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生存还是死亡
前些日子跟着公司例行体检,十分意外地查出了很多之前没有过的病症,中途在餐厅用早餐,忍不住哗啦啦地就掉下眼泪来。
随后这些天,过得并不开心。因为本身就有轻度的抑郁症,白天上班一忙还勉强可以麻痹自己,一到晚上,只要一关灯,就忍不住胡思乱想,啼哭不止,任怎么劝都劝不止,只能再打开橘黄色的暖灯,伴着入睡。
实际上劝人的话我也没少说过,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还真是无力自我藉慰。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的走向,无非两个分岔,一个是好,一个是坏(这里先排除中庸的不温不火),概率一半一半,悲观者,总是会将那部分坏的放大化。
胡思乱想,其实是恐惧死亡。我从不否认我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近三个月里,我和身边的同事、网友交流过三个关于生存和死亡的问题。我想,或许可以把它总结出来跟大家分享。
活得自私一点还是博爱一点
我时常想,如果医生告知我命不久矣,我是应该活得自私一点还是博爱一点。于是我在即刻发起了这个问题的问答,收到了小范围的回应。我以为这是一个非A即B的问题,即友的答案却远超我想象。
大多数人选择自私,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有即友用了“毫无疑问”这样的词来形容这个选择。命不久矣,想真真正正为自己活最后一点点的时间,减少一些遗憾,也算是人之常情吧,非常可以理解。毕竟,活得博爱比较痛苦。
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如常,跟现在没有区别。有过类似经历的即友说,事实上,这个假设发生了之后,有拖延症的人还是那样拖延,并不会因为时间所剩无几而装上人生的小马达,这点比快挂了更让人绝望。
另一部分人的回答比较新奇,有的说,没有假如,过好每一天就好了。有的还说,会先选择去死,因为这辈子自由不多,死的自由一定要把握住。
原本我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想到这样一句老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竟没有一个人选择博爱这件事情。即友说,选择自私的人,大多是前半生太多隐忍和妥协,想做一回自己;而选择博爱的人,或许曾做过一些愧疚懊悔的事,寻求救赎。那我更愿意相信了,大部分人活得都相当光明磊落。
是什么支撑你活到了今天
某一天,带着几位小同事到大剧院底下的一家素食餐厅用餐。起因是那段时间,周围同事接连发生不好的事情,我提议去吃素食净化一下,刚好之前和北京一位素食合作伙伴去过,好评不断。
餐厅的环境非常清雅,随时可以感受到来自佛的光,饭间同事C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支撑你活到了今天。
C的年龄不大,93年的样子,年纪轻轻。说自己平时过得不咸不淡,没有什么人生理想,有时候经常会反思这个问题。
同事D说,自己之所以活到今天,是因为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还没有去做,人生价值还没有完成,不想那么早死去。
同事X附议,觉得人生是为自己而活的,还有很多精彩值得等待。
顺时针下来,轮到我了,我的观点倒和前面的同事不太一样。于我,之所以活到今天,首先是因为有生我养我爱我的爸妈,我所有在这个世界上做的事情的前提是我爸妈还在世,我要对他们负责,我不能在他们之前死去。当然,现在我结婚了,我有了爱我的老公,他也是我顾虑的因素之一。
接下去的同事L和H意见差不多,认为首先是要对父母负责,其他也还有很多没有完成的梦想,这两者支撑他们活到了今天。
听了我们后面的回答,同事X和D不好意思地笑了,觉得自己好像活得有点自我。但我发现,他们看似自我反省的背后,却是一种自信和自知。我却反而更羡慕他们,他们能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度,勇于活出自我,找寻自我。这样的人,很潇洒。
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还深受中华民族美德的桎梏,隐忍地活着,首先考虑的是其他人,最后才是自己。
有没有想过去死
话题转回C那里,又衍生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过去的日子里,你有没有想过去死?
老实说,我有想法,而且不止一次。
去年春天,有很长一段时间,上班让我极度抑郁,每次一回到家,我就坐在沙发上空流泪,天黑了,会感到焦虑害怕。好几次事情无解,想过一死了之。看过很多资料的我,知道自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一开始这让我很恐惧。再看过一些资料之后,我发现,抑郁症已如亚健康一样,在中青年人群中高发。所幸还只是轻微,我能理智地在某些不好年头产生时自我控制,寻求排解。
同事们的回复大部分是肯定的,对于这样的共识,我既感到习惯又感到惊喜。我仿佛找到了组织,而且近在咫尺,一时间竟有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