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
当评价一件事情 词汇不够的时候 就会出现最简单的数字 当数字也无法合适的时候 就会出现人与人 物与物的比较 简而言之 词汇的等级性以及比较中的实用性都不明显
雨檐下的一张长椅 坐上了能让人发呆好久
每当看一些随想类的书 总会把自己往里面代入 其实随想类的书籍 每一段话 写的并不是针对所有人 只有写的人知道 自己其实只是写一件事 一个人 产生出来时随想其实并不通用 但是如果代入能使自己惬意 那我觉得看看这类书或文章也无妨 但是别当圣经阅读
最好的运动就是有时让大脑有时思考眼帘外的事物 有时让大脑只感受五感带来的直接体验 这才是劳逸结合
我觉得日记最美的形式 就是一种断断续续的随想 不要流水般的记录所发生的一切 发生的东西 表象的东西在场所有人都会帮你记住 你只需要记下 你在那时所想到的问题 日记是每一篇文章 每一本书籍 最初的萌芽 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 把我们的随想单独提出来 作为我们一个论述的开端 我们在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中 随想也会变的更有层次起来
有时候觉得叶湘伦他老爸说的真对 年轻人要多听音乐才不会胡思乱想 一听歌 就开始哼起来 哼着哼着就唱起来了 脑子就会为旋律举上了白旗
总觉得读书才是最上乘的武功秘籍 最纯最精髓 但是不可否矢的是 看电影比看书效率高 也记得牢 影象带来的刺激也不容小觑 现代人花了多少年创造的东西 我觉得也别浪费了 读不进去的书 换一种切入方式 虽然离原著有些距离 但是着实能省很多时间
梁实秋说 “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条件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过来亦然”、 “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
我却不大赞同他这种说法 对自己亲人和对待朋友 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区别 对待朋友 我们不用做到如对待亲人般的嘘寒问暖强行介入他人生活 对待亲人却不得不超过朋友的界限 介入他的生活 因为我们都是亲人生活的一部分 毕竟亲人 和朋友 两个词语 并不能用一个统称代替 两方都有其特殊性与独立性
为什么旅行不能光看看照片就可以 而是要真的去 ?
在你抵达美景之前 必然有一段艰苦的旅途 在看到风景的那一瞬间 无论美与不美 你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和安慰 再加之回忆的美化作用 在想起来那一份场景时 必然是双倍的幸福
真正美的景色 必然伴随着不甚发达的交通
很神奇 我加了一个“真正”二字以后 我在思考我这句话的时候 我就在反思我看到的景色是不是伴随着不发达的交通 如果没有 我肯定怀疑这是不是真正美丽的景色 加上这二字后我们只会思考自己看到的是不是真正 而不是这句话本身的真伪 (鸡汤文必备词汇 总会在前面加很多似是而非的高级形容词 让人云里雾里)
人类所做的决定 其实并无对错 对错的转换有可能就在一瞬间的思想更迭之间 上一秒的对 不一定代表下一秒的不错 一件事情的做出 本就是对错相依 爱恨也亦如此 只是你认为他对的时间占大多数的话 那你可以大致定义为对的决定 反之亦然
就和食物里面加罂粟一样 文章里面也有此类情况 一味的灌输着令人觉得愉悦的网文级故事 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不能早日发现 会令人出现很大的困惑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 中国的文人在钱上很少提及 或是在可以否认钱作为生活必须品 也是对金钱的鄙视感 或是他们本身就不管理着钱 同钱相隔甚远 因为贤内助管钱 不一一列举
但我觉得钱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何支出 如何保值 如何盈利 也不失为一件趣事 如能正视金钱之重要 也是一种会生活的表现 如果一点点的金钱就打碎了你的写作赤子心 那我确实觉得很悲哀 但要是很直白的满脑钱钱钱 我觉得这是更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