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查看话题 >我们为什么不再和孩子说方言?
小的时候(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我老家那个省会城市,几乎很少有人说普通话。那时的职场通用语言是方言,外地来的也就罢了,如果有当地人胆敢“撇腔拉调”地说普通话,是一定会被视为“装X犯”的。幼年的我跟着妈妈去单位,一个例行的仪式便是用方言大声地问候一遍遇见的所有人——见到中年妇女要叫“娘娘”,见到中年男性就叫“大爷”——然后收获摸头、赞许无数。
回到家里就更不用说了。我跟着姥姥生活:三姨回来说说同事的家长里短,小姨下班吐槽领导的昏庸无能,以至于我三四岁的时候就能就婆媳问题发表意见;再长大一点儿直接站在沙发前对一家人发表演说,还生气地提醒他们认真听,不许窃窃私语——当然了,用的都是方言。
幼儿园里倒是教普通话,可是姥姥刮风了怕吹着我,下雨了怕淋着我,总是不让去。我妈白交了学费,我依然美滋滋地做我的方言小达人。
7岁了,姥姥再舍不得也得送我上学去了。不知是我《小龙人》看多了,还是太想当个好学生,一到学校,便自动切换到了普通话频道,还很标准。那时候学校的老师也不全说普通话,有些老教师依然用方言教学。听老师用方言讲课,就像回到了家里,感觉很亲切。上学讲普通话,一出校门就和大爷大娘们讲方言,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是那时候大多数同学采取的折中方案。不过,因为坚持在校只说普通话,有时候我也会被视为“装X犯”的一员。
就这样一直到高中毕业。及至我进京上大学后,老师偶尔会拿同乡同学的土味儿普通话开涮,只有我幸免于难。而我其实是几个老乡里面,方言讲得最“艮”的那一个。
岁月荏苒,一转眼我离开故乡已经十多年了。今年过年回家,我注意到两件事情:一是在大街上如果用方言向年轻人问路,对方往往露出鄙夷的神色。二是年轻女性相对更排斥说方言。经常看到一家人在一起谈话,只有儿媳妇坚持不说方言……也许她们都不是本地人吧?(可我表哥表弟的老婆明明都是本地人啊,也这样,我很奇怪这样在普通话和方言间不断切换的对话不累么?)更让我惊讶的是,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商场里、餐厅中,我遇到的年轻妈妈竟没有一个和孩子说方言的,问题是她们自己的普通话也不标准……
城市发展了,那个当年以本地人为主的城市,多了许多外来人口,如果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组建的家庭,和孩子说普通话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全家人用方言聊得热火朝天,惟独跟孩子对话时,就切换到了连大人自己也生疏的普通话。且不深究这现象折射出的轻鄙乡土文化的社会心理因素吧,就仅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而言,家长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孩子既得不到生动、活泼的方言的滋养,又学不到标准、文雅的普通话表达。忘记了曾在哪里看过一个对海外华人移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家和华人父母讲英语的孩子,反倒不如在家讲汉语的孩子英语地道。结合自己习得方言和普通话的经历,我认为这个研究结果还是可信的。
坐在南下的火车上,望着窗外即将远去的华北大平原,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在姥姥家听到的那些形象生动到让人喷饭的俗谚俚语,那是祖祖辈辈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智慧,那是和故土紧密相连的情愫。感谢我的长辈们,让我在人生之初,习得了真正有生命力的语言。
文/卿音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枫丹里英语工作室”(ID:fengdanliEnglish),转载需豆邮或公众号后台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