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一种病
尼采说,寂寞是一种心的疾病,单独是一种治疗。
在蔚蓝的大海深处,有一只名叫Alice的鲸,它只能发出52赫兹的频率,而正常的鲸的频率是15-25赫兹,它们听不到它的歌声,它没有朋友爱人,从被发现至今一直孤独的唱着歌,也许它将一直孤独下去,一只鲸开心一只鲸难过一只鲸玩耍,直到变成鲸落,魂归大海。

第一次听到这件事,内心很是触动。在茫茫大海,靠回声定位来联系同伴的动物,因为与生俱来的独特性,让它在从生到死的漫长岁月里,一直饱受着孤独,没有同类知道它的存在。令人欣慰的是,从它被发现时起,二十多年过去了,依旧可以检测到它的频率,可见它孤独并不绝望,依旧快乐的独处着,在大海深处享受着幸福的孤独。
每个人都很孤独,当内心把这个讯息传达给自己时,那就是寂寞。孤独是一种单纯的物理形式,而寂寞是一种精神上的隔离。寂寞像条饥饿的毒蛇,将你紧紧缠绕,等到你不再作垂死挣扎,就开始慢慢吞咽。寂寞吞噬人的灵魂。它折磨着你,令你焦灼不安却无计可施,令这躯壳无处安放。
孤独是现代人的恒命题,只有孤独和肉肉永远对你不离不弃。可能偶尔你也期望被救赎吧,渴望被一双温暖的手从沉沉的深渊里拉起,哪怕只是一声温柔的呼唤,又或许只是一弯浅浅的微笑。每个华灯初上的傍晚,每一盏亮起的灯下,每一扇被点亮的窗后,每一间飘散出人间烟火的厨房里,是否有等待你归的人呢,亦或是有值得等待的归人呢?
不论身在多么繁华喧闹的人群中,这繁华喧闹都与你无关,你依旧是寂寞的。人群中,红尘里,越是闹,越是无奈,没法排遣的孤寂。可能每晚你的枕畔都有他人同眠,每天你都需要和不同的人交谈,形形色色的人和你擦肩而过,相遇然后离开,可是在内心深处,寂寞无处不在。你患上了一种叫寂寞的病,而且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在某个时段,你偶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他人的频道,就像那条孤独的鲸,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沉溺其中。在一个只属于自己的频道里,完全的享有全部空间。
“寂寞是一种对别人的饥渴,因此每个人都想在群众中,然后在自己周围编制各种各级关系,只是为了欺骗自己、忘记自己是寂寞的。但是寂寞会一再的冒出来。没有一种人际关系能够隐藏它。——尼采”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巨匠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孤独症。孤独症或自闭症,又称阿斯博格综合征,在临床上表现为行为怪异,但患者的能力不一定低下。费茨·杰拉德教授在他的新书《孤独症与创造力:孤独症与超常智力者之间的关系》中探讨了孤独症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他声称,在人类历史上,包括苏格拉底、达尔文等在内的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可能都有孤独症。
美国作家、诗人、哲学家、博物学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描述了自己在瓦尔登湖畔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独居两年的经历和见闻。里面有一段话,读后如醍醐灌顶,“人们常常问我:”你一个人住在那儿一定很孤独,很想见见人吧,特别是在雨雪天里。”我真想问问他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也是宇宙中的一叶小舟吗?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我们的地球不是在银河系之中吗?将人与人分开并使其孤独的空间又是什么?我觉得使两颗心更加亲近的不是双腿。试问,我门最喜欢逗留何处?当然不是邮局,不是酒吧,不是学校,更非副食商店;纵使这些场所使人摩肩接踵。我们不愿住在人多之处,而喜欢与自然为伍,与我们生命的不竭源泉接近。”身居陋室,湖畔清风,耕种写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个著名的禅门僧人问“一只手的掌声是怎样的呢?”
我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我一直相信孤独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而寂寞是一种无谓的自我叨扰。每个人都有想倾诉的欲望,每个人都有想要被理解的热切,博取同情和眼球并不能排遣寂寞,而是需要自我的救赎。我更敬佩那种云淡风轻的人,生活有时面目狰狞,如一团乱麻,可是有一些人就是有力量丝丝缕缕整理分明,过自己想要的闲云散鹤的生活。看似质朴恬淡,背后却是重重的取舍和选择。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寂中,开出一朵花来。
如何懂一个人?想要懂一个人,懂他/她说出来的话,也要懂没说出来的话。即懂他/她的热闹,也懂他/她的孤独。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朱自清”又
原创作者:MissN小姐 坚持修炼灵魂香气,可仗剑走天涯,可洗手做羹汤。立志原创,欢迎微信搜索公众号:MissN小姐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公众号 爱你么么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