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日记反思录 ——课堂引入学术批评以批评袁编文学史为例缘起
李士金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日记反思录 ——课堂引入学术批评以批评袁编文学史为例缘起 李士金 课堂引入学术批评以批评袁编文学史为例,似乎很偶然。我的南开导师朱一玄先生与复旦导师王运熙先生都是非常善良厚道的学者,从不轻易批评他人。我家住地离王运熙先生家较近,只要乘一趟948路公交车即可直达王先生寓所楼下。2000年9月到2002年6月我在复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经常拜访王运熙先生,出站后依然每年拜访先生至少两三次,谈论话题很多。有一次谈到文学史的编写质量问题。金文明先生跟我详细谈论过章培恒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请金先生审读文稿,金先生发出了许多感慨。我把金先生的话向王先生作了汇报。我问王先生: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如何?恩师沉默良久,说:现在人编写文学史多是急就章。又说: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仍然是集体编写的质量最好的中国文学史。我当时还没有阅读过袁编文学史,因为我基本上很少到淮师上课,且不教中国文学史,当时周桂峰先生是淮师教学副院长,他很关照我,安排我教中国文化概论。2001到2006年,我的岗位是教授三级岗(正教授共分五级岗位),每年完成120课时。我当时还是副教授,学校允许符合条件的副教授高报到教授三级岗。2007年到2009年我作为教授,因为学校政策的变化,岗位变成教授四级岗(直至今日)。当时要完成每年240课时的教学任务,从2010年后则要求完成320课时教学任务,后来还有些细节变化。因为课时大大增加,便不得不与袁编文学史发生关系矣。这就是我说的批评袁编文学史的偶然性。然而,从学术批评引入课堂的意义而言,则具有必然性。批评袁编文学史,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能力,从而使得莘莘学子充满信心,树立理想学习,成为探究性课堂学习之主体。主敬以立其本,格物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温故知新,明德新民,乐在其中矣! 事实真相是,即使是国家级超级特别重大课题项目,即使这课题项目成果一再修改,一版再版,即使这课题项目成果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诸如此类种种殊荣,并不意味着其成果经得起时间之考验。袁编中国文学史,即使是第三版文字,其中常识性、知识性、逻辑性错误仍然数不胜数!学界批评,惊心动魄,国人震撼!而追求真理获得真知则是学校教育之神圣使命也。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吾爱真理,即是爱国爱党爱人民也。吾爱吾民,吾爱吾生,爱之以德也。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理想,从我做起,从日常工作生活做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克己复礼为仁,科学地爱自己,大同社会实现矣。参与袁编写作者都是很好的人,都是我们十分尊敬的学者,学术批评对事不对人。在此特殊时代背景下,批评者与被批评者都需要自我检讨、自我批评。我们课堂师生的批评文字错误难免,诚恳盼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之批评指导,不胜感激焉。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中国优良教育传统中所说的教育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千万不要小看这八个字!真正实践起来很难很难。对老师的综合文化道德素质能力要求很高。学生必须成为学习主体,感兴趣学习,学会学习,有理想学习。老师必须努力引导学生成为学习和审美主体,感兴趣学习,学会学习,有理想学习。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似乎知识点头头是道,实际上不过是照抄教科书,教科书错了,照样照本宣科。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无话可说,可以不听,可以玩手机,但无法提出什么意见,自己自由自在在课堂上玩乐,也无意见可提。所有学生在满堂灌的课堂上没有差异,到考试前大家统一按照考试范围内容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已。生本课堂不但要求老师具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求老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理解这样一个真理:在这个世界上,个体生命在生理和心理、出生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社会分工等诸多方面是不平等的,然而,我们始终在追求道德人格的平等。这样才能使得师生有较好的思想沟通和灵魂碰撞。有一次我上完课把小木梳子丢在了教室,1308班的学委杨娜同学特地把这把梳子捡起来,等下周上课时送到了我的手里。木梳子虽然不值几文,然而,这种关心的情谊则是无价的。我当时为此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慨,“为感谢杨娜同学帮我保存小梳子戏作小词:好梳头,课堂随时带。今日遗留五一九,幸亏杨娜捡起来。细心雕龙才。” 当老师把学生当作课堂的学习主体加以引导时,个体生命内在的自觉性和道德良知会被自然地激发体现出来。文学院1304班王煦评论我的博文云:“先生所言如药石入病,一针见血。观同级生每至期末,则群涌而至图书馆图一分数,而平日却鲜少思索,先生之言信矣。”文学院1308班周星含课后探索最为具体深入细致,她在课堂展现的《世说新语》人物思想内涵风采和《金瓶梅》的思想意蕴,都是阅读文本、融会贯通的结晶,受到全班同学的热烈欢迎。她评论我的博文云:“好书不厌百回读”,虽然只是一句古人的格言,却渗透着她本人读书的经历和体会。文学院1409田苏娟评论云:“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最为难得却又必须实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十大能力是您教学的主题。”这位同学课堂展现亦是课后探索学习的心得体会。教科院1502班的朱雪银在评论中强调了我对大学生的期待:“在名著的海洋中游泳。”“因材施教”则必然使得学生显出自己的真相、真面目,自己主动学习,然后参与讨论,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自然就形成“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以我们现在开设之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教学为例,宋元明清文学,只有32个课时!全部课堂时间只有21个小时20分钟!老师再怎么滔滔不绝满堂灌,也灌输不了多少文学史知识。最可怕的是,既然许多学生对课本都没有认真阅读,他们怎能听得进老师灌输的这些文本知识呢!丰富博大深刻的中国古代文学便在学生心目中变成了令人厌烦的古董。30年来,我始终遵循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审美主体,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洞察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控制能力、选择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尽管在一个班级中总是会有少数同学开始难以适应,但经过努力,大家能够感觉到真正素质教育之魅力,感觉到学习过程之紧张、快乐、充实。有不少学生为参与课堂讨论,或者演讲相关古代作家作品内容,大量读书、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准备,其学习实践活动时间远远超过了本学科安排的课时。甚至为一次五分钟的上台演讲便花费20多个小时,若是包括思考、酝酿、试讲之时间,则远超32个课时矣!教学与打仗有类似之处,必须知彼知己,要正视现在的大学生非理性学习心理状态,他们的知识结构欠缺,生活阅历薄弱,要讲实效,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树立自己作为学习主体、审美主体的信心!否则,若是全体学生沦为听课机器、考试机器,则是应试教育悲剧之继续,这也就是中文系的大学生一篇论文都写不好的根源。教育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隐伏着未来社会之巨大危机,中华民族要实现长治久安,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从教育开始改革改良,把中国优良教育传统发扬光大!
责编:刘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