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民·音乐 | 想逃离燥热?来听听丽江古乐里的典雅风韵
暑期到来,各种音乐选秀节目也掀起了阵阵热潮,从“土创”到skr,新鲜词汇蜂拥而至。然而,燥热的夏天里,还是希望音乐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凉爽的心情。今天,就让小美带你去趟丽江,感受一下洞经音乐的古雅幽远。
洞经音乐,国之瑰宝
纳西人好乐舞,古代关于纳西人喜好歌舞的记载史不绝书。乐舞是他们劳作、信仰和爱情的一部分,是他们心灵的一种依托,即使面对人生的苦难悲伤,也歌之咏之。
丽江洞经音乐如今已然成为了丽江甚或纳西族的一张文化名片,甚至被中外乐界学者誉为“国之瑰宝”。洞经音乐,因它主要用于演奏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在云南,此乐种在众多州县传播,但流派纷呈,风韵各异,唯丽江洞经音乐最为高深古雅。所以,今人每每又在洞经音乐之前冠以“丽江”二字。

“大研古乐会”是演奏丽江洞经音乐的代表乐队,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工匠、农夫、职员、屠户等组成的民间乐队,成员大多数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乐队集“稀世三宝”,即古老的乐曲、古老的乐器和高寿的老人于一身。他们用心与灵魂奏出的雪域清音、天籁之声,倾倒红尘世人无数。其雅音播于四海,已应邀赴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挪威、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演出。
源于中原,融入丽江
有关洞经音乐的起源,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非纳西族所创,其源头是中原汉族儒释道合流的宗教性文人科仪音乐。至于它是何时从汉族地区传入丽江等纳西族聚居区的,学者们大体比较倾向于明清之际。开明宏达的丽江木氏土司派遣专人到北京学习洞经音乐,并请来部分乐师教习。从此洞经音乐便得以在边陲丽江流传,并延续至今。
洞经音乐传入丽江后,出现了谈演洞经的组织,称“洞经会”,俗称“谈经班”,亦称“丽江音乐会”。其成员大多官绅文人,故有些地方亦称“文人会”。虽然洞经音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为丽江的士绅阶层所垄断,但酷爱音乐的纳西人最终冲决了这些陈腐的社会观念和规章条律束缚,遍及乡村城镇的古乐队自发地产生,使原本为上流士绅所垄断的洞经音乐这一阳春白雪走进民间,融入大众。最盛时,每个较大的村落就有一个古乐队。

与唐宋以来词曲和南北曲、明清细乐曲牌小令等有着某种先天的血缘关系,是丽江洞经古乐的一个显著特征。丽江洞经古乐的细乐曲牌有不少与唐宋词和南北曲相同的曲目名称。如见于唐宋词的有《水龙吟》,见于南北曲的有《柳摇金》《一江风》《山坡羊》,既见于唐宋词,也见于南北曲的有《浪淘沙》《万年欢》等。
丽江洞经音乐在演奏乐器的使用上,也是古风盎然。有很多件乐器是使用了百年以上的文物,有的是在中原早已失传的乐器品种,如弓弦乐器奚琴、敲击乐器十面云锣、打击乐器云磬等。由于它们的幸存,丽江洞经音乐才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协调地显现出古朴典雅的风范,而中外听众也就将大研古乐会誉为“演奏文物的乐队”。
纳、汉融合,空灵古雅
洞经音乐传入丽江后,由于演奏者均为纳西乐工,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纳西人的思想情感及纳西族民间音乐的风韵,成为融汉族音乐旋律与纳西音乐风格为一体的特殊流派。其纳西民间音乐风韵突出体现在糅进了纳西族民间音乐中“下回式大幅度慢波音”的风格特色。正由于此,洞经音乐才被越来越多的纳西人接受,也赢得了中外专家、学者、听众的青睐。

四川大学从事音乐学教学和研究的杨曦帆先生进一步阐释:“纳西人对外来音乐艺术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带着本民族精神的一种巧妙的主动融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缠绵悱恻,哀伤动人’之音乐风韵。这种风韵在音乐演奏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它那略带鼻音的‘哭腔’,在音乐上表现为一个下旋式波音,这在纳西族乐器芦管中表现最为显著。而这种风韵正是纳西族所特有的,它婉转、伤感、略显悲哀……正是这种风韵塑造着纳西族的个性,使其艺术风格独具魅力……当把纳西族这种特有之风韵融入以‘阴柔清韵’为其音乐韵味的道教传统音乐之中时,整个古乐的风格显得更加空灵、古雅,而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道教音乐。”

纳西老者长髯飘逸,面如古铜,脸上的皱纹中刻满了岁月的风霜雨雪,他们奏起那超凡脱俗的古乐,面容宁静,神态安详,深邃而幽远的眼神,仿佛在引导你进入另一个清音缭绕的精神世界。那一阵阵仿佛如天上飘来的典雅音乐,使每一个置身其中的聆听者都沉浸在一种飘然世外的意境中。可以说,丽江洞经古乐是汉族、纳西族音乐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晶,是华夏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
文/杨福泉、杨增烈
编辑|程宇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
转载合作请加微信号:tulip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