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的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什么?
查看话题 >你看过的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什么?
先放一个鸟瞰图

1:三体
剧情或者是写作的内核很多人已经说过了,那我就说点别的吧。
“当罗辑所乘的飞机飞越海岸时,在他一万米的下方,吴岳和章北海再次注视着建造中的“唐”号。在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间里,这是罗辑距这两位军人最近的一次。” 罗辑和章北海两人在不同的战场为了拯救地球奉献一生,但此生从未谋面。刘慈欣用很有创意的地空距离来述说了这个事实。飞机在平流层飞行之时,距地表大约10000米,也就是10公里。这个距离在地面上其实并不算远,开车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但这10公里,已是罗章两人此生最近的距离。
2:永恒的终结
《永恒的终结》全篇阐述的就是一个问题:蜷缩在温柔乡中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孤独终老,还是追逐一丝一毫的可能性去冒险。
不管是作为正常的读者,还是试着作为书中的人物,尤其是像哈伦一样,始终有着质疑的想法,甚至是“变革”“革命”(提到过一次)的思想。他就是作者眼中始终保持着冒险、激进或是有着扩张欲望的本能的人类缩影。
心中的质疑、曾经的理想、眼前的爱情,使他最终为人类选择了星辰大海的征途。
科幻小说不能多看,尤其是涉及终极思考的那种。因为它会轻易地把你从现实世界里抽离出来,让你看到时空是多么广大,生命是多么渺小,你的存在,甚至一切的存在是多么的无意义。它会给你带来强烈的美感,继而是空虚,最后是恐惧,最强的迷幻剂不是达利,不是平克佛洛伊德,是阿西莫夫。
3:美国众神
美国的历史并不长,建国至今也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容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种、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他们一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大地之上,也因此,美国宗教繁多,无论是大的、小的、一神的、多神的、合法的、非法的、文明的、野蛮的,不管是怎么样的宗教,都能在美国找到。从史前时代开始,一批批的新移民来到美洲大陆,也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他们的神,随着时代前进,新神诞生,旧神被新神所取代,之后新神又被取代,如此循环往复,从冰河世纪到现代,一万年来一直如此,神在不断地更替变更,而不变的是人们一直在前进。 是先有神还是先有对神的信仰?这看起来又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般我们都认为,是先有了神,才有了对神的信仰,但是在尼尔•盖曼构筑的这个世界里,神之所以为神,是因为人们的信仰和献祭,有了信仰和献祭(想一想你平时在这些科技上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那就是对他们的献祭),即使是互联网、信用卡、高速公路这样的现代科技也可以为神,但若没有了信仰和献祭,曾经高高在上的神就会跌下神坛,像是奥丁只能靠四处行骗为生;阿努比斯则开了一家殡仪馆;岑诺伯格靠着自己的力气去屠宰场工作;比奇丝只能去当妓女;而雷神托尔,他1932年就自杀了。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所描述的就是新旧神之间的战争的故事,而这场战争中的双方,便是以奥丁为代表的旧神,和以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新神。 我从没有想过互联网、电视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也会成为神的一员,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他们实际上和传统意义上的神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人所创造出的,都是人所依赖的对象,甚至有一些神本来就是古代的科技,只是后来逐渐演变到了精神的层次。这样想来,电视、互联网成为神也不那么令人惊讶了,他们现在还没有加入传统的神的行列,或许只是因为诞生的资历尚浅,还没有从实体上转化到精神上,或许在几千年后,我们在遥远的其他星系的后人,会对着从银河系带来的古老电视、手机,顶礼膜拜,唱起对“Television”神和“SmartPhone”神的赞歌呢。从前祈祷是睡前的最后仪式,而现在则往往是手机伴人入眠。
这是一部有些晦涩的小说,小说中充满了隐喻、神话、支离破碎的语言。
尼尔•盖曼想要表达什么?就我而言,我觉得这部小说虽然以众神为题,但是实际上真正所描写的是人的伟大,无论是新神还是旧神,他们的能力或许有强弱之分,但是他们都需要人类的献祭,他们不畏惧死亡,但是他们惧怕遗忘,死亡对神来说不是终结,而遗忘对于神来说却是不可承受的。
人依靠希望而生,神仰赖信仰而活,由此人胜过神的地方就出现了:神不可无人而活,人却可以抛弃神继续向前走。
至于失去人信仰的神,到头来也只得以凡体肉胎活于世上,像人一样生活。人只要有路可走,就可以一直前进,就算没有路,人也会自己开辟出一条,人就是这样的生物。
正如影子对众神所说的:
“我想我宁愿当人,也不愿意当神。我们不需要任何人相信我们。我们只是无论如何都要继续前进,我们就是这样。”
4: 偏个题,说一下漫画。
睡魔
参与过《睡魔》的画师有十多位,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让这个系列多姿多彩。
尼尔·盖曼在故事类型与叙事手法上也丰富多变。比如第一卷《前奏与夜曲》,前几章是比较典型的魔幻故事,以睡魔复仇与寻回宝物展开;
第五章是犯罪悬疑故事;
第六章则有封闭空间恐怖故事的感觉;
到了第八章,成了基调温婉、探讨生死的文艺片。
而尼尔·盖曼在这几章也尝试了不同叙事手法,比如恐怖意味比较浓的第六章,就是采用一个爱写故事的咖啡店店员串联起那章所有的人物。
盖曼在这部长篇作品展现出来的才华,真无愧于史蒂芬·金“装满故事点子的宝库”这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