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读书笔记

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主要内容
五月四日
“我”虽独自生活在小镇上,却并不感到寂寞,而是快乐自在,“我”决定不再自怨自艾,并希望朋友转告母亲关于遗产分配的事要乐观。
五月十日
独自生活让“我”更加亲近自然,身心愉悦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观察风景并从中获得大量绘画的灵感,但“我”自认为画技难以呈现大自然的绝美。
五月十二日
“我”赞美城门外的一眼泉水。
五月十三日
“我”不想受到任何人干扰,只愿顺应内心,任情绪驰骋。
五月十五日
人们应该亲近友好地相处,地位的高低不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五月十七日
“我”常常和结识的人一起参加快乐的活动,体会生活的乐趣,“我”热情洋溢的态度招人喜爱,但人们迫于生计,总是闷闷不乐,而且“我”遭到误解。“我”仍深爱着已故的女友,敬佩她的高尚人格。“我”结识了侯爵的管事,他是个正直坦率的人。
五月二十二日
“我”不愿像别人那样只为生存而生存,“我”渴望冲破肉体的束缚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却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但“我”坚定走自己的道路。
像小孩子一样生活是幸福的,因为始终无忧无虑。容易自我陶醉的人也是幸福的。但这些都不是应当追求的幸福。只有为了伟大的事业负重前行,坚持不懈地努力,造福人类才是真正的幸福。
五月二十六日
喜欢独处的“我”找到了一个僻静惬意、景色宜人的住处,坐落于城外小丘上。“我”更加坚定要顺应自然,认为只有自然才能孕育最高级的艺术。但一味循规蹈矩会毁灭艺术,扼制灵感的迸发,艺术需要浪漫的创造力。
五月二十七日
“我”看到一位母亲照顾着三个孩子,他们认真生活的场景让“我”思绪平静。“我”和孩子们很亲近,但那位母亲却为此感到忧虑,她担心这会给“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五月三十日
“我”和一个年轻的庄稼汉闲聊,他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寡妇,他对她充满了炽烈而又纯洁真诚的爱情,这种强烈的爱也感染了“我”。
六月十六日
“我”去参加舞会,路上“我”前往猎庄去接侯爵的管事的女儿夏绿蒂,第一次见到她被她深深地迷住了,“我”迷恋她,整个人都被她俘虏。“我”和她聊天,发现她的文学口味与我相似。她喜欢跳舞。“我”倾心于她的美貌,如坠梦境。舞会上,绿蒂代替了“我”原本的舞伴,和她跳舞“我”感到无比幸福快乐。但绿蒂说她已经和阿尔贝特订婚了,这消息对于“我”来说有如晴天霹雳。雷雨来袭,“我”和绿蒂等人来到房间里玩游戏。雨后,她望着窗外吟诵诗歌流下眼泪,触动了“我”。
六月十九日
舞会结束,“我”送她回到家之后离开,当天“我”又去她家找她。
六月二十一日
绿蒂出现在生活中后“我”非常快乐,感觉仿佛体会到世界上所有的幸福。“我”回归田园生活。
六月二十九日 城里来的一位大夫认为“我”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有失身份,“我”强烈反对。像是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三段变化中孩子所代表的阶段那样,“我”认为小孩子代表着人类纯洁的希望,是一切道德和力量的源泉,我们应该像小孩子那样时刻顺应自己的意志。 七月一日 绿蒂非常会照顾人,十分体贴,病重的人们都渴望让她来陪伴。“我”和绿蒂以及她的妹妹一起去看望一位老牧师及其家人,老牧师的女儿名叫芙丽德莉克,女婿是心胸狭隘的施米特先生。众人坐下聊天,关于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展开讨论。“我”认为暴脾气也是一种罪恶,因为它会滋生负面情绪,影响身边的人,剥夺别人的幸福和快乐。 七月六日 “我”和绿蒂以及孩子们来到泉水旁,让孩子接受洗礼。 七月八日 陷入爱河的“我”像一个孩子。绿蒂的一举一动都让“我”浮想联翩。
七月十一日 M夫人的丈夫吝啬又贪婪,M夫人临终前向丈夫坦白她三十年来在家庭经济方面欺骗了他以维持整个家的生计。 七月十三日 “我”认为绿蒂也爱上了“我”因而十分得意自傲,但绿蒂谈及她的未婚夫时“我”心里又非常难受。 七月十六日 和绿蒂偶有的身体接触让“我”欲火焚身,但“我”又懦弱地不敢有任何非分之举。“我”觉得她是神圣纯洁的。 七月十八日 “我”因参加集会脱不开身,只能让仆人去绿蒂家替“我”陪她 七月二十四日 “我”感觉想象力匮乏因此近来没有作画。
七月三十日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回来了,“我”承认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正直优秀的人,对绿蒂很温柔,在这一点上“我”很感谢他,但绿蒂和他在一起难免让“我”难受。“我”深知自己已没有任何可能和必要继续待在绿蒂身边。
八月八日
威廉建议“我”若想得到绿蒂就必须竭尽全力矢志不渝,否则就当断则断,彻底忘记她。决不能受失败的恋情的折磨。但是“我”陷入了迷茫。
八月十日
“我”与阿尔贝特关系很好,虽然“我”知道自己追求绿蒂是愚蠢的,可就是不愿放弃。
八月十二日 “我”从阿尔贝特那儿借了一把手枪,假装要饮弹自杀,阿尔贝特认为“我”这种行为是无比愚蠢而且罪恶的。“我”认为某些罪恶行为的动机是正当的,所谓的绝对理智者是道貌岸然的冷漠无情的人,伟大的事业有时需要激情和疯狂来推动。阿尔贝特认为自杀是软弱的表现,寻死比坚韧不拔地忍受苦难的生活要容易。“我”继续通过举例来辩论,可阿尔贝特坚持认为“我”说的都是谬论。最终“我”体会到人与人互相理解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 八月十八日 从前大自然的优美风景带给“我”无尽的美好享受,而现在带给“我”内心无尽的苦痛折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永恒的,一切终究都会被其自身毁灭。这让“我”受到震撼。 八月二十一日 “我”在梦中亲吻绿蒂,梦是愿望的实现,但对现实无济于事。 八月二十二日 “我”开始堕落,自暴自弃,对生活失去了目标和动力,“我”想找点事做来摆脱烦躁和空虚。 八月二十八日 “我”收到阿尔贝特送来的蝴蝶结,那是绿蒂送的礼物。“我”与绿蒂的爱情之花显然已经凋谢,但“我”必须保留着这朵花的果实,便是这份礼物。 八月三十日 无法与恋人在一起的痛苦让“我”十分抑郁,几寻死路。 九月十日 “我”下定决心离开,永不再见到绿蒂,临行前一晚,“我”既激动又不舍。在“我”眼中,和绿蒂走过的最普通不过的林荫小路都是浪漫的场所,是艺术珍品。
绿蒂问“我”亲人死后能否相见,她非常想念她已故的母亲。绿蒂为“我”没有早些认识她母亲而遗憾,这“我”来说是极高的赞赏与肯定。“我”告别绿蒂并欺骗她说以后有机会还会再相见,实际上“我”深知这就是永别。 第二篇 十月二十日 “我”告诉自己要鼓足勇气,充满自信,学会忍耐,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不会比别人差。 十一月二十六日 “我”渐渐熟悉了新环境,有事可做,由于可以见到许多人物,“我”结识了受人尊敬的C伯爵,两人坦诚相待,友好地相处。 十二月二十四日 公使对“我”的工作挑三拣四,不放过任何细节,这让“我”很不爽。冯•C伯爵也对公使颇有微词。“我”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他们感到愚蠢可悲。“我”极力反抗社会地位等级带来的束缚。“我”认识了冯•B小姐,到她家去拜访。 一七七二年一月八日 人们专注于追求浮名而不务实,殊不知大多数身居高位的人并无实际的权力。 一月二十日 “我”住在D镇的一个旅馆里,给绿蒂写信,诉说爱意和现在生活迷茫混乱的状态,另外告诉她“我”喜欢冯•B小姐。 二月八日 人们总是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出于愚昧无知和狭隘而互相伤害,“我”看厌了这些虚伪。 二月十七日 公使的工作方式让“我”很反感,“我”无法容忍,打算辞职,部长在写给“我”的心中给予鼓励和建议,“我”才留下来继续工作。 二月二十日 “我”得知了绿蒂和阿尔贝特结婚的消息,甘愿并且决定做备胎。 三月十五日 昨晚“我”在冯·C伯爵家吃饭,顺便参加了贵族们的聚会,与会者有冯•S夫人、冯•B小姐、F男爵、宫廷顾问R等。“我”为了多和冯•B小姐待一会儿而暂时没有离开,C伯爵说众人不愿让“我”参加这个聚会,“我”就马上离开,但此事已经传开,大家都因此而对“我”有看法,议论纷纷,让“我”十分恼火。 三月十六日 “我”得知冯•B小姐因与“我”交往而忍受着流言蜚语和姨妈的数落,悲愤欲绝。 三月二十四日 “我”提交了辞呈,打算离开,前往某侯爵的庄园。 附记 四月十九日 辞职获准 五月五日 “我”准备动身离开,顺路回出生地看看。五月九日 回到故乡,眼前的一物一景都唤起“我”许多回忆,感慨万千。 五月二十五日 “我”现居侯爵(驻防某地的将军)的猎庄,渴望从戎。 六月十一日 “我”与侯爵格格不入,难以相处,于是打算离开。 六月十八日 “我”打算再次接近绿蒂。 七月二十九日 “我”渴望与绿蒂结婚,内心充满了对阿尔贝特的羡慕与嫉妒。 八月二十一日 “我”甚至有过希望阿尔贝特死去的念头。 九月四日 “我”找到了之前的那个庄稼汉,他与“我”遭遇类似,他渴望与那个寡妇结婚,却被她的弟弟阻止了。“我”敬佩他的勇气和决心,自愧不如。 九月十二日 “我”见到绿蒂,和她一起喂一只金丝雀。她的神态举止又勾起“我”的爱欲和激情。九月十五日 人们砍掉了牧师院子里的几棵胡桃树,“我”难过又愤怒,因为它们承载着“我”和绿蒂快乐的回忆以及“我”美好真挚的感情。人们应该珍惜美好的情感,因此也要保护那些唤起美好情感的事物。 十月二十六日 绿蒂和朋友们谈论着别人的死亡,让“我”意识到人生苦短,没有什么意义,即使是一个人的死亡,在其他人心里的影响也不会维持太久。 十一月三日 “我”失去了一切欢乐,痛苦沮丧。 十一月十五日 人生充满苦难,无论是否信仰宗教都应当及时行乐,这并不可耻,而是光明正大的事。
十一月三十日 中午“我”在河边见到一个正在采花的人。他(绿蒂父亲的秘书)被开除职务后成了疯子,幻想着把花束献给联合省的女王。“我”非常羡慕他,因为他内心充满幸福和喜悦。“我”想念已故的父亲。 十二月四日 “我”坐在绿蒂身边听她弹钢琴,优美的乐曲唤起无数回忆,抑制不住心中激荡的情绪,就要崩溃,便让绿蒂不要再弹。 十二月六日 “我”心里想着的只有绿蒂。 十二月十二日 “我”打算跳入猛涨的河水淹死。 编者告读者书 维特的精力被内心充斥着的郁闷和不快消耗殆尽,他烦躁焦虑。他认为自己妨碍了绿蒂和阿尔贝特的婚姻,十分自责,同时也对阿尔贝特产生了怨恨。维特来到猎庄,听闻那个寡妇的新雇工被人杀害了,他便立即赶往事发地,果然不出所料,凶手正是那个爱着寡妇的农民。维特对他产生了同情心,打算救出他,但阿尔贝特强烈反对,认为必须依法惩治他。维特很绝望,因为阿尔贝特根本不理解维特的心情。阿尔贝特要求绿蒂疏远维特,不再与他来往,绿蒂迫于丈夫的压力不得不照做。维特感觉他的人生充满了失败与屈辱。写下几封遗书,自杀的想法在维特脑海中逐渐酝酿,但他的内心仍在挣扎。绿蒂告诉维特圣诞节之前不要再去见她,并劝诫维特要学会克制情绪,放弃对她的纠缠,这样她俩之间还可以拥有真诚的友谊,但维特认为这并非出自绿蒂的真心。十二月二十一日,维特写下了给绿蒂的绝笔信,他已经决定要离开人世。“等你在一个美丽的夏日傍晚攀登山岭时,请你回忆起我来,回想我生前曾那么经常地登上这个山冈,请你遥望教堂墓地那边我的坟墓,看看高高的野草在夕阳余晖中随风摇摆。”实际上,绿蒂也悄然地爱上了维特,只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当天晚上维特去见绿蒂,为她朗诵诗歌。两人相拥而泣。维特抑制不住情感,吻了绿蒂。后来他在信中请求绿蒂原谅自己的鲁莽。绿蒂则在为她和丈夫感情的僵局而苦恼。维特写信给阿尔贝特想借一把手枪,阿尔贝特默许了。维特真诚地祝所有人幸福,处理了一下各项事宜,回到家,开枪自尽。
人物介绍 绿蒂自其母去世后便操劳家务,关怀弟妹,成了一个真正的母亲;她没有一刻不是充满热爱,辛勤操作,然而丝毫不丧失活泼灵慧的本性。在维特死后,绿蒂悲痛欲绝,甚至可能会做出疯狂的举动:“绿蒂的生命令人担忧”。 阿尔贝特办事井井有条,说话面面俱到,精确得滴水不漏。勤勉热诚,为人正直真诚,和蔼可亲,是理智的代表。 维特的情感犹如草原上肆意驰骋的骏马,不受任何拘束,歇斯底里,他对自己的情绪毫无克制能力,所谓“情深者不寿”,“幸福也恰恰是不幸的源泉。”这句话用在维特身上在恰当不过,对绿蒂的爱也让他饱受折磨,最终殉情。但他应该感到欣慰,至少在最后,他再次确认了绿蒂是深爱他的, “他们感觉相同,眼泪流在一起了。”
感悟与思考
“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你们不可能抑制自己的钦佩和爱慕,对于他的遭遇,你们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泪。至于你,善良的灵魂呀,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这是作者写在小说开头的一段话,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要让读者们受到心灵的震撼,让懦弱者鼓起勇气,让悲伤者获得力量。
维特与绿蒂的经历谱写了有史以来最凄美的爱情之歌,他俩情投意合,有许多共同语言。维特的死不只是维特一个人的不幸,可以说也是绿蒂的宿命。小说虽围绕着维特的爱情展开,其意义却远超于此,一部简单的爱情小说绝不可能在当时的德国文坛乃至社会掀起如此巨大猛烈的波澜。小说中蕴含着少年维特家境虽不比王公贵族,可也并无饥寒之虞,但他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而充满快乐,一帆风顺。他的烦恼来源于多方面,不仅仅是爱情的烦恼,还包含了对人性的种种缺陷的烦恼,对究其本质,是因为维特太过单纯善良、愤世嫉俗,对于人们任何互相残害的做法感到不可理喻也难以接受,他的真实想法完全显露出来,这种格格不入让他到处被人抛弃,变得孤独,不得不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将愁苦的思绪向明月清风低吟,朝高山流水诉说。遗憾的是,这些烦恼贯穿始终,维特并没有在尘世的生活中找到彻底摆脱它们的方法,而是被它们吞噬、牢牢地束缚,唯一的出路便是死亡。
维特看似是一个一事无成、想法摇摆不定、情绪难以控制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却毫无疑问地在每个读者内心激起共鸣。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羡慕维特,因为他有着丝毫未被世事的污浊沾染的纯洁灵魂,敢于质问一切、抨击一切,敢于不顾一切地追寻享受幸福自由的权利,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自我。从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纯粹的人对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渴望,那是一种对质朴的美好的向往。维特这一人物形象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具有极强的革命性和激进意味的,他蔑视宗教的教条(“没有一个牧师陪送他”),不认为出于正当理由的可怕行为是罪恶,维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大多数人的观念是一种强烈的颠覆性的冲击,也遭到了以阿尔贝特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抵制和反对。 维特希望自己和他人幸福,但当他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矛盾时,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与迷茫,最终他还是一一种极端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即在终结自己的痛苦的同时恢复他人的幸福。人难免是自私的,在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上,他经过漫长的思想斗争和内心的反复挣扎,最终决定牺牲自己,体现了一种义无反顾的英雄主义,他的思想境界也因此升华了,这正是维特令人崇敬之处。 可以讲,歌德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山鼻祖般的重要地位,书写了极为辉煌绚烂的篇章,就如同普希金之于俄国文学一样,强调个性,充满着人文关怀,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从《少年维特之烦恼》便可见一斑。歌德是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其后的德国文坛作家身上或多或少总能见到歌德的影子。赫尔曼·黑塞的《生命之歌》或许就借鉴了歌德的灵感。
写作手法 小说以主人公维特给朋友威廉所写的一篇篇信件串联的方式构成,绝大部分以第一人称写就,别出心裁,独具特色,迅速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心灵的距离,娓娓道来,让读者有极强的代入感。
大量自然景物描写与心理活动相结合,让读者在纵览绝美风光的同时更好地体会到主人公仿佛在天地间激荡回响的热烈情感。此外,作者多次运用反复或是排比的方式强调内心独白,加强情感的宣泄,使其成为一种彻底的、直接的、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表达。
小说的语言具有抒情诗般的韵味,虽然只是围绕少年维特的心路历程展开描写,但作者巧妙地结合史诗或是圣经中的典故暗喻,又显得气势非凡,格局壮阔。
精彩语句摘录
“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给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的欢乐,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要是人类不那么孜孜不倦地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追忆以往的不幸,而是漠然地对待眼前的境遇,他们的痛苦就会减少。”久久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根本无济于事,只会加深痛苦。试着让自己对悲惨遭遇的反应变得迟钝,不要将让思维给消极情绪添油加醋,将注意力集中在令人愉悦的事情上,学会减轻痛苦。 “在这世界上,误解和怠惰也许比狡诈和恶意还要误事。至少后面两种情况确实比较少见。”误解怠惰常有,其造成的影响不易察觉,往往危害更大。 “寂寞对我的心灵正是一帖珍贵的良药,这青春焕发的季节,将它全部温暖注入我时刻寒颤的心房。一棵棵树木,一排排树篱,都是花团锦簇,我愿变成一只金甲虫,在这芬芳的海洋中浮游,觅取全部养料。” “一种奇妙无比的欢畅沁透我的整个灵魂,正如我全心全意欣赏的这甘美的春晨一样。” “我对待我的心如同对待一个病孩,随它为所欲为。” “我总觉得那些自以为为了保持身份必须和所谓下等人疏远的人,如同害怕被敌人击败而躲藏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 “人类真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多数人为了谋生,大部分时光用来干活,余暇无多,却为了这一点儿时间苦恼,千方百计设法消磨。” “人类的活动能力和探索能力受到束缚,受到限制;...为了满足种种需要,我们耗尽精力,仅仅企求延长自己可怜的生存,此外别无他求,而且,我们要对某些事物进行探索,只能通过消极的顺从才能达到,正像囚禁在牢房里,只能在墙上画些五彩缤纷的形象和明媚的景色一样。...我回过头来探索自己,竟发现了一个世界!但这世界里也多的是梦想和模糊的渴望,缺少鲜明的生气勃勃的力量。一切东西在我的感官前面浮动,我带着梦幻般的微笑,在这世界上继续走自己的道路。” “这样的人是心地宁静的,是从自己心中创造他的世界,并且因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感到幸福。他不管受到怎样束缚,心中始终蕴藏着甜滋滋的自由感觉,知道他随时都能脱离这个牢笼。 “一切规章法则破坏了自然界真实的感情和真正的表现!” “天才的潮流为什么如此难得涌现,如此难得汹涌奔腾,汇成洪流,震撼你们吃惊的灵魂?——亲爱的朋友,因为河岸两旁住着一些冷静的先生,他们担心洪水会淹没他们的亭园、郁金香花坛和菜圃,所以及时筑堤修渠,提防来临的危险。”比喻精妙新奇,形象地体现出墨守成规、思维保守的人对不合群的天才的打压。 “他们待在狭小的天地里,一天天张罗自己的生活,却过得愉快安宁,看到树叶落下,只想到冬天来了,再也没有别的想法扰乱他们的心境。”
“一想起这么纯朴和真诚,我灵魂的最深处便着了火,这幅忠诚和柔情的景象到处都追随着我,我自己也好似燃起了渴望和慕恋的烈焰。”
“那生动的嘴唇,娇嫩活泼的脸颊,把我整个灵魂都勾去了!”
“臂弯里挽了个最可爱的妙人儿,跟她像闪电一般来回飞舞,周围一切统统消失了。我要她除了我永远不许和别人跳华尔兹,哪怕我不得不因此沦入地狱!”
“雷声在远方回响,霖雨洒落在大地上,清香扑鼻的气味充溢在暖洋洋的空气里。”
“尽管日月星辰静悄悄地沿着它们的轨道奔波,我既不知白天,也不知黑夜,整个世界统统在我周围消失了。”
“我过得多快活,就好像上帝给他的圣徒们保留的日子一样:今后不管我的命运如何,我永远不能说我没有领略过欢乐的滋味,生命的最纯洁的欢乐。”
“想有所发展,有所发现,想到处遨游;随后,内心的冲动又迫使他甘愿束缚在狭小的圈子里,沿着习惯的轨道行进,不再左顾右盼。”
“那边是小小的森林!——唷,但愿能在它的阴影里少憩片刻!——那边是山岭之巅!——唷,但愿能从那儿俯瞰四面八方的景物!——那连绵不绝的山丘和可亲可爱的山谷!——哦,但愿我能在那儿流连忘返!”用无法领略的自然风光来比喻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可望而不可及,四个语气词和“但愿”的运用将内心的冲动与无奈的交织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团巨大的阴影躺在我们的灵魂前面,我们的感觉如同我们的眼睛,逐渐变得模糊。....我们依旧贫穷,依旧受到束缚,我们的灵魂依旧渴望那已散佚的甘露。”
“连最不安定的流浪汉最后也眷恋自己的故土,他在遥远的世界上寻找幸福,往往成为泡影,倒是在自己的小屋里,在妻子的怀抱中,在孩子们身边,在维持他们生活的工作中,找到了它。”年轻时意气风发,志在四方,可生活的重担让理想终究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生活的幸福不再是五彩斑斓,而是归于平淡。体现出“我”内心的挣扎与烦恼。如何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理想主义正面临着残酷现实的无情冲击。
“栽种时的那个明媚的清晨,浇水灌溉时的那些可爱的黄昏,还有那些满怀喜悦地观赏它生长的美好时光,这一切,统统在一瞬间供他重新享受。”
“没有比人与人之间的倾轧更使我恼火的了,尤其是年华正茂的青年,他们正可以享受一切欢乐的时候,却彼此拉长了脸,把为数不多的好日子糟蹋了,等到日后醒悟过来,为时已晚,无法补救了。”
“脾气不好完全和懒惰一样,因为它是懒惰的一种形式。”学会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
“世间一切礼物和关怀都无法补偿被暴君的妒忌心所破坏的一瞬间的快乐。”
“如果最后致命的疾病侵袭了那位在花朵般的日子里被你耽误了的人儿,她现在有气无力地躺着,眼睛愣愣地呆望苍天,临终的汗珠不时地在惨白的额上迸出,你像一个该死的罪犯站在她的床边,从内心深处感到,便是用你的全部能力,也无法救她了,你这时心如刀割,只要能给这垂死的人儿注入一点儿力量,一星儿勇气,愿意献出你的一切。”
“我真想跪倒在她面前,如同跪倒在一位替民族赎了罪的先知面前一样。”
“我们应该像上帝对待我们那样对待孩子,上帝使我们陶醉在最愉快的幻想之中时,他也使我们获得最大的幸福。”
“我在寻找绿蒂的眼睛;嘿,它们左顾右盼,却没有看我!没有看我!没有看我!”“我”一瞬间感到失落,在内心大声呼喊着。简单的排比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枯燥,而是生动恰当地体现出情绪的层层递进,越来越激动。
“她一谈起自己的未婚夫,说得那么亲热,那么疼爱,我便觉得自己像一个被剥夺了全部荣誉和头衔的人,连佩剑也被摘走了一样。”
“我的手指无意中碰到她的手指,我们的脚在桌子底下相遇,我全身血液都沸腾起来了!我像碰到火一样缩了回来,一股秘密的力量却催迫我又伸了过去。我的感官全都麻木了。...有时在谈话中她把手搁在我的手上,谈得高兴时,身体也向我凑近过来,嘴里天使般的气息吹送到我的嘴唇上,我像中了电击,要晕倒了。”
“她在我的眼里是神圣的。在她的面前,七情六欲全都销声匿迹。当我待在她的身边时,我总是不知自己是怎么回事,仿佛我的灵魂在我每根神经上颠来倒去。——她有一种悦耳的旋律,是她用天使般的才能在钢琴上弹出来的,那么单纯,那么超凡脱俗!那是她心爱的乐曲,只消她叩响第一个琴键,我的一切痛苦、困扰和愁闷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她懂得在什么时候弹奏!经常在我巴不得有一颗子弹射进自己的头颅里时,乐声响了。我心灵中的一切混乱和黑暗全都消散了,我又更加自由自在地呼吸了。”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有什么意义!一盏幻灯没有了光亮还成什么东西!你只消点亮小灯,灿烂的图像便在你洁白的墙上出现!即使这些仅是过眼云烟般的幻影,总是使我们快乐,我们站在它面前,恰像是没有见过世面的少年,总是被奇妙的图像迷住。”
“据说有一种博罗那石块,放在太阳底下,它便吸收阳光,夜间会发一会儿光。这小伙子在我眼里便是这种石块。我感到她的眼光曾经在他的脸庞、面颊、上衣纽扣和外套的领子上停留过,这个感觉使我把这一切看得十分神圣,珍贵无比!”爱屋及乌,就连接触过绿蒂的人都让“我”非常喜爱,可见“我”对绿蒂爱之深。
“反正世间的一切,结果都是鸡毛蒜皮,一个人为了别人,忙忙碌碌,争名夺利,不顾到自己的热情和需要,他永远是个傻子。”
“我只求你一件事:别再在写给我的纸条上撒沙!今天我急忙把它按到嘴唇上的时候,牙齿都窸窸窣窣地响了。”十分有趣,“我”情不自禁地亲吻绿蒂写来的纸条,生动地描绘出一个陷入炽热爱恋的单纯活泼的少年形象。
“船只只要太接近它,铁制品一下子统统被吸走了,铁钉都朝磁石山飞去,那些可怜的人儿也一个个随着散裂的船板沉进了大海。”暗喻“我”难以抵抗绿蒂的诱惑,情感强烈到可能会导致“我”的毁灭。
“在这世界上,用“非此即彼”的办法解决问题是非常少见的,情绪和行为都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正像在鹰钩鼻和朝天鼻之间有着种种差异那样。”
“这不幸的人的生命正被一种缠绵的疾病渐渐耗蚀,你能这样要求他,要他戳上一刀,一下子结束自己的苦恼?这种耗尽精力的病魔难道不是同时把摆脱灾祸的勇气也夺走了吗?”十分精辟,一针见血。
“我们只有具备共同的感觉,才有权利谈论一件事情。”
“人类的天性有它的限度,它对欢乐、忧伤、痛苦能够忍受到一定限度,一旦超过了限度,立刻就会毁灭。这里的问题不在于他究竟是软弱还是坚强,而在于他对自己的苦痛能够忍受的程度。这种苦痛可能是道义上的,也可能是肉体上的,我认为,把一个自杀的人说成是胆小鬼,正像把一个死于恶性热病的人称为懦夫同样是不合适的。”
“在混乱而矛盾的力量的迷宫中,人性找不到出路,此人就非死不可。”
“一个作家在再版时改动他的故事,哪怕改得更有韵味,也是损害了他的作品。我们总是容易接受第一个印象,人类天性如此,连最离奇不过的事迹也能信以为真,立刻牢固地铭刻在心中,谁要想涂抹或删改它,只会自讨没趣!”
“凡是使人幸福的,终究又会变成他不幸的源泉?”幸福的事终结之时,也是不幸降临之时。
“我的灵魂前面好像拉开了一幅幕帘,永恒生命的舞台在我面前变成了永远张开血盆大口的深渊。一切都像白驹过隙,一切都像雷电似的一闪即过,事物能长久保持它全部力量的十分罕见,而且终究也会卷进潮流,被浪涛吞没,或者在岩石上撞得粉碎。”
“天地及其活跃的力量把我团团围住了!我看不见别的,只见一只永远吞食,永远反刍的怪物。”
“这比光彩耀目的礼物还珍贵千倍,那种礼物是送礼人的虚荣心用来羞辱我们的。我千百遍吻着蝴蝶结,每一下呼吸都把那些对短暂的、快活的、不可复得的幸福日子的回忆吸进肚里。”
“欣赏她的姿容,她的风度,她的天使般的谈吐,渐渐地,我的感官兴奋到极点,眼睛蒙眬了,听觉失灵了,似乎有一个杀人犯在扼紧我的咽喉,我心儿狂跳,想让那些受催迫的感官松一口气,只是更增添它们的迷惘。”
“远远地在荒野里盘桓,在攀登悬崖峭壁中寻找快乐,或者披荆斩棘,穿过无路可通的森林,听任树枝毁我衣衫,荆棘伤我肌肤!这样才感到稍微轻松些!稍微!有时我又渴又累,中途倒卧地上,有时深更半夜,皓月当空,我呆在寂寥的森林里,坐在盘曲的树上,稍稍安抚我那受创的脚掌,在晨曦的催人入眠的寂静中进入梦乡!哦,威廉!孤独寂寞的陋室、粗羊毛织成的衣裳、荆棘编成的腰带,便是我的清凉剂,我的灵魂渴望它们。再见!这不幸的生活,除了坟墓,我看不到有什么别的结局。”
“我站在地坪上,在几棵高耸的栗树底下,望着夕阳,这是我最后一次观看它落下秀丽的山谷,从平静的河流背后缓缓下沉。”
“她让我们注意到月光美丽的魅力,它在山毛榉的树墙那头照亮我们前面的整片地坪,因为我们自己包裹在朦胧的幽暗中,这个景色更显得绚烂。”
“我们都是天生如此,拿众人与自己相比,拿自己与众人相比,幸福和不幸是在我们相互比较中存在的,所以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孤独。...把自己想象得最最低劣,所有的人似乎都比我们高明,任何别人也都更完美。...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有很多缺陷,我们所缺少的,往往觉得另一个人的身上都具备,我们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此人,另外给他添上一种理想的轻松色彩。于是这幸运儿便成了个十全十美的人物,成了我们自己幻想的产物。” “能见到一个襟怀坦白的伟大心灵,确是人世间真正暖人胸怀的乐事。” “我仿佛站在一架西洋镜前,看见小人儿和小马在我的眼前转动,我常常问自己,这是不是视觉上的错觉。” “使我的生命活跃起来的酵母已经失踪了;使我在深夜里保持清醒的刺激已经没有了;使我从清晨的睡眠中醒来的诱惑已经消失了。” “巴不得有人敢当面说我的坏话,我可以一剑穿透他的身体,如果我见到血,或许感到舒畅些。唉!我已经上百次拿起刀子,我要给这颗闷得难受的心透透气。...我真想割开一根血管,使我获得永远的自由。” “人类需要在地上用来享乐的,仅仅是弹丸之地,需要用来长眠的,更不过是一抔黄土罢了。” “旧日的面貌不复存在,往日的感情也不再在我心头激荡。...我像一个侯爵的幽灵回到他在昔日鼎盛时代建造起来的城堡,他临死满怀希望地把这座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城堡传给自己宠爱的儿子,现在城堡已经烧毁,只剩下一堆废墟。” “小小的喙儿成了从她的嘴唇通往我的嘴唇的纽带,轻轻的一啄,好似一缕香甜的气息,一支柔情的心曲。” “漫游在旷野上,周围狂风怒号,浓雾弥漫,祖先的鬼魂在朦胧的月光里飘忽不定。听那群山丛中,急流穿过森林,奔腾呼啸,夹杂着一阵阵隐隐约约的鬼魂的叹息,从它们的洞窟里传来,悲恸欲绝的少女伏在墓旁痛哭,哀悼战死了的高贵的情人,墓边的四块石板已经青苔盖覆,杂草丛生。...他找到他们的墓碑,伤心地向隐藏在滚滚海浪中的晚星凝视,往昔的岁月活生生地在这位英雄的心头重现,那时候,它亲切的光辉照耀过危急中的勇士,月亮也曾照耀过他们盛饰着花环凯旋而归的战船。我看见他的额上铭刻着深沉的悲戚,看见这位硕果仅存的英雄已精疲力竭,踉踉跄跄地向墓地走去,在逝者若隐若现的幻影前悲欢交集,他俯视着冷飕飕的大地和随风摇摆的细草,我真想像个全身披挂的高贵的勇士,拔出剑来,一下子使我的君侯脱离苦海,免受生命缓缓死去的折磨,然后让我的灵魂也去追随这位获得解放的半个神明。” “眼看最心爱之物就在身旁却不能去拿,你知道这是什么滋味!伸手抓东西本是人类最自然的本能,孩子们不是见到东西就抓的吗?” “我这条汉子站在上帝面前,活像一口干涸的井泉,又像一只破裂的吊桶。” “我崇敬宗教...它是许多疲劳者的手杖,许多干渴待毙者的清凉剂。”
“我从未见到她的嘴唇竟是如此迷人;似乎它干渴地张开着,吸啜乐器中涌现出的每个甘美的声音,奇妙的回声在她纯洁的嘴边回荡。” “你的命运只有一个;赞美别人的幸福,没有人会受到你这样的苦楚。” “踏上人迹罕至的小径,每走一步都是给苦恼的灵魂注入一滴解痛的灵药,每天经过疲劳的跋涉,躺了下来,多大的烦恼也可以减轻。” “他的努力成了泡影,这好像一盏将要熄灭的灯火闪动的最后几下火光。” “现在我坐在这儿,活像一个从篱笆上拾取木柴挨家挨户乞讨面包的老婆子,苦度岁月,想把凄凉的风烛残年再苟延片刻。” “这正是我们精神的特性,凡是我们不确切知道的地方,总以为是混乱和黑暗。”
PS:我读的是侯浚吉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不是题图中这个),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其中大段的诗歌完全押韵,不失诗歌的韵味,大家在选择译本的时候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