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学古诗
女儿小学五年级了,最近一起玩飞花令时,明显感觉诗词的存储不如她了,而且很高兴的看到,她对诗词从原来只是听话的随便读一读,当做任务来应付,到现在会去欣赏,主动去了解去背诵。
从被动到主动,这个过程从时间长度上来看很长,但是从真正花费时间来看,并没有占用很多时间,断断续续的,所用都是一些碎片时间。
朗读古诗,最高要追溯到学前班时。那时,每天早上在上学路上带着她读一读古诗,一年时间下来,背了20来首古诗。登上小学后,早上的时间排给了英语,古诗就此搁置。就这么混了几年,以前背下的古诗渐渐遗忘,但是脑子里还是有浅浅的映像,所以在语文课上,需要背诵古诗时没有花费太大的力气,很快从映像中记起。
到了四年级,我觉得在写作文时,写一些对称的句子,句子有韵律,那这样的作文肯定是好的作文,会得高分。于是让她读了一学期的《笠翁对韵》。这本书读的比较绕口,她读的苦不堪言。最后,我最后问她是继续《笠翁对韵》还是背古诗词啊,她马上选择古诗词。
五年级开始朗读背诵古诗词。每天早上读两首短的古诗或一首长些的诗词,每个就一遍。打开书到读完,花费时间不到5分钟。每周末检查是否能背下来,不能背下来就再读5遍,直到能背下来为止。每周末再选新的古诗词,进行下周朗读计划。
就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有了一些古诗词积累,正好语文老师在班级搞起飞花令的游戏。她的古诗词积累让她在班级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很是得意。又把飞花令的游戏引入家中,一直玩的很上瘾。从开始的最先出局,一直到后来成为最后赢家。她的诗词出处不光是早上的朗读内容和课内学习内容了。我很诧异她从哪获知的?她说就是从一个地方看到,觉得很喜欢,就背下来了。
至此,真的很欣慰,她对古诗词有了自发的喜欢。作为家长,很高兴在她身上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
达到当前的效果,总结有2点。1.不费力的长期朗读。不费力才能长期坚持,长期才会有原始积累(这个时期需要费心的是家长,需要长期陪伴、监督);2.游戏环境(如果没有很好的外在环境,比如学校,那在家庭形成一个游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