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选择的?
查看话题 >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
文:闫晓雨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视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纪伯伦
我辞掉过一份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
真是应了传说中那句“钱多活少离家近”的职业梦想。待遇不错,打车上班只需要20分钟,不需要朝九晚五的打卡,完美错过早晚出行的交通高峰期。每天睡到自然醒,上午十点多起床晃晃悠悠到公司,吃个饭,实际工作时长没几个钟头,同事们互相交流着在追的剧和新学会的蛋糕烘培法,轻松的氛围里,容易让人对时间失去感知,不知不觉就日头西落倦鸟归巢。
偶尔和朋友们聚会,大家都玩笑说,我在北京,居然过上了比老家还要“安稳”的生活,简直不要太幸福。
是的,过去我也认为这样很幸福。
劳作永远都不是人性刚需,懒惰显然比它更有市场。我刚去那家公司的时候,内心深处怀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侥幸,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不需要打卡,那我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赖床;工作内容轻松,说不定还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提高写作上;部门领导和同事性格超级nice,没有办公室政治,大家相安无事,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些家长里短生活琐事,完全体会不到其他公司激烈的竞争感。

我负责的运营部分,落实到日常行为上的具体事情很简单,沿袭着前人的工作安排,已经非常“流程化”了。谈不上什么创意和脑洞,无非是日复一日的换汤不换药,那段时间,我真是过的既快乐又焦虑。
欣慰的是,单位待遇和福利没得说,同事们相处十分和谐,在这个动辄出行就以“小时”为单位计程的城市里,只花费个买菜时间,便能坐到办公室里喝下午茶的距离,实属难得。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换一家,都未必能达到此刻的面面俱到。留下来的理由千万种,令我产生动摇的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工作内容本身,稍显寡淡,宛若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时候会按捺不住那股内心的冲动,想要用力打破迷局。却时不时碰到那些跑来跟我说“挺好的了,就这样吧,何必让自己那么累呢”的人,日子久了,包括我自己,也开始学着给自己吃定心丸:“再等等看,先按兵不动”。
再等等看,这四个字是容易让人上瘾的精神毒品。
平庸的人只会纸上谈兵,优秀的人懂得身体力行。海边绚烂颤栗的澄澈日出,只有起得早的人才能惊鸿一瞥。西藏墨脱如仙如虚的漫山桃花,只留给每年四月风尘仆仆赶去的知音。那家心仪了很久的公司,也许刚录取一个各方面条件还不如你、但勇于争取的年轻人。隔壁班暗恋的男孩子,说不准正悄悄注视着你,只要你开口,他就恨不得掏心掏肺把全部身家都给你。
不要让理想中的一切,止步于“等”这个原地踏步的假动作。
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全世界。好风景属于在路上的人,好工作属于不断尝试突破自我的人,爱情亦如是,世事皆如此。很多机会,你不此刻起身去尽力抓,猛力追,错过了,就不知道下次再遇见是什么时候。

长期处于“舒适区”会让你的生活危机四伏。
有一天下班回家,不到六点半的样子,我习惯性第一时间打开电视机调到喜欢的频道,切好水果,抱着玩偶,开始心安理得坐在沙发上享受所谓的曼妙时光。突然接到一个前辈的电话约我去附近的咖啡馆谈事,她正在开发一款新产品,让我帮忙出谋划策些关于内容运营上的问题,发挥下小宇宙。很久没有潜心研究类比过市场上各类产品的我,如今,只能说得上各大综艺节目的八卦。
所以那天,在咖啡馆里我们关于产品的交流没能擦过多大火花。更多时候,聊着聊着我就不自觉歪楼到“鼓楼新开了一家东南亚菜馆,很好吃”、“三里屯的甜品店老板换人了”、“前不久买的衣服,这两天又穿不上了”这类琐碎的生活问题上,又或者是,我的潜意识里已经习惯性拒绝动脑,无法集中注意力,拒绝一切创造性思维的挤压。
那位前辈大概通过我的表达,感受出了我如今的心理状态,眉宇之间,难抑失望,她以一种“可惜式”的温和语气说:“虽然说不上来哪里不对,但感觉确实不对。几年前的你,青涩而生猛,好奇心十足,奇奇怪怪的创意手到擒来,对事物的分析角度总是一语中的令旁人深觉震撼,浑身上下仿佛有取之不尽的储备能量。然而今天坐在这里的你,虽然看起来成熟许多,但那份曾经呼之欲出的灵气却再也感受不到了”。
泯然众人矣。
她这一番话,像牙医手中的那把钳子,突然扎入已经被蛀虫掏空的牙槽内核之中般,除了疼痛,更是酸楚,还有种被戳破真实面目的羞耻感。
无论你叫醒不叫醒自己,时间都在匀速消失。
几年前,我们曾有过多场酣畅淋漓的观点碰撞。初出茅庐缺乏社会经验的我和在职场上早已身经百战的她,因为友人的介绍认识,结果一见如故,两个人在她办公室里整整讨论了一下午关于“女性社区”的运营思路,包括基于lbs的陌生人社交、种子用户的重要性、如何通过社群来增加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有效粘性、人与信息(内容)之间,符合时下市场的切入点更适合什么。本来她只是随口问问我这个90后的想法,结果被我扑面而来的分析,引爆了high点。
所以那天她来找我,讨论这款新产品的预期,大概还是希望达到几年前我们交流的思想高潮。却没想到,我让她这么失望。

也是此时,我才意识到:在这段引以为傲的工作经历中,我得到的是短暂的、肤浅的阶段性轻松,失去的却是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思辨能力的提升。我拥有了睡懒觉的机会,却失去了更多用于思考的时间。我很少加班,却没能像最初计划的那样将中心放到写作上来,产量和质量,自己内心都算不上多满意。至于所谓的“和谐氛围”,应该放到家庭生活中的过日子来,职场又不是市场,谁要结婚了谁的孩子报了什么兴趣班,是该在上班时间讨论的吗?
若我不能唤醒那个朝气蓬勃的自己,大概就要在所谓的好环境里,浑浑噩噩,烂掉原本鲜活的灵魂。
在安.兰德的小说《一个人》小说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没有自我的社会。生活在那里的人没有自己的名字,每个人都是拿符号加数字来进行区分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压根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这个存在。唯一的变数,是主人公“平等7-2521”。他凭借自己潜意识里的直觉,认为不能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于是他开始试着去追求知识与理性,还在不被察觉的境况里发明了电灯。
终于,他的所作所为被其他人发现,大家妄图给他胡乱扣上一项罪名,了结这个与众不同的人。无奈之下他藏进了“原始森林”,心灰意冷打算接受被野狼吃掉的结局,但恰恰在这里,他重新找到了“我”的存在。

这世上的确没有什么是比叫醒自己更困难的事情了。
可想而知,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主人公“平等7-2521”有一点点妥协,恐怕这辈子都无法了解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模样,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模样。山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在“舒适区”里呆久了的人,注定要花费比旁人更大的力气去追逐想要的生活,辞职之后,我只能更用心的去学习,修行,才能弥补上这几年丧失掉的“灵气”。
你在偷懒有人努力,你在松懈有人警惕,你满口伸张自由的同时,有人用行动证明了“自律即自由”的真理。瞧,很多时候,回头来看会发现,所谓的幸运说到底不过是选择而已。
生命只有一次,宁可阵痛而清醒的活着,切勿在囫囵吞枣之间吞食幻想。
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因为时间有限,时代不会等你。
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因为梦境再美,终将一切归零。
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因为你不对自己狠,生活就会对你狠。你不逼自己一把,命运就将来逼你一辈子。
作者简介:
闫晓雨,90后“内心体验式”作者,已出版图书《你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
如果你有故事,请讲给我听。
微博/豆瓣:闫晓雨Esse 微信公众号:小镇姑娘
闫晓雨Ess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没有工作的这一年 (17人喜欢)
- 方大同:世上再无《苏州河》 (22人喜欢)
- 我的第7本新书上市!《允许自己枯萎几天,而后长出新芽》 (8人喜欢)
- 2025个人布局:一人公司怎么玩? (18人喜欢)
- 体验了,然后呢|12个月的深度思考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