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影响最大的电影
查看话题 >先就这些吧
《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霸王别姬》、《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千与千寻》《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海上钢琴师》、《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春光乍泄》、《重庆森林》、《一代宗师》、《花样年华》、《东邪西毒》、《阿飞正传》
1.《肖申克的救赎》

人一旦进入体制,就很难想着再出来。但肖却是个异类,最后获得了自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部电影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看过,但是当时看的时候,可以说,根本就没看懂,只觉得这是一个谋杀和逃狱的故事。
但是,在六七年的时间里,这部电影一直在看,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也才终于在去年的时候,才感觉自己从这部电影中体会到了一些东西。
这种东西也是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吧!
那就是“监狱”无处不在,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不断的救赎,而不能被体制化了。
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必须要活在人群之中,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同时,人啊,不仅会互相成就,而且会导致彼此的一种互相的异化。
萨特曾经有过一句话就是:“他人是地狱”。
我可以把这句话引申一下,或者说,我是不太认同这句话的,因为,在我这么多年的经历中,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最大的依靠,如果连他人都成为地狱了,那么人间不就成了地狱本人了嘛。
所以,我的引申就是,体制其实是监狱。
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允许铁饭碗的存在了,我现在觉得一个人如果活在了体制之中,受体制保护,被体制化了,那么他的未来将会是很危险的。
因为一旦体制的大门敞开,或者说你被迫出狱了,那么后果就像电影里的那个图书馆的老头,很有可能。
所以啊,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示,或者说最大的震撼即在于,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希望绝对不可以没有。
一定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外面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不断拓展自我与这个世界的边界,然后历尽千辛万苦,一定能够到达属于一个人的自由的天地的。
2.《这个杀手不太冷》

为了一份对人还没有完全丧失的善意,为了她,即使失掉了生命也在所不惜,一段让人感动的虐恋。
这部电影很有意思,也很有趣。
我是在客车上看完这部电影的。
看到最后的时候,确实觉得挺感动的。
这个杀手,其实是一直保持着一种做人的本真在的。只不过是在他的一生中,由于他的经历所致,才不得不成为了一个杀手,变得很冷血。但是,这个小女孩的出现,再一次点燃了他内心之中对于做人的一种非理性的,即道德感的东西。
他甚至觉得自己好像爱上了她一样。
反观这个女孩,她是那么的天真,同时又是那么的成熟。她和这个杀手其实有着相同的童年的经历,他俩其实是一路人,惺惺相惜。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是很享受的,能让人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两个小时,同时又不像那些好莱坞的商业电影,能让人在看后有很深很深的思考。因此,我觉得这就是这部片子能一直在各大的排行榜中占据前列的原因吧!
王朔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看不出来,至少能让你乐一乐。
这部电影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3.《霸王别姬》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要唱就唱一辈子,差一秒都不行。
要活就要活出一份气质。
九十年代的电影都有一番别样的气质,那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更有对艺术的尊重。那样的能留下来的东西是会永远留下来的。
只能说,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九十年代反思系列的电影中可谓是十分出众的。
我之前听到过豆瓣上有的影评说过,像陈凯歌这样的导演,在《霸王别姬》之中,其实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缘故,才能有如此的经典的。这也其实是在证明着后来他拍的越来越次了。
但是我不能太同意这句论断。
时势造英雄,英雄虽说造不了时势,但是能在时势中做一番事业。
这部电影就是陈凯歌的丰功伟业。不管他之后的电影如何,有这部电影在,陈凯歌的名字注定会被电影史记住。
说一些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哥哥几乎不是在演,而是在活,他活成了程蝶衣,他的表演几乎是完美的,或者说是不能用任何评价的眼光去评价的。他简直就成了程蝶衣本人。
至于剧本的安排也是很好的,整部电影看下来,不得不能感到一些很沉重的东西压在心头。
4.《阿甘正传》

阿甘其实象征的就是美国。美国的历史其实就是阿甘的成长史。
这部电影在我很小的时候,觉得比《肖申克的救赎》要好,而且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也从阿甘的身上汲取了不少的动力。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觉得这部电影并没有对我造成很大的影响。我甚至觉得,这部电影有点像成功学的东西,有点像心灵鸡汤。
但如果说有影响的话,那就是自己在意识自觉方面选择了保守的、传统的价值观,这一点,可能会跟这部电影有不谋之和之处吧!
但是,如果说一些其他的东西的话,我想,就这部电影来说,我个人觉得,它的反思性不够,这也就是为啥觉得不好的原因。它只探讨到了初级的层次,那就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怎么样呢,那就是好好做好自己该做好的和能做好的就好了,命运在冥冥之中自会有安排。
这就是阿甘的智慧吧!
但是我觉得,这种智慧,在中国的老祖宗那里,在中国的传统的哲学之中,我所能汲取的力量更多而且更加的深沉。
阿甘这个人物从一个个人的角度谈完了。
下面从它的象征角度来谈一谈。
之前在看《晓松奇谈》的时候矮大紧还特意用了几集的时间讲了这部电影。我也才终于知道了,原来阿甘在象征着美国的发家史。
可以说,在阿甘身上,美国人的精神也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但是阿甘这部电影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美国也早就不是那时的美国了。
我不想说美国现在变得没有之前像阿甘那样了。我只想谈谈阿甘身上的缺点,那就是一厢情愿。或者这有点吹毛求疵。但是,我确实是这么觉得的。他永远在做他觉得是对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有思考过其他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者说,其他人是否需要他这么做。
这一点上,从他对待女友和战友身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了,电影嘛,大家当然最后都认同了阿甘。但是在现实之中,我们看看美国······
5.《泰坦尼克号》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永远都不会拥有的爱情吧!
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但是就这部片子本身来说,却很普通。首先,它是一个很俗套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就像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的梁祝、孔雀东南飞一样,只是因为社会地位的差异,然后发生了爱情的悲剧。
而且我也很纳闷,一直以来,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爱上一个穷小子,最好是个书生,这样的故事其实是反映了许多男作家的自恋。但是,这种男性作家的自恋,好像是不分国界的,外国的文艺作品之中也屡见不鲜。所以,硬说,可以,但是觉得说不太通,或者现实本就如此。
说回这部电影。
首先核心的故事是俗套的。但是发生地不一样,是在当时的泰坦尼克号上,这就为这个故事的背景增添上了极强的戏剧冲突效果。大家在进电影院之前,不用剧透就知道,这艘船沉了,结果已经定了,但是这个过程还是要看一下的,最重要的是看一下当时人的表现和表情。这其实也是可以说,是所有灾难片之所以有人看的最根本的人性的心理的原因所在。
当这个背景是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时候,整部片子,虽然剧情老套,但是一下子就不一样了。而且说实话,沉船的这场戏确实是世界灾难片历史上很难逾越的一个高峰。这一场戏甚至可以说撑起了整部电影。
这一场戏中,大家的慌乱,和船的一点点的下沉,中间大家的挣扎与反抗,特别是其中显示出的很多人性的光辉,让人不得不热泪盈眶,为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们捏着一把汗。
最后,说一说我对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看法。其实,可能也是张爱玲的小说看得有点多,所以对这个世界上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总有一种很冷的眼光去审视,其实这样是不好的。但是我还是想说,女主人公其实如果最后真的和男主能够有机会在一起的话,我觉得幸福的几率也不会很大。
但是,爱情发生的恰好时机就是有外力的阻拦和戛然而止,这样才会变得富有激情与完美。这也就是女主在老了之后还念念不忘的客观原因。
或许,每一个世上的男女的心底都会有一份难以在现实完成的完美的爱情和终生的遗憾吧!
6.《千与千寻》

寻找自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成长。
这部电影是高中的时候看的,后来的几年内又看了几遍。因为是高中的时候一个女同学推荐的,我也就看了,但是当时看完之后并没有什么感觉。
后来也看了一些影评,有的说这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有的说这是一个人究竟是什么的探讨。但是,在我看了几遍这部电影之后,能记住的也仅仅就是这个千寻的可爱与执着。
不能不说,宫崎骏的漫画做得的确是好,后来我又看了他的另一部片子《起风了》,个人反倒是更喜欢后者。
虽然,这部片子在公众的意义上,传播的更加的广泛,但是我还是觉得并没有太好的,或者说,不是我的菜吧!
但是有两点还是值得谈一下的。
一是,寻找自我;
二是,自我是谁。
第一,电影中的千寻进入了一个大家都迷失自我的世界,忘记了自己曾经是谁,渐渐的成为了一个玩偶似的人物,比如千寻的父母,甚至成为了猪,特别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人起初都忘了自我的,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在这个过程的起点是因为贪念,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才落入了某种圈套的。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人的社会化过程。每一个人在进入社会之初,都会清晰的认识到自我究竟是谁,究竟想要什么,不管这种想要的东西是多么的虚无缥缈和不现实,终究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但是,随着社会化过程的日渐深入,大多数人恐怕都会渐渐的迷失掉的,并且因为现实的无奈,而终将会选择妥协。这是必然的,或者说是每一个人生而注定的宿命。但是,一旦有些人意识到了这一点,采取一些手段或者说始终不忘告诉自己是谁的话,恐怕那个人就是一个千寻了。
第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吗?萨特说,存在即本质。但是,每一个人真的有一个确定的本质吗?或者说,像萨特那样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们所坚持的自由意志是真的吗?这一点,不想在这个短文中用大量的理论来论证,只能说,还在探讨,并且有着继续探讨下去的意义。这里,引用一个人的说法,那就是“既有,又没有。”
7.《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

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才不再看了,再看下去就永远都长不大了,永远都在抱怨命运。
这部电影可谓是占据了我的青春中的很大的一个分量的。
我曾经无数次的看这部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电影中的对于爱情中探讨,特别是对于命运的探讨特别有感触。后来,又看了一些的影评,发现大家对这部电影都基本上是从这两方面来切入的。
后来,随着我年岁的增长,不知道为什么就没有了再看这部电影的欲望了。
甚至觉得看这部电影有点小儿科了。
或者说,我觉得自己是已经接受了此生无缘的宿命,或者说,在更深层次上,已经把命运这件事情,给自己理顺了。
8.《海上钢琴师》

进入现代社会之前,人的一生只能在一条船上生活。
但是,现代社会提供了无数的选择,让人无所适从了,带来的是物质的无底洞和巨大的虚无。
这部电影,我觉得探讨的是现代人面临的困境问题。在现代的社会中,一切都已经祛魅了,没有了中心,没有了统一,大家都仿佛下了那条船,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房子和选择又实在是太多了,多得让人难以选择,因此,最后难免会选择要么逃避,最后和传统的船一起殉葬,要么勇敢的踏出这一步,走向现实的社会之中。
我想,现实中的人,一定是选择了后者,虽然有时候,主观并没有什么自觉性,只是觉得大家都如此,那我也就如此罢了。但是,你所以为的大家,其实只是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或者说,其实仅仅是一个不选择罢了。
但如果人一旦意识到了这种选择的虚妄性, 即这种选择也仅仅是无数选择中的一种,自己所选择的意义,往往在其他的人看来,在做了其他选择了人看来,是个笑话的话,那么这种选择的虚妄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当钢琴师距离这个现代世界最近的时候,他看了看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全都是房子,而突然间,他选择了回去,不是他对于这个世界不感兴趣,而是觉得这个世界太可怕了,选择实在是太多了。不能做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选择,那还不如选择回去,选择了不选择。
影片的最后,钢琴师袒露了自己的心迹,也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现代人的生存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也已经是摆在人类目前的最大的问题了,我想,至少是在精神层面。而这部电影,其实也就是揭示了这么一点。我们生而为人,究竟用什么的状态面对自己,究竟该做什么,无疑已经是个问题了。
9.《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所探讨的恐怕是爱究竟是什么。
在影片的开头,周星驰饰演的山大王很容易的就爱上了晶晶,其实也仅仅是看上了她的美貌罢了,仅仅是因为性的吸引罢了。但是因缘巧合,渐渐的两人有了更长时间的接触,后来又是因为孤男寡女,险些发生关系。后来,周就觉得自己已经对晶晶有了责任,并觉得自己已经爱上了她,而且晶晶也觉得自己爱上了周。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周最初的动机仅仅是因为美貌罢了。
而晶晶最初的动机也仅仅是因为周能带给她长生不老的唐僧肉罢了,说白了,就是周有利用价值。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二人好像都已经陷入了一个陷阱之中,就是把这种真实的互相的利用的关系,发展成了一种爱情。好像两人如果不能在一起就得死似的。可是,事实上呢,如果联系下部来看的话,真正的爱情其实是他和紫霞仙子之间发生的。周后来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真爱是什么,但是他已经永远的错过了。
回过头来再来看晶晶。
我觉得,晶晶可能在最后拔剑自刎的时候是真的因为万念俱灰了。这也就是女性的一个特点,在爱情中,女性往往扮演着比男性更加理想的角色。她们比男性更加的极端,特别是如果她们一旦被骗之后,她们是没有办法像男性那样就很容易走出来的。
对于男性而言,爱上一个人很容易,但是对于女性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她们是要赌上自己的很多东西。虽然到了现在的社会,男性和女性在两性关系上地位越发的平等,但是我觉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特点还是会一直存在的。
10.《春光乍泄》

这是很经典的爱情电影。之所以是说爱情电影,是因为在我看来,这真的仅仅就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而已。不管是发生在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都是一样的爱情罢了。
是爱情,就都有着一样的爱情规则和爱情宿命。
片名取得很好,叫春光乍泄,真的仅仅就是乍泄了一下,而已,而这一下,也已经是够了的,看得也已经很过瘾了。
影片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莫过于是“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是啊,多少的恋人之间,在分开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对彼此产生想念,甚至又想和对方重新在一起,可是两个人之间当初分开的理由却是很少会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
影片中梁朝伟饰演的角色恐怕是真的爱张国荣所饰演的角色的。
而两个人也真的是把两个角色给塑造的十分的有特点和经典。而相比之下张震饰演的角色反倒逊色一些,或者说,他本来的角色就是一个比较青涩的。
有很多的恋爱都无疾而终,只能留下一辈子的遗憾。有人说,一辈子很长,长到可以爱很多人,但是,我倒觉得,一辈子很短,真正想要好好爱的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已经走散,并且再也没有了机会真的重头来过。
我相信,梁朝伟最后选择了回到父亲那,不仅仅是因为他想通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真的放下了。
张震给他的录音机把他的哭泣声放到了世界的尽头,他心底最深沉的遗憾也被他放到了心中的最深沉的尽头处,不去管了。
最后,张震还是没有回到家,但是我们这些观影的人都知道,等他想明白了,自然也会回来的。
11.《重庆森林》

这是王家卫早期的一部电影,也是梁朝伟、王菲、金城武等演员正青春年少时候拍的一部很青春的电影。
我只能说王家卫真的是太懂恋爱了。能把恋爱拍的这么真实,同时又是这么的神奇,只能是王家卫了。特别是他所着迷的对于色彩的把握更是使这部电影,增添了很多的艺术的气息。
而且,这部电影的金句实在是太多了,以下只能列举一小部分:
每天你都有机会跟别人擦身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
每个人都有失恋的时候,而每一次我失恋,我都会去跑步,因为跑步可以将你身体里的水分蒸发掉,而让我不那么容易流泪,我怎么可以流泪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东西上面都有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谁又没年轻过呢?谁又能没有体验过想念一个人的感觉呢?谁又没有曾经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欲哭无泪呢?
这部电影其实是讲的失恋的故事,每一个主人公都有自己所爱之人,都与自己所爱之人有很多的美好的日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最后都分开了,不能在一起,然后就是无尽的折磨与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与折磨看起来又与他人无关,只能像梁朝伟饰演的人物那样,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去和娃娃说话,在苦恼着,而经过了这种苦恼之后,一个人往往就不会再苦恼了。
12.《一代宗师》

从13年开始,每年都要看几遍,看了有二十几遍了吧,渐渐才开始懂了。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王家卫的电影遍数最多的了!很喜欢里面透露出的感觉,特别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很多的地方着实让人能够思考吧!
首先是叶问的出山。他是被迫无奈的,然而心底我想确实是高兴的,毕竟学得了一身武艺,终究要有用武之地。生活在那个乱世,他是不幸的,同时也是有幸的。现实中,叶问的儿子叶准还活着,还记得许知远问过他儿子一个问题,说叶问到达什么境界了,叶准觉得可能还是第二境界吧!
特别是晚年的叶问的境况,并没有在现实的电影中有所体现。而且,看王家卫的电影很容易让人产生文艺情怀,但是那都是虚幻的。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我觉得更加的接近于魔幻,非常的不现实。王家卫把现实中的美过于的放大了,把所有的不堪都变得那么的唯美动人。当然了,这就是看他的电影的魅力所在。毕竟,看电影,就像是做梦一样,而王导演的梦境中永远是那么的美。
在这部电影中,王家卫所创造的金句我想是有很多的神意的,虽然他仍然着魔于爱情这件事情,但是同时他也把一个人一生,特别是武林的世界展现了出来。那是一个早就故去的世界了,但是永远是那么的神秘和有魅力。
看过了这部电影的纪录片,我觉得纪录片所显现的那个武林更加的真实,更加的可感,特别是那些老人,如果不是告诉你他们是某一门的掌门,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还有这么一群人存在着,固守着老一辈的传统与技艺。
当然了,这部电影中,我个人最喜欢就是“见自己,见高山,见众生”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两句话了,第一句话我想是一个人境界的提升,第二句话是一种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坚持。
当然了,到最后还是会有遗憾的,但是“都说人生无悔,但如果真的无悔了,那人生还有什么趣味。”
13.《花样年华》

爱情是有时间性的,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行。
王家卫在这部电影仍然着迷于男女之事。但是,这是一段虐恋。梁朝伟和张曼玉饰演的角色其实是两个被伤之人,想要去疗伤,但是最后找错了对象。梁朝伟饰演的角色最后选择了离开,但是张曼玉饰演的角色最后选择了回去。
他们是相爱的吗?我想,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很多的观影者。但是,能说他们最后没有产生对彼此的依恋之情也是说不通的。但是,发乎情却止乎礼,两人最后仅仅是在一个房间里共度,并没有发生关系,并没有用一个错误去惩罚另一个错误,或者说,他们都没有准备好去进行下一场爱情,因为,毕竟在情中受苦,他们知道这种苦的滋味,并且不想把这种滋味再转嫁。
但是,最后还是会有遗憾吧!这种遗憾是一种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情感中蕴含的,这种遗憾是无法用言语和理性去形容的,这种遗憾是一种很难说清楚,但是却永生难忘的。
这部电影中对于张曼玉的女性角色的塑造是极其的成功的,但同时,在上海市民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市井气息也有。虽然,仅仅是除他俩之外的人罢了。好像只有他俩是活在一个世界里的,其他的东西也仅仅是背景罢了。
片中有一处闲笔我觉得很妙。就是张曼玉的上司也是一个出轨者。在他和张曼玉之间的谈话中,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做着同一个角色,大家其实都在演。
当然了,他和她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也是很妙的。他和她其实并不是想要背叛婚姻,只是因为彼此都被婚姻背叛了,所以就想着以牙还牙。但是,他们忽略了他们自己对于婚姻这件事情的在乎,他们还是没有跨过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也好,或者说偏见也罢。虽然仅仅是逢场作戏,但是戏却也根本进行不下去。好像两个人都心有灵犀似的。
最后,他给她留下了船票,但是她并没有和他一起上船。后来,他又回到了起点,但是早已物是人非了。
14.《东邪西毒》

说起来,王家卫的电影好像都是一个模子的,只不过每一个相同的情感和故事中套上了不同的背景罢了。
这个电影就是如此。说起来是在讲武侠,其实还是在讲爱情;说起来是在讲武林的纷争,其实还是在问世间情为何物。
当然了,这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还是很多的:
比如,“从小我就懂得保护自己,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拒绝别人。”
再比如, “以前我认为那句话很重要,因为我觉得有些话说出来就是一生一世,现在想一想,说不说也没有什么分别,有些事会变的。 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在我最好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人都不在我身边。如果能重新开始那该多好。”
我最喜欢的,还是“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
一想到某人心会痛的时候,证明这个人还是有爱的,毕竟曾经是爱过的。但是在这苍凉的人世间,很多的所谓的爱也仅仅不过是什么呢?不过有的时候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共同的一厢情愿罢了。
看王家卫的这部电影,我只想说,把所有人在爱情中受的伤都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把一个人不能在现实中得到的苦痛表现出来了。更加的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翻过了那座山,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如果说有什么的话,那就是人都必须要翻过山,才会知道并没有什么,而最重要的是,希望在翻山的时候,有人陪着,有爱的人陪着。
15.《阿飞正传》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以前我以为有一种鸟从一开始飞就可以飞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实他什么地方都没有去过,这只鸟从一开始就已经死了。”
以前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只记住了哥哥的颓丧的帅气与忧郁的魅力。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在渐渐的发现其实在其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与自卑。
阿飞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好好的生活,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他只能一直飞,一直飞,一直漫无目的的活着。但是,他后来知道了自己的目的地,但是到了之后,却不能进入,他彻底的迷茫与失望了,只能继续漫无目的的飞,直到最后,死在了火车上。
阿飞就像是一个寓言故事中的主角一样,在上演着很多的唐吉坷德似的幻想。
或许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生身母亲是谁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就是这个无意义的事情一直驱动着他在活着,并且不能活好。但是,他最后还是完成了自我。
佛家讲,看山是看,看水是水。
我想,人生不过就像一只无脚鸟一样,大家都在拼命的飞,但是都不知道,其实从一开始,大家都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