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融合焦虑
存在等于被感知。英国心理学家莱因如是说。
这个定义的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的存在着。简单说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我们说,一些人有清晰的自我,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另一些人没有清晰的自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实际上,每个人都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区别仅仅在于,有清晰自我的人,有好的父母,特别是好的妈妈。他的感受被好的妈妈看到了,于是就有了存在感,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自我,能够更大程度地不受别人评价的影响。没有清晰自我的人,没有实现这一步,所以他毕生都在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求被别人看到。
存在等于被感知。相应的,不存在感,就源自于感受没有被感知。这有多种方式,常见有三种:忽视、双重束缚、僵尸化。本文主要讲忽视。
忽视很简单,最初就是妈妈或最关键的抚养者,没有精力、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看到他。要么他在婴幼儿时总是孤独,要么那个他在乎的人尽管在他身边,但她只有头脑没有身体、没有心,甚至连头脑都没有,所以“感知”一样没有发生。看到,必须是心对心,感受对感受,是心灵的呼应,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
极端忽视,会导致极端的不存在感,它集中体现为一种致命的羞耻感——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从来没有被爱看到,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错误。
日本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八女川站在疾驶而来的列车前自杀,遗言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也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自杀的真实遗言。
极度可怕的忽视,会导致一个极度矛盾的状态:我无比渴望被你看到,不被看到等于死,可被看到的那一刹那,我也觉得要死。
对此,通俗的说法是,我不能爱上你或接受你的爱,因那样我就没有自我了。
莱因将此称为“吞没焦虑”,这与吞没创伤不是很一致,无妨称它为原始的融合焦虑。
原始的融合焦虑,是指一个人害怕与他人、他物甚至他自己的联系,因为关系意义上的链接会让其担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和自主性,这种惧怕所产生的焦虑即原始的融合焦虑。
简而言之,有此焦虑的人,会感觉哪怕轻度的关系,都会吞没掉他可怜的自我身份。
关键原因是,他的自我太可怜、太脆弱了。之所以可怜与脆弱,是他的感受很少被感知。那很少被感知的感受,凑成了一个脆弱的自我。这种自我,非常渺小与卑微,其他任何一个事物都远比自己要高大。所以,建立关系就意味着,要被那个高大的别人所吞没,而自我就烟消云散了,就像《西游降魔》中段姑娘被孙悟空击成碎末又化为乌有。
所谓融合,一般的过程是,有一个清晰的小我,托着自己与别人建立关系,不断在关系中感受彼此,信任越来越深,突然间感受到彼此,并在那一刻放下防御,小我死亡,而最亲密的关系建立,一个包含着“我与你”的关系性自我建立了。
因此,本质上,融合意味着小我的死亡,关系性自我的建立。若没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自我托着,而直接去建立关系,那种湮灭感就太强了,令人不敢尝试。
原始的融合焦虑会带出很严重的问题,有这种焦虑的人,他只能感觉到极端情形,要么建立联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彻底孤立,很难在孤立与联系之间找到平衡。
有这种焦虑的人,其维护自身身份的主要手段是孤立。与爱和理解相比,他宁愿选择被误解被憎恨,因为在被误解和被憎恨时的反弹,意味着一个自我疆界的建立。反弹时的感受——主要是愤怒等负性情绪,这构成了他滋养自我的养料。
相比起被憎恨被攻击,被爱反而是可怕的,因为爱会导致被淹没、被毁灭。甚至,被精准地理解也是可怕的,因这也意味着被吞没、被窒息。
孤立虽然可怕,被误解被憎恨是痛苦的,但在孤立中,他的小我至少有着某种程度的安全感。
所以,要与有此焦虑的人相处甚至相爱,尺度非常难把握,最好是和风细雨地逐渐接近,接近时一直保持某种程度的距离。
与他们交往,爱与理解发生时,反弹也会发生,有时反弹会非常激烈乃至可怕。你会觉得,对他们表达爱与理解,好像他们感觉受到了极大冒犯似的。
在我看来,根本上还是那种原始的羞愧。因没有被爱照见过,所以内心是一片黑暗。他们将这种黑暗理解为,真实的自己是坏的,而如此坏的自己竟然还渴望被看到被理解。没有人会爱自己、会在意自己,可自己还是如此渴求!那种羞愧,何等可怕!
他们往往最需要阳光的照耀,而又最害怕见到阳光。就像《欢乐颂》中缺少人间烟火气的安迪,内心极度渴望被爱,但是又对亲密接触极度恐惧。
这是关键一点——让有此焦虑的人意识到,黑暗不等于坏,只要有爱照到内心那一块田地,那一块田地就会变得美好。犹如纯美姑娘的一吻,会让可怕的野兽瞬间变成王子。
忽视、双重束缚和僵尸化,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在婚恋关系上,在工作以及社会中都可能存在,都会破坏一个人对自己感受的信任。这些着数很复杂,而应对的着数可以很简单——信任自己的感觉。
若你够幸运,有一个好妈妈或好的抚养者,你的感受不断被碰触被确认,你会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
若缺乏这份幸运,你要花很大努力,朝向这一目标前进。你也可以自己去认识并确认自己的感受,特别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要勇敢地投身于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你的感受能力,以此不断碰触自己的感受。
若这一点特别艰难,找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是很好的办法。勇敢地去爱是必不可少的。爱,特别是爱情,能全方位激发你的种种感受。
不管是先天运气,还是后天努力,有丰富感受并被确认的人,都会形成所谓的“存在性安全感”,莱因描绘说:
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他们能感觉到内在完整的自我身份和统一性;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在性、真实性以及内在的价值;具有空间的扩张性。
这虽不是很有诗意的表达,但若能活出这种感觉来,那将是很有诗意的境界。
愿你能活出这种感觉。
摘自《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有删改
莱因 ,也译作莱恩(R. D. Laing,1927-1989 ),苏格兰精神病学家,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