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邯郸中心呼唤爱 站在邯郸中心呼唤爱
各位陛下,微臣在这里请了,敢问今夕是何日?
某陛下大手一挥:爱卿平身,今时今日乃“七夕”是也!

何谓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 或七姐诞等。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 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
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情悠远,曲和鸣,关于七夕节日佳话无数,
更有秦观的佳词相呈:《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秋风白露的七夕,跨跃遥远的银河,
执手相看泪眼,共诉相思,谱一曲情之音。
在烈日镕金的八月,那相思自有千千结,
更似有着种种变化的触觉: 时而狂野、时而冷酷、时而温软、时而细腻,变化万千, 令人沉陷情网,衣带渐宽终不悔。
秋日絮语中,满地的红叶,阳光落了一地。
千回百转中,醒来发现天上洒着月光,原来是离梦一场。
夜冷霜河,情难舍,人难离,借问明朝酒醒何处?

或许这一次留住他/她,一辈子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之同老?
或许这一次离开他/她,大概就不容易再见到他/她了?!
虽身在邯郸,情满溢,却相思无从寄。
在邯郸的中心,想要呼唤他/她的名字,呼唤爱。
趁此良辰,趁此美景,趁此佳日,各位陛下,微臣浅见:
何不给相思的他/她写下点什么,遥祝一切安好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