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牛皮是怎样吹起来的(下)

牛郎织女:牛皮是怎样吹起来的(下)
文 | 艾华
不学诗(三百),无以言;以诗为媒;有诗为证——这些说法和做法都凝聚了诗的光芒。如果没有《诗》三百,没有《古诗十九首》,没有有关“七夕”和“鹊桥”的文人诗歌,牵牛织女的爱情恐怕不会传成永恒的经典。
不过永恒的爱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大话,正如“有诗为证”有时候是一种虚饰。即便是牵牛织女的爱情,在走向永恒的过程中,也有过“牛皮”被戳破的时候。
------------------
(下)
解构“牛皮”:
脏话,科学,诗,加上一个尖锐的故事
与“大话”相对的是“小话”:悄悄话,私房话,有人味的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中有关织女的“小话”,让地上的人抬头望见了她的身影。
这是美丽的倒影?反正在诗中,她就朦胧了。
在诗中的星空,织女不会清晰起来。即使有一点清晰的地方,也是纤纤素手,札札机杼。为什么不让天下人看清织女的脸?有一则笔记辗转于书本——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六朝梁殷云《小说》,最终泄露了天机:织女“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织女的脸,是一张无暇妆饰的脸。这样的一张脸,中国人是不会在诗中看清的。何况“容貌”这样的“小话”,对抗不了“天”大的“大话”,因为织女的身份已经注定:《小说》中的织女是“天帝之子”,《史记》中的织女乃“天女孙也”。
在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中,“牛×”的是玉皇和王母,他们有大帝和娘娘的身份,有拆散牛郎织女的权力。好在玉皇大帝后来准许牛郎织女一年一会,于是佳期如梦,七夕也成了人间节日:弯月,萤火虫,瓜果飘香,喜子(蜘蛛)从天而降……而王母娘娘当初不仅把织女从人间带走,把一个女人从丈夫和子女身边带走,而且在牛郎将要追上织女的时候,拔下头上的金(!)簪一划,就划出了一条银(!)河。这样的本事和威风,只能用粗俗的脏话回敬,就是:
“小公马追小母牛——牛×急(极)了。”
急了怎样?
“小母牛翻跟斗——一个牛×接着一个牛×!”
在科学的天空,“银河”只是一“系”,“牛×”的也不会是天帝、玉皇、王母之类;而飞机、飞船之类则是阿拉伯飞毯和中国牛皮的现代科技版,是人类“牛×”的发明。在不一定科学的天空,飞碟、外星人之类也“牛×”,至少是人类的“牛×”想象;如果科学家、工程师自外于想象的世界,自闭于各自的领域,自得于所谓的“专家”称号,那么同样有粗俗的脏话等着:
一群小母牛由一头老母牛带着玩耍,突然老母牛喊:“快跑啊,专家来了!”小母牛们不解:“专家?专家是干什么的?”
“专家专门吹牛屄!”
这里的“牛屄”既然怕“吹”,就仍是“牛皮”(大话)的意思,只不过是专家专门吹的,便到底在专门这道窄门内。
不吹牛屄,只做实事,天文学家早已探测出来:牵牛星距离地球16光年,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织女二星之间的距离是16光年。这就是说,牵牛织女的星光要花8年才会相遇;如果这相遇的光就是爱情的光,地球人是否看得到?假设看得到,看到的又是多少年前的光?一道天文题,一道数学题。
如果诗意地说,牵牛织女各自发出的星光是在地球人仰望星空的时候,刹那间相遇于有情人的眼中,那么,映在有情人眼中的星光才是真正的爱情之光——10年的错过算什么?16年和26年的等待算什么?瞬间就是永恒。
如果要说爱情的永恒,作为恒星的牵牛织女的爱情应在永恒之列。他们的爱情之光相对于赋予他们爱情的地球人来说是滞后的,这与地球人的永恒爱情在话语中滞后是一样的。因滞后而永恒,无论是光,还是传说;永恒的爱情要永恒下去,无疑需要能一直“后”下去的媒介。最好的媒介当然是人类发明的语言了,而最美的语言是诗,可以比喻为语言之光。
不学诗(三百),无以言;以诗为媒;有诗为证——这些说法和做法都凝聚了诗的光芒。如果没有《诗》三百,没有《古诗十九首》,没有有关“七夕”和“鹊桥”的文人诗歌,牵牛织女的爱情恐怕不会传成永恒的经典。
不过永恒的爱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大话,正如“有诗为证”有时候是一种虚饰。即便是牵牛织女的爱情,在走向永恒的过程中,也有过“牛皮”被戳破的时候。
这个尖锐的故事是一篇小说,出自唐《灵怪集》,亦录入宋《太平广记》。在牵牛织女天上地下的版本演变中,这篇小说同于先前的诗而异于后来的民间传说;也就是说,俗称的牛郎此时还是天上的牵牛,虽然故事中他并不在场;而看完故事就明白,他不能在场。
故事说的是一个清高的文人张翰,某个夏夜乘月卧庭中,时有凉风,香气渐浓;他觉得奇怪,仰视空中,有人冉冉而下——
“吾天上织女也,久无主对,而佳期阻旷,幽态盈怀。上帝赐命游人间,仰慕清风,愿托神契。”
织女这番话之后,作者啰嗦了一夜,其实不必啰嗦,只需“一夜无话”,然后“夜夜皆来”,故事接着往下讲——张翰戏之曰:“牵郎何在?哪敢独行?”对曰:“阴阳变化,关渠何事?且河汉隔绝,无可复知;纵复知之,不足为虑。”
后将至七夕,忽不复来,经数夕方至。翰问曰:“相见乐乎?”笑而对曰:“天上哪比人间?君无相忌。”
经一年,忽于一夕颜色凄恻,涕流交下,执翰手曰:“帝命有程,便可永诀。”遂呜咽不自胜。翰惊惋曰:“尚余几日在?”对曰:“只今夕耳。”
对话实在精彩,精彩到话犹在耳,话犹在口,现代人还是在这样听和说。
小说另有精彩处:一是有关织女的容颜:“欲晓辞去,面粉如故。为试拭之,乃本质也。”一是有关织女的衣服:“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翰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每去,辄以衣服自随。”一是有关语言,有关星光:两人别后,次年如约往来书函,是由织女的侍女在天地间传递的,然而仅有一次,从此断了音讯,“是年,太史奏织女星无光”。
小说中不精彩的,不幸得很,恰恰是两人书末的赠酬诗,“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人世将天上,由来不可期”云云。也许正是因为赠酬之诗并不精彩,精彩的对话又不能让牵牛听见,这个故事便淹没在了永恒爱情的“牛皮”(大话)中。
------------------------
(续完)
------------------------
(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属系列随笔《开窍:中国面孔》之一,全文纸质版发表于《书屋》2017年第11期)
-------------------------
牛郎织女:牛皮是怎样吹起来的(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