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古文观止》57
领读者说 今天要读的篇目是: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丰乐亭记 本文作于作者出任滁州太守年间。虽然是被贬外任,心情倒是不坏,文中并无怨念,倒有些怡然自得之意趣。 滁州在如今的安徽,距离南京不过百里之遥。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柴荣麾下做大将的时候,在这里击破南唐中宗李璟的大军。欧阳修到此之时,已经过了近百年时光,遗老自然都已经不在了。在太平之时回顾战乱,不禁有一番感慨,又顺带夸耀了一番当朝盛世。为一地长官,闲来无事,望山听泉,百姓安居乐道,也愿意一起同游。此等心态境遇,哪怕是被贬,又有什么关系呢? 醉翁亭记 通篇读毕,这一连串的也,着实流畅。同样是在滁州时所作,可见此地佳山水都被醉翁游遍了。 没有家国情怀,没有心怀天下,没有忧国忧民,没有前途未卜。实在是一篇难得的畅快之作,只是此间太守与朋友来此饮酒作乐,记山间美景,观往来人情,有鱼有酒有山珍野菜,有射有弈。大家尽情欢乐,太守亦醉也。读罢为这气氛深深的感染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至今仍被滁州市政府拿出来做广告宣传语。 秋声赋 此篇作于嘉祐四年,五十三岁。此时作者已经是翰林学士兼权知开封府。距离人臣顶峰的宰执之位,也只一步之遥。有人说本篇是对时局和社会心情郁结,我倒是觉得,是作者那颗敏感而丰富细腻的诗人之心,捕捉到了节气变迁,投射到个人心境里,生出许多感触来。仅仅依靠听觉,就能铺陈出各色意象,倒是有传说中的通感之嫌。与其说是听到的,不如说心目中对秋天的百般想象。 今日话题: 大家觉得欧阳修的这几篇游记,与柳宗元的那几篇,有什么区别吗? —————————分割线———————— ——————以下是书友感悟————— 等待戈多 《丰月亭记》天下太平的日子过得太久了,古战场早已不在,一片祥和气氛。对该篇没什么好说的。 《醉翁亭记》又一篇以亭舒意的文章。朗朗上口,金句不断。课本内容,不再赘述。 《秋声赋》 读了该篇才有点感觉。同样的秋色肃杀之气,书童看过之后,没有什么反映和感慨,而早已年过中年,历经人生起伏的欧阳修却感慨不已。有些时候不是文章不好,而是我们还没到能品读文章的年龄和阅历,也就因为自己阅历浅,所以看的浅,体会少。 就像春晓这首写春的诗。前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反映出的是一种童趣,是在初次发现中体现出的晶莹剔透的纯真。而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是像一位老者,历经多少个春秋之后,早已不再轻易的感怀和激动。看着春色,翻出的是记忆,发出不禁的感慨。 春与秋都是古人借以抒情的由头,但自然界的春秋有形且轮回。而人历经多少春秋,劳心劳形,岁月蹉跎,心中早已无欺负悲喜,好似一片寂静肃杀的秋色,是一滩死水,不再有波澜起伏。但也会有人会自我安慰是一片静水。随他去吧。 ———————————————————— 嘻嘻 中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的景点有四大名亭:北京的陶然亭,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和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已经见识过陶然亭和湖心亭,另两个计划中。今天读到了醉翁亭,还有一个丰乐亭,于是去找找这两个亭子。 醉翁亭修于1045年,是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 丰乐亭始建于1046年。位于丰山脚下紫薇泉旁,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建。由于这年滁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欧阳修将此亭命名为“丰乐亭”。 吕思勉评《丰乐亭记》之品较《醉翁亭记》为好。带着疑问,仔细的体会这两篇文章之品。 两篇文章都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当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对景物的描写都让人心醉,都表达出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丰乐亭记》文中除了写景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也许就高在这里吧。 《秋声赋》再一次感叹与欧阳修词汇的丰富。秋天什么样子: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 海山 丰乐亭记 泉香而酒烈,溯泉而得特立耸然之山,得深藏窈然之谷。如此妙处,辟地为亭,与民同乐。 滁州本是用兵之地,当年古战场却不得考,原因在于天下承平日久,然后作者开始歌功颂德之旅——唐失德,海内分裂,宋受天明,圣人出而四海一——才有今日之山高水清而无复万里硝烟。最终发出“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 丰山之上与民共乐,遂有此丰乐亭。作者贬官期间,寄情山水,亦不废正业,且全篇看不到幽怨之气,难能可贵。 醉翁亭记 太有名,不经意间就从默读变朗诵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美,导致酒不醉人人自醉。 山中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也”,这句最有意思,为什么人要多读书,要有文化呢?不读书,最多时喝酒的时候高喊好酒,一觉醒来,茫茫然不知如何遣词造句,只得再说一句,昨天酒喝的不错。看人家作者,把喝酒、喝醉,生生的抬到了太上忘情于山水之间的人生高度。 秋声赋 春夏交替之际,竟然读了一篇如泣如诉的秋声赋,读完之后,竟然心生凉意,真是奇妙。 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均可赋性,春夏秋冬不同节令,更是古人伤春悲秋的好素材。可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与四季无干,与心境有关。 作者自诩万物之灵,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偏偏此时也读闻秋风,不得不有身心俱疲之感。作者因秋风而感慨,可童子却垂头而睡,虫声唧唧,似为叹息。颇有“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思。 ———————————————————— 想吃泡芙 《丰乐亭记》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景色宜人,可以顾而乐之,所以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欧阳修建丰乐亭,与滁地之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品四时之景,既是政绩也是功德。我不禁敬佩欧阳修超高的艺术修养。 现在的网友特别可爱,在网上评选出“某某地最丑十大建筑”,我每每都以吃瓜群众的心态围观,觉得好玩的同时,也多多少少有些担忧。上学的时候,有老师一再强调,政府官员应该有美学造诣,一个优秀的地方官员应该有艺术家的眼光。地方官员对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决定权。建筑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地方官员对文化期许与要求。如果一个地方的丑建筑不断获得审批,层出不穷,那必然是这个地方的官员的审美出了问题。这个问题貌似不起眼,甚至可以作为笑谈,但它的连带效应却是可怕的。民众、尤其是幼儿,如果长时间的浸淫在丑的建筑中,审美会慢慢的发生偏差。如果不知何谓美、丑,那要怎样才能做出精致的东西,怎样才能让文化有所发展和延续? 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在制度下按部就班的教育是培养不出艺术家的,但是整个社会环境却可以给艺术家的成长提供土壤,也给我们的下一代一双有能力发现美的眼睛。 可能跑题了,不由的发一顿牢骚,手动捂脸。~ 《醉翁亭记》 中学时的课文,将近八九年时间过去了,重读一边之后,依然满口生香。 《秋声赋》 “自古逢秋悲寂寥”。欧阳修一篇《秋声赋》写尽悲秋之凉意,读完之后落寞无依,心中怅然。 再读一遍,脑中却只有留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情态。又觉豁然开朗,再无伤感之意。 ———————————————————— 王彩儿 《丰月亭记》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百姓之乐,乐于安定,乐于丰收,乐于一家其乐融融。 作者感念的是国泰民安,宣扬的是皇帝的恩德,从四时之景无不可爱,风俗之美,自然之美,都在作者笔下了。 《醉翁亭记》 醉翁亭的描写,还是值得背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太守醉也,我亦想醉在山间。 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文章,多读几遍。 《秋声赋》 秋天的肃杀之气,自古伤秋的诗句很多。而作者深夜读书,听见秋风秋雨的声音,问童子。童子回答的甚是可爱:“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足见童子心中无悲秋,而古时候星月皎洁,在今日是少见了。忍不住在心里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 接下来作者就描写了秋的景象,伤秋的原由。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最后以童子形状结尾,文章就俏皮了很多。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我拖着脸想,究竟是不该读如此多的书籍,那垂头而睡的样子着实令自己羡慕。 ———————————————————— 如果喜欢请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