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去世前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 满是心酸和无奈!
在民国时代的大军阀中,阎锡山绝对是非常有特点的一个。他主政山西38年,称得上一个名副其实的土皇帝了。他给人的印象就是非常的抠门,甚至于自己吃饭都是非常的简单,招待客人也是如此。别看他在平时的生活里这么抠门吝啬,但是人家在一些方面那可是敢于花钱的,就比如说教育方面,当时他在山西普及了义务教育,这也算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了吧。

解放战争后阎锡山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他只能和蒋介石一起去了台湾,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就是在台湾度过的。去了台湾的阎锡山过得并不幸福,毕竟阎锡山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人,远离自己的故土他实在是有些悲伤。那个时候阎锡山走到哪里都想起自己山西老家,后来他只能开始写书来缓解思乡之情。

阎锡山在辞职之后就搬到了山上居住,他在那里专门建造了一座房子,是仿照着山西的窑洞建造的。当然阎锡山一开始还真的准备在山上挖一个窑洞,但是台湾的山可和山西不一样啊,最后他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把房子的形状尽量建造的和窑洞相似一些就好了。不光建筑风格上他追求和家乡的相似,他的思乡之情也在衣食住行体现的淋漓尽致。

阎锡山在山西从小就是吃面食长大的,来到台湾之后首先就是对台湾的饮食很不习惯,当然台湾的气候也和山西迥然不同,这也让阎锡山十分难熬。阎锡山平时吃的饭菜和在山西的时候是一样的,每天就是吃一些简单的面食,什么馒头、面条之类的,至于下饭的菜也很随意,一般就是鸡蛋甚至是咸菜,很难相信当年的山西王会吃这些东西。

在台湾最后的十年中,他一直专心致志的写书,他一共写了20多本书。当然他的书也一般不说什么政治,他研究的都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或者哲学,大有看破红尘的意思。1960年阎锡山在台湾病逝,临终前他留下7条遗嘱。要求自己葬礼从简,不收挽联,不供花木,早一点出殡,葬礼上不准大哭,墓碑上刻上他的日记上的一段内容,他去世后的七天里要家人每天要读他写的《补心录》。
阎锡山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他还专门给自己写了一副挽联:“有大需要时来,终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这或许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