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与书店(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从生活了十年的出生地来到北京定居。印象里,在我出生的城市是只有新华书店的——但是儿童的印象实在不可靠,比如我对那座城市的印象包括:与祖父母和父母同住的二层小楼和小楼所在的老干部大院;幼儿园的转椅和滑梯;小学的死党、教学楼、操场、半露天厕所、学校小卖部冰棍和校外副食店麻辣豆腐丝;上学路上必经的车水马龙大转盘;黄河、铁桥、儿童公园;白塔山、五泉山、皋兰山;以及93年一场十分威猛的沙尘暴。但是我家马路对面那所大学里的一个科学家去了南极科考队,而那座城市同时也是地下摇滚盛行地,这些都是我离开以后很久才开始知道的。总之,因为我儿童的视角,那座城市的书店信息就欠奉了,接下来的内容将主要围绕北京的书店展开。
一、三味书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长安街没有现在这么宽,金融街刚开建没两年,那时的西单当然也没有什么文化广场,只是路口有一块十分吸引眼球的LED显示屏(大概是LED吧……),整体感觉跟前几年拆掉之前不久的大栅栏差不多。学习还算轻松的我,在娘亲的安排下开始去八中的补习班学英语和数学。当时住在白广路一带,坐着公交往八中晃悠的时候,在路边绿树掩映下看到了字体独特的牌匾,上书“三味书屋”四字——似乎是黑底绿字吧。
那时还没有学到小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的故事,但是对书店的狂热却已经开始,平时就连楼下超市里的书都要翻看许久的。有一次下课后,一路溜达过去,进得书屋门,二楼的茶座小朋友我是没什么兴趣的,但是一楼的格局很有意思,四壁书架围着里面一圈桌椅,桌有玻璃盖板而椅子宽大,大人们坐在椅子上看书。另一件给我留下印象的东西是店里陈设的一尊女体铜像,袒胸露乳大腹便便大腿粗壮,颇具原始社会风范。转了一圈之后我有样学样拿了本书坐下读。今天回想起来,那书的作者似乎是柯云路,内容是人体特异功能发掘——当年书店和我自己的选书品味还真是莫名其妙诶。
小孩子的好奇心消耗完后我就离开了。小学时期又去过两三次,但是一次也没在那里买过书。而且那时这书店也不像今日这样紧挨着大马路,一不小心还是有可能错过的。随着98年西单图书大厦的开张,三味书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淡出了我的视线。但是最初的新奇印象并没有磨灭,毕竟在那个时候一个书店提供这么多的桌椅并不是很常见的事。
后来也不记得是高中还是大学头几年,坐车沿长安街去西单,发现数年之间这条路已经宽到在路边都能看见书屋的侧墙了。年纪不大却喜欢怀旧的我,有一次就沿路走去拜访书店。人行道一边是绵延不尽的灰墙,另一边是绵延不尽的车流,这让我走了100米就开始焦躁。好不容易找到路口拐进去,走进店里的我多少是有些失望的:灯光暗淡,书目也有些陈旧,而且还不打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早些年的我是一位学科学爱科学的好少年,阅读兴趣严重偏向理科,最爱科普书,四大名著只看全了西游记,文科里历史还比较有好感,政治哲学之类可是完全不碰的。所以三味的书也并不对我胃口。这一次我草草离去,又是很久不来。
再后来,在P大熏陶得久了,自觉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和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并且长期被理工科课程蹂躏的大脑也需要换换口味,我的阅读爱好里人文社科类开始逐年增加;随着年纪渐长到远离被科普的岁数,科普书也因阅读感觉上的低龄化而逐渐式微。豆瓣的出现助长了这一趋势。某一天在网上读到了一篇讲西单三味书屋历史的文章,那文章写得很好,看到照片上的店主老夫妇,我鼻子发酸。不知何时起,儿时只是因为好奇而去逛的店竟让我产生一种风雨飘摇间的怜惜感。生怕下次路过就看不见了的。于是忙不迭地跑去,左看右看挑了一本《生物伦理学十五讲》,恭敬地请店员在扉页盖上章,这便是我在三味书屋买的第一本书了。可惜的是题目虽然生猛,内里某些章节却给人陈腐感,似乎当不起这纪念性的意义。这时也渐渐明白,儿时被我忽略的二楼茶座才是这家书店的精华,每周一次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讲座,主讲人阵容称得上高朋满座。等哪一天从实验和论文中抽身,一定要去听一次的。
三味书屋的新浪博客
一、三味书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长安街没有现在这么宽,金融街刚开建没两年,那时的西单当然也没有什么文化广场,只是路口有一块十分吸引眼球的LED显示屏(大概是LED吧……),整体感觉跟前几年拆掉之前不久的大栅栏差不多。学习还算轻松的我,在娘亲的安排下开始去八中的补习班学英语和数学。当时住在白广路一带,坐着公交往八中晃悠的时候,在路边绿树掩映下看到了字体独特的牌匾,上书“三味书屋”四字——似乎是黑底绿字吧。
那时还没有学到小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的故事,但是对书店的狂热却已经开始,平时就连楼下超市里的书都要翻看许久的。有一次下课后,一路溜达过去,进得书屋门,二楼的茶座小朋友我是没什么兴趣的,但是一楼的格局很有意思,四壁书架围着里面一圈桌椅,桌有玻璃盖板而椅子宽大,大人们坐在椅子上看书。另一件给我留下印象的东西是店里陈设的一尊女体铜像,袒胸露乳大腹便便大腿粗壮,颇具原始社会风范。转了一圈之后我有样学样拿了本书坐下读。今天回想起来,那书的作者似乎是柯云路,内容是人体特异功能发掘——当年书店和我自己的选书品味还真是莫名其妙诶。
小孩子的好奇心消耗完后我就离开了。小学时期又去过两三次,但是一次也没在那里买过书。而且那时这书店也不像今日这样紧挨着大马路,一不小心还是有可能错过的。随着98年西单图书大厦的开张,三味书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淡出了我的视线。但是最初的新奇印象并没有磨灭,毕竟在那个时候一个书店提供这么多的桌椅并不是很常见的事。
后来也不记得是高中还是大学头几年,坐车沿长安街去西单,发现数年之间这条路已经宽到在路边都能看见书屋的侧墙了。年纪不大却喜欢怀旧的我,有一次就沿路走去拜访书店。人行道一边是绵延不尽的灰墙,另一边是绵延不尽的车流,这让我走了100米就开始焦躁。好不容易找到路口拐进去,走进店里的我多少是有些失望的:灯光暗淡,书目也有些陈旧,而且还不打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早些年的我是一位学科学爱科学的好少年,阅读兴趣严重偏向理科,最爱科普书,四大名著只看全了西游记,文科里历史还比较有好感,政治哲学之类可是完全不碰的。所以三味的书也并不对我胃口。这一次我草草离去,又是很久不来。
再后来,在P大熏陶得久了,自觉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和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并且长期被理工科课程蹂躏的大脑也需要换换口味,我的阅读爱好里人文社科类开始逐年增加;随着年纪渐长到远离被科普的岁数,科普书也因阅读感觉上的低龄化而逐渐式微。豆瓣的出现助长了这一趋势。某一天在网上读到了一篇讲西单三味书屋历史的文章,那文章写得很好,看到照片上的店主老夫妇,我鼻子发酸。不知何时起,儿时只是因为好奇而去逛的店竟让我产生一种风雨飘摇间的怜惜感。生怕下次路过就看不见了的。于是忙不迭地跑去,左看右看挑了一本《生物伦理学十五讲》,恭敬地请店员在扉页盖上章,这便是我在三味书屋买的第一本书了。可惜的是题目虽然生猛,内里某些章节却给人陈腐感,似乎当不起这纪念性的意义。这时也渐渐明白,儿时被我忽略的二楼茶座才是这家书店的精华,每周一次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讲座,主讲人阵容称得上高朋满座。等哪一天从实验和论文中抽身,一定要去听一次的。
三味书屋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