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
——致我所爱的人
从出生开始,就意味着我们要开始适应很多事物,与其说适应,不如叫学习和接触,从那时起开始学习说话.吃饭.活着……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奇奇怪怪的事物。
会说话开始,背诵唐诗,学着理解弟子规,诵读三字经等等,一是为了学习知识,二就是为了学会做人。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难。不过,难易程度还是要看自己。〈论语〉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少时不理解,认为做圣人好难,以后不要做圣人,做个普通人就好了,现在却真正领悟,只要是人,就该如此。
第一省:我是不是一个善良的人
做人首先从自身行为开始说起,古书中德和行总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人的行为欠佳,我们会说他,没有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总是这么被教育的,而道德究竟是什么?到底做什么事才会有道德?从前,幼儿、小学课本上总是画着一个小女孩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个行为就是有道德。而这种小事,现在我们也做不出了,大多是心里那份害羞和像大家一样的从众心理所导致。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去做这样一件事,就没人会觉得尴尬。这就又要说起几年里一直都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扶不扶’,如果老人跌倒了你扶不扶?问到的大多数人都会说,当然会扶。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也无从考究,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但老师的一句话很触动我,一件好事,不存私利,有何担心,怕啥议论。做一件善事,只能说这个人很善良,多件善行积累起来,大家都会说这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总为别人付出,那是感动中国人物,而我们只要做力所能及的善事,做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就做够了。总而言之,行为端正,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就是干!
第二省:我的言是否得体
做人其次就看言,俗话说,祸从口出,在与人的交往中,免不了开口交谈,行为上没有错误,但也有可能一句话就坏了整场约会,学会说话很重要,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为,更是让别人理解你的一种尤为重要的方式。进入大学,相当于步入了半个社会,在交谈中,你发现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时,语言的魅力就体现出来了,通俗来讲,就是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当然,是人是鬼,就看你与什么样的人结交,与有修为的人交谈,就像在品一本书。也许,我是在教大家做一个圆滑的人,但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你只能如此。懂得多了,你就稍加修饰,展示自己的个性,懂得少了,那就安安静静做个听众,以免引火上身。
再一个言,就是守信了,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言而有信。在国外特别注重你的信用值,说出的话,一定要执行,如果不执行,你这个人的人品都会被大打折扣,总体来说,言,很重要,结合第一个行,言行一致更为重要。
第三省:我的思想是否端正,知识面是否广泛
做人不光要外部表现,还要有内在修为,什么才是提升修为的最好方法,无外乎就是多学知识,这里的知识,涉及面很广,包括阅读、琴棋书画……有益于提升内在的东西,人们说知识决定了你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一切重要的思想,有了好的知识,才会有端正的思想和生活态度。我认为阅读不是一气读很多书,而是选一本好书吃透,如果这本书让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学到了一个知识,甚至于让你成长了,那这个阅读就是成功的。反之,看了一些小说,沉迷于其中,眼睛看坏不说,竟无益处。我还是认为要阅读经典,一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多读经典,扩充知识面。我在韩国做过一个班级小调查,从小父母让你学习一门乐器或者学习一个特长的有多少,并写出具体特长,答案很有趣,韩国学生的特长几乎都是长大自学,因为家里孩子太多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反之,来看我们,作为独生子女被倾注了太多心血,有时竟不如一个韩国人懂得多,我真的羞愧和自责,但是,庆幸自己还不晚,重新拿起自己想学的特长,趁年轻多学一点,走出去,才能成为一个被看的起的人。综上,每日三省,看自己做的够不够,不够抓紧改正,一个真正内外兼修的人,从不怕被人谈论,更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我愿意为了你,作出努力,热爱这个世界。希望你也可以为了我,变得更好,享受被这个世界所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