.” 初中的时候听Santa Monica, 通过歌词这里的一街一景仿若历历在目,如今置身街头,穿行在过往的人群,路过歌词里描述的咖啡馆、步行街,体会着一样的错觉与孤独,却是前所未有的满足。在旅店放下行李,便来到海滨,码头上黑人歌手自弹自唱《Blowing in the Wind》,老人在作画,孩子们堆着沙堡,情侣牵着手沿海漫步,也有人面朝大海独自沉吟,还有漫天的霞光,徘徊的飞鸟,构成一幅超现实的图景。梦里不知身是客,在二十岁最后的半日光阴。
值得一提的是,越是美丽温暖的海滨,越是多的homeless people, Santa Monica的海滩随处可见风餐露宿的流浪者(可能也与开放政策有关)。记得South Park里有一集就是讲邻州把流浪者们都赶到加州去了。看到一对homeless couple坐在长椅上共看夕阳,晚间的沙滩还是很冷,可在那之前,总有一些摄人心魄的时刻,忘却当下的一切。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三
翌日清早便动身前往San Diego,又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除了期待已久的老城区、动物园、以及各种艺术馆博物馆,不知在这里又会遇见怎样有趣的人和事。沿海铁路顺着海岸线铺展开来,车窗外是几乎感觉不到季节变换南加天气,即便是冬日的海滩依然每天都有人弄潮冲浪,只有亲自来到加州的海滩,才能体会所谓的Californian beach lifestyle。
旅店是位于市中心的青旅,装点得非常富有活力。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有不少中国人,不但遇到北大中文系毕业、赶往墨西哥的前辈,竟然还有复旦来UC交流、和我一个初中毕业的学姐...感叹世界实在是小。每晚的public lounge是与五湖四海的朋友谈天说地(当然也有人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喜欢这样相逢一杯酒,醉后两相忘的古风。在这里遇到一位个性极强的芬兰大姐,之后要前往中国,要我帮忙把“I'm vegetarian”翻译成中文写成字条。我们从vegetarianism谈到eco-feminism,当我问起她如何评价北欧国家的gender equality,她便激情洋溢地例举种种男女平等的表现,比如一起分担家务、女性议员比例高等等。谈笑之间,忽然传来酒精的味道还有纵声高歌,转眼一看是两个典型的Californian guys,不请自来加入谈话。果不其然,他们正来自Santa Monica。其中一人倒也有趣,今年三月刚从电影学校毕业,赶上经济危机,好不容易在某电影公司谋得一个小差使,“but they work you to death!”不久他便辞了工作在好莱坞一家酒吧里甘当酒保。问起为何出来旅游,他说是受了电影Avatar的启发,“I want to see the world! San Diego's cool...”我心下暗笑,你从Santa Monica开三小时车到San Diego就算是see the world了?!他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享受生活,贯穿始终的carefree精神, 彻头彻尾的beach lifestyle。这是和入世传统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似乎一切都是游戏:人生是游戏,因此充满乐趣;艺术是游戏,永远充盈着创造力;语言是游戏,你无法了解我的原意,而我也不在意...是不是所有的滨海文化都有着这么一股游戏精神,无论是生于阳光海岸的毕加索,在他结构传统的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作品里,还是在海边如波浪般动感的高迪建筑,总透着游戏的童趣。儿童不正是通过游戏发现潜藏在世间的秘密,那份还未被磨损的敏锐,或许就是后来诗人的直觉。诗歌的意义、艺术手法与小说结构的流变、甚至一种另类的穿着、逻辑不通的语句,都向我们敞开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平凡的世界。而我们之间,如果彼此能不断向对方呈现一种新的生活和理解,那么彼此也就互为对方的一种可能。我们能否因此,不再孤独,不再苍老。
四
起笔是在中央车站,而现在已回到宿舍了。之后的故事,像卡尔维诺的小说一样悬而未决。从明天起,又要回归被时间统治的生活,继续面对庸常与琐碎,面对不平等的现实,争论,疏远,隔离,用同一个刷牙杯,路过同一个路口。却不知是旅行的感觉尚未淡去,还是已完满的隐喻让心情也暂时轻盈起来,也可能是途中遇见的人、路过的景致早已交错在记忆里,又或许是终于读罢了《瓦尔登湖》,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岁除之余,偶遇一首诗聊以表达近来的心境,也当作是对大家的新年祝福吧。
一
是否要在同一地点才能感到记忆的连贯,虽然我们深知在时间的河流底下,一切都万劫不复。有多少故事开场在列车的中转站,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初遇,Lara终究没有等到日瓦戈,周渔在这里等着去往小城与恋人的火车,庞德幽灵闪现的地铁车站,卡尔维诺小说里第一个故事...此刻LA Union Station的候车厅,同四天前一样,昏黄的光线把古典陈设的大厅映照回19世纪,而匆忙来往的过客,心下的厌倦全写在躲闪的神情里,毕竟你和我有什么本质的关联呢。我们用理性把前定解构为概率,同时又要为每个千万分之一的概率承担后果。基于哪怕万分之一的概率,我们还会企盼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而后又会厌倦,因为后来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大多数事都没能超出预想,就普普通通地消散了。正如影片《立春》的台词:“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并不意味着什么,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整个春天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长此以往,还有什么再值得期待,为何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生活却充满平静的绝望。每个明日都是通往未来的下一班列车,我们像那苏格兰青年一般百无聊赖地猜测列车经过的时刻与终点,寻找更刺激的方式掩盖现实的庸常。咖啡,香水,以及窗外氤氲的蒸汽都混合成等待的味道,等待下一班车,下一程路,下一段游历,下一场交谈...对未知的事物人们还是有所好奇,可绝不会如儿童般全心全意地盼望,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们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倒不如万虑俱冥,碰巧或有惊喜。人们只在现实中安分地等待,一切想象的、创造的、新鲜的、神秘的事物都微不足道了,没有这些,太阳还不是照样升起。车站时刻表上详刊着每一次列车的信息,硬生生就把时间分割成互不相干的片段——三十分钟属于等待,五十分钟在路上,在那以后的时间则属于个人的生物钟、作息表。似乎只有当下了车,生活才真正继续,而之前的八十分钟是不属于任何主题、也与其余生活无关的。
果真如此?
四天前我尚不知。一学期里接触的压抑课题,因出发点不同而触发的毫无结果的争论,还有各种对不平等现实的无知与矫情,自古就有况且以后也将继续。难道个体可以藉柔弱为理由而妥协么。去年还孜孜找寻的志业,现在终于有了方向,那将是一条漫长甚至压抑的道路。在那之前,我无法学梭罗到那丛林里去那般决绝,也不能如三毛到撒哈拉那样纯粹,只是想在二十岁的末尾偶尔打破时间的专制,也为了另一些占据这些年种种期待的隐喻,独自到一个与当下的生活毫不相关的去处。让所有的错过、流逝、忽然间不复以往的状态都在一个陌生的情境之中轻盈起来,丢弃心灵的累赘,以承纳更多的际遇。带两本书上路,一本是从未读完的《瓦尔登湖》,另一本是计划想看很久的《寒冬夜行人》。在铁轨边儿时秋游的心情又翻涌上来,或许从今往后的生活真会不同呢。
二
抵达Santa Monica已是下午。曲线动人的海岸,全年310多天的阳光,游乐场与沙滩的梦幻组合让这座南加久负盛名的海滨小城在圣诞夜当日依然游人如织。不知其中有多少人因对这小城的情结而来,加州漫长海岸线上坐落着无数风景优美的beach town,可并非每座城市都有足够内涵缔造出文化的象征意义,不然为何反映美国战后文化政治史的影片《Forest Gump》偏偏把Santa Monica作为Forest抵达西海岸的标志。
一座城市的精髓必在主导其中的生活方式,而Santa Monica所代表的正是Californian beach lifestyle。都市中人会不屑地称之为laidback, 东部更为世故的文化更会诟病其过分娱乐、商业的因素。这些评论都没错,可同样不容置疑的是这片闲散、娱乐化的土地也蕴育出各种冲击传统的战后文化。至今被愤青们顶礼膜拜的Jim Morrison,六十年代迷幻摇滚乐队The Doors主唱,就曾在Venice Beach作诗写歌,活跃在地下报社。关于乐队名称起源的通俗说法是取自英国诗人Willam blake的诗句:“当知觉之门被打开,人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穷无尽。”这在当时是被引用以形容迷幻体验,而无论是迷幻摇滚的产生还是布莱克的诗本身,都为世人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感官方式,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可以想想人们初闻The End,充满阴暗、恐惧和死亡的气息,还有Light My Fire里赤裸裸的欲望和诱惑,会怎样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如今离那万人迷幻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当时许多红极一时的偶像都在越发商业化环境里或是曲终人散成为娱乐的牺牲品,或是以放弃生命的代价作为对回归传统的反抗。而转念又想,他们的陨灭或许是虚无主义的宿命,在上帝已死的世界,人们失去了固有的道德坐标,却没能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摇滚的宿命在于它愤怒地撕破虚假,却因缺乏精神根基而陷入虚无。Morrison后来的悲剧也能如此解读,他越发厌弃那不断重复自己、扼杀创造力的偶像生活,其实台下的听众也不过在消费一个上帝的替代品、寻找一种新的刺激。早年的莫里森向往波希米亚式的流浪生活,而成名后的他则真正的在精神上无家可归。精神虚无导致日益悲观放纵、身体发福、与世隔绝,当生活的一切意义都被摧毁,死亡便显得并不可怕。每年七月三日无数莫里森的追随者汇集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祭奠这个悲剧的神话。莫里森之后,商业帝国又接连缔造出新的偶像,从Curtis到Cobain,多是以悲剧性的毁灭收场。而这样的结果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么?尼采批判现有的道德体系,提出要超越善恶标准,还个体以自由。虽然没有人知道那会否是个更好的世界,也没有人知道解脱之路该怎么走,我想重要的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使文明有潜力再开启新的视角、新的感官、新的批判、新的价值、以及一切新的可能。
Santa Monica就曾经开创过新的可能。那是1973年炎热的夏天,在以Pacific Ocean Park为中心的Dogtown区域,由一群年轻的Z-boys开创的滑板文化。如果说之前的路上滑板只是冲浪运动在陆地上的延伸,而自他们穿梭在干涸的泳池壁上开始,地面滑板有了自己的文化和表达,直接启发了后来的朋克文化,从而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如今这里被称为世界滑板爱好者的麦加圣地,走在冬日慵懒的街道,经常会有长发飘逸的滑板少年吹着口哨从身边呼啸而过。影片《Lords of Dogtown》便纪录了Z-boys的发迹史,可惜那为追求夏日清凉的纯粹的快乐,最终逃不过商业的侵蚀,飞鸟各投林。
相信不少国人知道Santa Monica还是因Savage Garden的一首同名歌。这个来自澳大利亚海滨小城的乐队以清新简约的风格在九十年代红极一时,01年解散,可他们的经典之作是那样深入人心,以致于在八年后的今天,当我在青旅的lounge里和一位素昧平生的旅人谈起音乐,还是会谈到那首Truly Madly Deeply,他说“This is definately the song I will play at my wedding.” 初中的时候听Santa Monica, 通过歌词这里的一街一景仿若历历在目,如今置身街头,穿行在过往的人群,路过歌词里描述的咖啡馆、步行街,体会着一样的错觉与孤独,却是前所未有的满足。在旅店放下行李,便来到海滨,码头上黑人歌手自弹自唱《Blowing in the Wind》,老人在作画,孩子们堆着沙堡,情侣牵着手沿海漫步,也有人面朝大海独自沉吟,还有漫天的霞光,徘徊的飞鸟,构成一幅超现实的图景。梦里不知身是客,在二十岁最后的半日光阴。
值得一提的是,越是美丽温暖的海滨,越是多的homeless people, Santa Monica的海滩随处可见风餐露宿的流浪者(可能也与开放政策有关)。记得South Park里有一集就是讲邻州把流浪者们都赶到加州去了。看到一对homeless couple坐在长椅上共看夕阳,晚间的沙滩还是很冷,可在那之前,总有一些摄人心魄的时刻,忘却当下的一切。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三
翌日清早便动身前往San Diego,又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除了期待已久的老城区、动物园、以及各种艺术馆博物馆,不知在这里又会遇见怎样有趣的人和事。沿海铁路顺着海岸线铺展开来,车窗外是几乎感觉不到季节变换南加天气,即便是冬日的海滩依然每天都有人弄潮冲浪,只有亲自来到加州的海滩,才能体会所谓的Californian beach lifestyle。
旅店是位于市中心的青旅,装点得非常富有活力。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有不少中国人,不但遇到北大中文系毕业、赶往墨西哥的前辈,竟然还有复旦来UC交流、和我一个初中毕业的学姐...感叹世界实在是小。每晚的public lounge是与五湖四海的朋友谈天说地(当然也有人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喜欢这样相逢一杯酒,醉后两相忘的古风。在这里遇到一位个性极强的芬兰大姐,之后要前往中国,要我帮忙把“I'm vegetarian”翻译成中文写成字条。我们从vegetarianism谈到eco-feminism,当我问起她如何评价北欧国家的gender equality,她便激情洋溢地例举种种男女平等的表现,比如一起分担家务、女性议员比例高等等。谈笑之间,忽然传来酒精的味道还有纵声高歌,转眼一看是两个典型的Californian guys,不请自来加入谈话。果不其然,他们正来自Santa Monica。其中一人倒也有趣,今年三月刚从电影学校毕业,赶上经济危机,好不容易在某电影公司谋得一个小差使,“but they work you to death!”不久他便辞了工作在好莱坞一家酒吧里甘当酒保。问起为何出来旅游,他说是受了电影Avatar的启发,“I want to see the world! San Diego's cool...”我心下暗笑,你从Santa Monica开三小时车到San Diego就算是see the world了?!他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享受生活,贯穿始终的carefree精神, 彻头彻尾的beach lifestyle。这是和入世传统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似乎一切都是游戏:人生是游戏,因此充满乐趣;艺术是游戏,永远充盈着创造力;语言是游戏,你无法了解我的原意,而我也不在意...是不是所有的滨海文化都有着这么一股游戏精神,无论是生于阳光海岸的毕加索,在他结构传统的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作品里,还是在海边如波浪般动感的高迪建筑,总透着游戏的童趣。儿童不正是通过游戏发现潜藏在世间的秘密,那份还未被磨损的敏锐,或许就是后来诗人的直觉。诗歌的意义、艺术手法与小说结构的流变、甚至一种另类的穿着、逻辑不通的语句,都向我们敞开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平凡的世界。而我们之间,如果彼此能不断向对方呈现一种新的生活和理解,那么彼此也就互为对方的一种可能。我们能否因此,不再孤独,不再苍老。
四
起笔是在中央车站,而现在已回到宿舍了。之后的故事,像卡尔维诺的小说一样悬而未决。从明天起,又要回归被时间统治的生活,继续面对庸常与琐碎,面对不平等的现实,争论,疏远,隔离,用同一个刷牙杯,路过同一个路口。却不知是旅行的感觉尚未淡去,还是已完满的隐喻让心情也暂时轻盈起来,也可能是途中遇见的人、路过的景致早已交错在记忆里,又或许是终于读罢了《瓦尔登湖》,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岁除之余,偶遇一首诗聊以表达近来的心境,也当作是对大家的新年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