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当时尚和文艺都成为装逼的手段
那么这样一个人,既不能时尚又不会文艺,只能沦为一个二逼青年/中年/老年。
从VOGUE主编Angelica的讲座回来之后,确乎有些话想说。回忆起来,Angelica在介绍VOGUE闪闪发光的历史与VOGUE China兢兢业业的业绩之外,所述的中心思想大抵就是一个“内外兼修”的VOGUE女性的理想状态,或曰,奋斗目标,又或,生活态度。
说到VOGUE,不得不说“时尚”。在这样一段“时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日子里,作为一个女人,似乎无法不去关注时尚。不计其数的专业杂志、报纸专栏、电视节目、网站论坛,甚至草根的博客,每天制造着成千上万的“时尚”讯息,告诉你怎样的服装更有型、如何的妆容更精致、哪家的产品更好用……你亦步亦趋地随时尚号方舟乘风破浪,唯恐被滚滚而动的时代浪潮拍死在out的沙滩上。
也许,你在仰视在方舟之上人们的同时,会忙里偷闲回头鄙视一下沙滩上的人。倘若有幸识得方舟上的人,甚至仅仅是比自己游得更远的人,就如同自己已经置身于方舟之上高昂头颅大摆姿态了。
仿佛,越了解“时尚”越趋近“时尚”,就越牛逼。
与“时尚”同理的是另一个泛滥的词汇:“文艺”。尤其是在北京这个“天上掉下一板砖,砸死一批小艺青”的地方,这个词汇很可能已经被大规模审美疲劳了。
“时尚”与“文艺”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很是微妙。有时她们会单独行动,单单持有“时尚”的人可能看不起单单“文艺”的土气与酸腐,单单装有“文艺”的人可能瞧不上单单“时尚”的花哨与肤浅;有时她们又会在一些人的撮合下联合起来,造成“内外兼修”的形象,不消说,这样的阵势似乎真是无敌了。
“看上去是”不同于“是”。这其实是一个古旧却隽永的问题。
看上去时尚、看上去文艺或看上去既时尚又文艺,不同于时尚、文艺,更不要说既时尚又文艺。时尚我不太懂,文艺我也不太懂,也没打算在这里纠结时尚与文艺的范畴。我不晓得时尚或文艺究竟是什么,但我知道当一个人把我看上去很时尚或很文艺作为目标,便是与柏拉图所说把壁上影像当作真实的洞穴中人如出一辙──不抛开这样的态度,这辈子也不可能时尚也不可能文艺了。
不可否认,我也喜欢打扮喜欢看打扮好看的人,也喜欢听听歌唱唱歌看看画评评画。所以要明确的是,我不想做出超脱的姿态来抨击这些行为,实话实说,我也是围城中的人。关心或热爱时尚与文艺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什么才是有益的态度。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导论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对艺术史已经有所了解的人往往会掉入类似的陷阱。他们看到一件艺术品,不是停步观看,而是搜索枯肠去寻找合适的标签。他们可能听说过伦勃朗享名于chiaroscuro──这是表示明暗对照法的意大利术语──于是一见伦勃朗的画就很在行地点点头,含糊其词地念叨一句‘绝妙的chiaroscuro’,然后漫步走向下一幅画。我要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一知半解和摆行家架子的危险,因为它很有诱惑力,我们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而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又能使它的危害变本加厉。”
贡布里希在自己所著的艺术史入门读物导言中,能够未雨绸缪地讲这样一段话,实在令人感动。
无独有偶,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三版自序中谈及标榜以抽象主义为中心的“现代艺术”的时风,也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觉得大家应当暂时放下‘传统’、‘现代’这类硬壳子的招牌,先下一番功夫,了解传统、现代、有关艺术的说明,到底是些什么意义。”
看完这两段话,你的嘴角可能会不自觉上扬,应了那个流行词汇,smilence。
很多人应该都听到过类似的话吧。“这件衣服是Giorgio Armani的高级定制”“很明显的60年代风格”“《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品”……而凭这些话语,你是否能知道这件高级定制到底是男装还是女装,或到底是哪种元素标示了60年代风格,或蒙娜丽莎到底是个女人的名字还是个宠物猫的昵称?你唯一能获知的是,说这句话的人知识好丰富的样子喔。如果这些东西恰巧是你所不知道的,说这话的人只消表示一下这样的东西你怎么能不知道的态度,他/她就好像高你一等了。
最常见的装逼方式就是名词性装逼,这实际上已经被贡布里希和徐复观犀利地指出来了。
如果关心或热爱艺术,死记硬背夸夸其谈一些名词而给自己或给别人造成自己很有艺术修养的错觉,还不如不想什么是艺术修养,不想自己是不是有艺术修养,去看看听听自己想看想听的东西就好。另一方面,知道得多并不能构成摆姿态的理由,记得许多概念,不一定比不知晓这些概念的人来得高级。
贡布里希还说过,“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了。要是你说一个艺术家刚刚完成的作品可能自有其妙处,然而却不是艺术,那就会把他挖苦得无地自容。如果一个人正在欣赏绘画,你说画面上他所喜爱的并非艺术,而是别的什么东西,那也会让他不知所措。”
这就是用“艺术”来装逼的行为的真实写照嘛。
因此,当一个人对你说亲爱的你不懂艺术,你大可以笑而不语,甚至不用询问他/她比你更加是否懂得艺术。
艺术如此,时尚与文艺亦是如此,或许许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
Angelica在解释为何采用李冰冰做VOGUE封面女郎时说,是觉得李冰冰的生活态度符合VOGUE的理念,比如她做慈善比如她节能都不是作秀而是长期以来的习惯。我们在这里不探讨Angelica所说是否事实,但她以这样的思路给出理由,至少说明了她对时尚的态度并不浮躁。
也许我们会一直搞不清何谓时尚何谓文艺。这没关系,知道把“时尚”与“文艺”当作装逼的手段不会使我们时尚也不能让我们文艺,便至少堵上了一条歪路。
最后自我批评一下。少说多做。
从VOGUE主编Angelica的讲座回来之后,确乎有些话想说。回忆起来,Angelica在介绍VOGUE闪闪发光的历史与VOGUE China兢兢业业的业绩之外,所述的中心思想大抵就是一个“内外兼修”的VOGUE女性的理想状态,或曰,奋斗目标,又或,生活态度。
说到VOGUE,不得不说“时尚”。在这样一段“时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日子里,作为一个女人,似乎无法不去关注时尚。不计其数的专业杂志、报纸专栏、电视节目、网站论坛,甚至草根的博客,每天制造着成千上万的“时尚”讯息,告诉你怎样的服装更有型、如何的妆容更精致、哪家的产品更好用……你亦步亦趋地随时尚号方舟乘风破浪,唯恐被滚滚而动的时代浪潮拍死在out的沙滩上。
也许,你在仰视在方舟之上人们的同时,会忙里偷闲回头鄙视一下沙滩上的人。倘若有幸识得方舟上的人,甚至仅仅是比自己游得更远的人,就如同自己已经置身于方舟之上高昂头颅大摆姿态了。
仿佛,越了解“时尚”越趋近“时尚”,就越牛逼。
与“时尚”同理的是另一个泛滥的词汇:“文艺”。尤其是在北京这个“天上掉下一板砖,砸死一批小艺青”的地方,这个词汇很可能已经被大规模审美疲劳了。
“时尚”与“文艺”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很是微妙。有时她们会单独行动,单单持有“时尚”的人可能看不起单单“文艺”的土气与酸腐,单单装有“文艺”的人可能瞧不上单单“时尚”的花哨与肤浅;有时她们又会在一些人的撮合下联合起来,造成“内外兼修”的形象,不消说,这样的阵势似乎真是无敌了。
“看上去是”不同于“是”。这其实是一个古旧却隽永的问题。
看上去时尚、看上去文艺或看上去既时尚又文艺,不同于时尚、文艺,更不要说既时尚又文艺。时尚我不太懂,文艺我也不太懂,也没打算在这里纠结时尚与文艺的范畴。我不晓得时尚或文艺究竟是什么,但我知道当一个人把我看上去很时尚或很文艺作为目标,便是与柏拉图所说把壁上影像当作真实的洞穴中人如出一辙──不抛开这样的态度,这辈子也不可能时尚也不可能文艺了。
不可否认,我也喜欢打扮喜欢看打扮好看的人,也喜欢听听歌唱唱歌看看画评评画。所以要明确的是,我不想做出超脱的姿态来抨击这些行为,实话实说,我也是围城中的人。关心或热爱时尚与文艺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什么才是有益的态度。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导论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对艺术史已经有所了解的人往往会掉入类似的陷阱。他们看到一件艺术品,不是停步观看,而是搜索枯肠去寻找合适的标签。他们可能听说过伦勃朗享名于chiaroscuro──这是表示明暗对照法的意大利术语──于是一见伦勃朗的画就很在行地点点头,含糊其词地念叨一句‘绝妙的chiaroscuro’,然后漫步走向下一幅画。我要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一知半解和摆行家架子的危险,因为它很有诱惑力,我们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而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又能使它的危害变本加厉。”
贡布里希在自己所著的艺术史入门读物导言中,能够未雨绸缪地讲这样一段话,实在令人感动。
无独有偶,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三版自序中谈及标榜以抽象主义为中心的“现代艺术”的时风,也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觉得大家应当暂时放下‘传统’、‘现代’这类硬壳子的招牌,先下一番功夫,了解传统、现代、有关艺术的说明,到底是些什么意义。”
看完这两段话,你的嘴角可能会不自觉上扬,应了那个流行词汇,smilence。
很多人应该都听到过类似的话吧。“这件衣服是Giorgio Armani的高级定制”“很明显的60年代风格”“《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品”……而凭这些话语,你是否能知道这件高级定制到底是男装还是女装,或到底是哪种元素标示了60年代风格,或蒙娜丽莎到底是个女人的名字还是个宠物猫的昵称?你唯一能获知的是,说这句话的人知识好丰富的样子喔。如果这些东西恰巧是你所不知道的,说这话的人只消表示一下这样的东西你怎么能不知道的态度,他/她就好像高你一等了。
最常见的装逼方式就是名词性装逼,这实际上已经被贡布里希和徐复观犀利地指出来了。
如果关心或热爱艺术,死记硬背夸夸其谈一些名词而给自己或给别人造成自己很有艺术修养的错觉,还不如不想什么是艺术修养,不想自己是不是有艺术修养,去看看听听自己想看想听的东西就好。另一方面,知道得多并不能构成摆姿态的理由,记得许多概念,不一定比不知晓这些概念的人来得高级。
贡布里希还说过,“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的偶像了。要是你说一个艺术家刚刚完成的作品可能自有其妙处,然而却不是艺术,那就会把他挖苦得无地自容。如果一个人正在欣赏绘画,你说画面上他所喜爱的并非艺术,而是别的什么东西,那也会让他不知所措。”
这就是用“艺术”来装逼的行为的真实写照嘛。
因此,当一个人对你说亲爱的你不懂艺术,你大可以笑而不语,甚至不用询问他/她比你更加是否懂得艺术。
艺术如此,时尚与文艺亦是如此,或许许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
Angelica在解释为何采用李冰冰做VOGUE封面女郎时说,是觉得李冰冰的生活态度符合VOGUE的理念,比如她做慈善比如她节能都不是作秀而是长期以来的习惯。我们在这里不探讨Angelica所说是否事实,但她以这样的思路给出理由,至少说明了她对时尚的态度并不浮躁。
也许我们会一直搞不清何谓时尚何谓文艺。这没关系,知道把“时尚”与“文艺”当作装逼的手段不会使我们时尚也不能让我们文艺,便至少堵上了一条歪路。
最后自我批评一下。少说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