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的夏
本文的湘南,指的是日本的镰仓、藤泽等沿海地区。但据说“湘南”这个名字,的确起源于中国。于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这个名称源于长沙国的禅宗,当流传到此地时便以“湘南”所命名。另一种则是说古人认为这个地区的景色,同湖南湘江边的景色有几分相似,因而把这称作“湘南”。
作为一名出生在湘江边的南方人,我对第二种说法持否定态度。湘江边的景色,有种丘陵地带特有的随性。不似平原,在我的家乡,你绝不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因为总有些四处散落的小山,模糊了你的视线。然要说是什么高峰,却又叫不出什么名号来。湘江也自是美的,但你无法体会到那种大江东去的豪迈,湘江的美来自于它的随性,它一会穿过好似空寂的平地,一会又在那沙洲惊起了波涛。难怪古人所说的潇湘八景,既有“山市晴岚”的秀美,又有“渔村夕照”的豁达,还有那“潇湘夜雨”的几分凄切。湘江的随性,造就了潇湘美景的灵动多变,这和湘南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而湘南呢,兴许是因为在海边,也有可能是有未曾磨灭的历史痕迹,这里带给人的是无限的温情。尤其是夏天,湘南的阳光能让人忘记烦恼。在我的眼中,湘南的夏由青空、海风和涛声组成,这里的景还会自带一套减慢时光的滤镜吧。那穿透海岸的电车声,仿佛时刻提醒我,走慢一点,思考慢一点,连呼吸,也要慢一点。


湘南的夏是古朴的。烈日下的镰仓大佛自不用说,明月院的紫阳花见证了数百年的梅雨纷纷,连电铁的极乐寺站也是那么的古朴,或者说是,破败。然而,我却以为这破败感才是镰仓原本的模样。我曾数次幻想,当我踏上那铁道旁的小路,在坂道的尽头,能逢着一个《古书堂事件手帖》中破败的书店。也许在那里,还能见到一个和我一起分享故事的人,一个一起分享时光的人。书店的灯光有些暗淡,气氛还有点阴森,但你不必顾及,我一定会听你讲完所有的故事,你也会陪我放声大笑。我们虽不如小说里的五浦君那样莽撞,但却有那奋不顾身的觉悟。我相信,这样的故事若存在,一定只会发生在湘南吧。


湘南的夏是静谧的。坐上开往江之岛的电车,当列车徐行海岸边,我抬起头,恰好能看见窗外的一片大海。那片海与青空,在地的那端交汇成了一条线。目所及之处,只有那几分蓝色,这天地就好似一匹曝晒了多时的染布。但那大海的蓝,却比天空还要深邃得多。我分明看到了粼粼波光,看到了白浪翻涌,纵使它们近在眼前,除了列车轻轻撞击铁轨的声音,什么都听不见。日暮时分,如果站在江之岛的悬崖边远眺,我能看见那夕阳下的一抹淡云,轻轻地飘过富士山,如一顶帽子一般,发出奇异的光芒。岩石边垂钓的渔者的身影,也被拉得悠长。终于,日暮西沉,帆船摇曳在了夜晚的南风中。岛上的灯塔射出一束无声的光柱,仿佛在催促你快点回家,回到温馨的家,只有那样,你才能安然入眠。


湘南的夏是多彩的。无疑,湘南是蓝色的,因为这里的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蓝色的,海也是蓝色的。但它绝不是只有一种蓝色,天空是淡蓝,大地是幽蓝,大海是湛蓝,如若登上那江之岛,我便又发现,大海变成了墨蓝色。在这蓝色的画布上,明月院里的翠竹、早枫、地藏像,又各自点缀出了些许绿色、红色和灰色。漫步于镰仓市街,我流连于那五彩斑斓的紫阳花。而当夜色来临,那漆黑背景上的渔火,就好似《海街日记》里四姐妹燃起的仙女棒,闪烁着不可多得的金色,驱散了夜晚的凉意。


湘南的夏还是喧闹的。白天的海边聚集着一群冲浪的少年,他们的皮肤晒得黝黑。一阵白花翻过,少年们的呐喊声赶走了水浪声。夜晚的海边,则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放烟火,噼里啪啦地,少女们般的笑声传进我的耳朵,好似那风铃声。突然间,一刹鹰唳划破晴空,抬起头,湘南的海边有无数雄鹰在迎风飞翔,那湘南的风,仿佛也有了声音。我曾以为,《乒乓》片尾多次出现的雄鹰,象征着主角不羁的斗志。但当真正看到高空之上的那些雄鹰,我才明白,恐怕只有这些生物,才能代表主角人生中不被风所约束的放浪吧。
我来过湘南。我遇见过湘南的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