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走金棕榈的《小偷家族》,偷不走我的心
《小偷家族》,本来可以成为一部很好的电影,但是枝裕和拍砸了。
他以一种赌气的方式,用自以为是的神态,去描绘了一个散乱而刻意的故事。段落出彩,整体萎靡,人物点到为止,情感稍纵即逝,整部电影像是一部新人导演完成度不高的作品。

真实?虚幻?温暖?荒凉?人性复杂?亲情真谛?是枝裕和想说的很多,说透的没有,那就等于,他说的我们其实早就知道,何须赘言
我们可以在第一秒钟看出是枝裕和想表达什么,但即使到了最后一秒,他所表达的东西依旧没能感动我们,那些自称被感动的人,只是在自己感动自己。
橘猫对是枝裕和没有兴趣,外界将之称为“小津的接班人”,但实际上是枝裕和自己也明白,他并不配。他跟小津是两个路数,二者最大的区别或者说差距就在于,小津从有化无,是枝则从无造有。境界就不一样,根本没有可比性。
橘猫不喜欢《小偷家族》,这是一个建立在所谓“真实”上的乌托邦故事,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荒诞而可笑的,你越琢磨电影中的“真实”,就越觉得站不住脚,没有力量;你越思考电影里的“虚幻”,越觉得乏味和刻意,一种人工制造的感觉占满眼球,就像是在读剧本,而不是看电影。
你可以说是枝裕和是隐忍的,但橘猫觉得他是冷漠的,他对自己的人物都是冷漠的,他压根不同情这些边缘人物,这些建立在是枝裕和想象中的边缘人物。橘猫甚至觉得,能建立这样一些人物,是枝裕和是否有生活?如此直白、廉价乃至幼稚的人物建立,实在让我怀疑怎么会有人被他们感动?

人物,看上去照顾得面面俱到,虽然他们代表不同的社会现象,但还是脸谱化的,能引发共鸣的很少
有日常之壳,无日常之实;有人情之真,无人情之诚。这就是我从《小偷家族》里看到的是枝裕和的风格。
是枝裕和试图去表现人性的复杂,亲情的意义等主旨,却在情节段落编排和人物心理描绘上,落下了症结。他本该用一个人物去打通,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想说的话在匀给六个人物之后,虽然有社会问题多样化的体现,却丧失了人心情感集中性的共鸣,如今的整体既不像星空瑰丽,也不如芯片缜密。人多眼杂,意境又不足,自然流于稀松。
在影片中,虽然听烟花,海滩,交合几场戏有味却没有后劲,导致刚有情便消弥无形。似乎能从《小偷家族》里,看到是枝裕和的疲惫,这显然是一部心力不足的电影,却收获了金棕榈的肯定,让人有些哑然失笑。

海滩这场戏是“奶奶”的谢幕演出,也传达出亲情并非血缘独属,但怎么看这都像是一场“加戏”,太明显的目的性反而失去了真实感
金棕榈的不稳定性源自评审团的不稳定,评审团主席的个人口味决定了最终获奖影片的风格,其中不客观、不公正之处比比皆是,也是为何每年戛纳的评审团总会有个别评审非常不爽。
可以说,《小偷家族》的获奖既是是枝裕和衰颓的证明,也是戛纳衰颓的再次验证,似乎电影也在衰颓了。看完《小偷家族》,橘猫又开始分外思念小津。为什么同样是闷出鸟来的日常生活,小津的电影纵然让人打哈欠,也能让人看下去,并在看完后觉得心有戚戚焉;而是枝裕和,强忍着睡意看完后,也就沉沉睡去,甚至在梦里也梦不到电影里的任何碎片。

又要提到小津,不得不提到小津,小津的魔力是他没有国界,没有文化嫌隙,没有语言障碍,他的“真实”谁都能懂,谁都能体会,而是枝裕和的“真实”只有他自个儿明白
橘猫总觉得,是枝裕和并没有处理好戏剧性与日常感之间的矛盾,“小偷家族”这个边缘人、无血缘的家庭,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戏”,但是枝裕和一直在隐藏或压抑这个家庭的戏剧感,换之以平实的手法去描绘他们的日常,这就导致了“没戏”与“不真”同时存在,观众既无法投入情感,也不能收获乐趣。
所能做的,只是硬逼着告诉自己,这是拿了金棕榈的电影,这是所谓“高级”的电影,如果我能被这部电影感动,如果我能喜欢或“看懂”这部片,我也将是个“高级”的人。可怕的想法,可悲的想法。

加上现在电影公众号收钱办事的作风,对这部电影吹得天花乱坠,影评人们自以为高人一等,陷入了观察局部的误区。殊不知,电影不是管中窥豹的玩意儿,电影不能靠段落成为佳作。电影就是电影,任何看之前的温习,看之后的解读,都不应该成为与电影挂钩的加分项。
《小偷家族》让橘猫失望,一方面是金棕榈的光环,一方面是其本身的经不起咀嚼与推敲。日本电影从那一代大师走后并未缓过来,是枝裕和被推上了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巅峰,这对谁来说,都不是好事。
然而,更糟糕的,是现在大多数电影公众号和影评人,正在做的事。
更多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双猫电影”( shuangmaofi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