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营养养生还是营养害生
——在营养养生的乱象中寻找养生的真谛 生命是一个相对有限的运行周期,之所以说是“相对有限的”,首先,是因为生命是一段从生到死的周期过程,生命的周期犹如一条抛物线,起始于零又回归于零。其次,是因为生命的寿命周期,犹如一条环形跑道,虽然跑道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行走的速度越快,走完一周所用的时间越短。反之,行走的速度越慢,循环一周所用的时间也就越长(寿命越长)。也就是说在生命循环周期不变的情况下,生命的寿命长度取决于生命的运行速度。对生命周期与寿命长度之间关系的这种分析,可以说既符合经验科学的自然推论,也符合生物世界的现实状态。 以生猪养殖为例: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生猪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出栏天数大大缩短,从1980年560天下降至现在210天。生猪生长速度显著加快的主要原因,得益于饲料营养的发展。。。。”饲料营养的发展,不仅使猪吃上了营养美食,增强了抵御疾病的能力,得到了快速生长的效率,同时也缩短了自身的寿命长度。 由上述的分析及其例证可以得知,生命的周期长短,一方面是由自身的类属性决定的,例如人类的寿命周期不同于乌龟的寿命周期,因此不能期望人类的寿命和乌龟一样长。另一方面,生命的寿命长度,一般而言是由生长速度决定的,生长速度越快,寿命越短。比如同样的生物,在南方就比在北方生长的快速,寿命周期也就相对较短。 由此可见,在人类的寿命周期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延年长寿的根本在于延缓生命的生长速度。所谓生命的生长速度,也就是生命细胞新陈代谢的更新速度。生命细胞代谢速度越快,生命的生长速度就越快。人的自然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也就是细胞代谢的极限次数最终完结的过程。然而,生命细胞代谢次数是一个有限的次数,或者说是一个常数。比如说心脏组织细胞的代谢次数,决定了心脏的寿命,心脏的寿命也就是心脏跳动的极限次数。心脏跳动极限次数的完结也就是寿命的终结。相对而言,人的寿命犹如汽车的运行寿命,而汽车的运行寿命,取决发动机“气缸代谢”的运行次数。因此,我们不能想象通过精心的保养,汽车的“寿命”周期可以超过设计限定的极限周期,我们只能在设计限定的极限周期内,通过降低发动机汽缸的“代谢”损耗,以获得发动机乃至汽车更长的使用年限。同理而言,我们不能想象通过为生命输送更好的营养,生命的寿命周期就能够超过“上帝设计的”极限周期,我们只能在生 命的极限周期内,通过减少生命器官组织细胞的过量代谢,以获得更长的寿命年限。由此可见,控制生命细胞的代谢速度,也就降低了生命的生长速度,相对延长了生命的“使用年限”,也就是说延长了生命的寿命。 人类通过科学的营养手段,找到了加速动植物快速健康生长的方法,这些方法既满足了人类自身不断增长的食物欲望的需要,似乎也提供了人类“营养养生”可以借鉴的启示。所谓“营养养生”,就是针对人体的某一器官或人体的某一组织,输送能够促进该器官健康生长的“营养”,以获得身体的健康。而这种“营养”的作用,就是通过促进该器官细胞组织的生长(代谢),取得抵御外来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的健康能力。然而,这种健康能力的获得,必定以加速该器官“新陈代谢”为代价,也就是缩短了该器官极限运行周期的“使用年限”。这种“营养养生”与“延年长寿”相互背离的关系,如同古语所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我们真正获得了科学的“营养养生”的方法,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以上所说的身体健康的收益;我们或许可以改善身体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的健康状况。然而,如今普遍流行的“营养养生”,真的能够获得人们期望的养生效果吗?我们花样繁多的养生需要,真的是我们的脏腑器官“自己”提出的需要吗?我们不断变换的养生方法,真的能够保证我们的生命整体,符合自然要求的营养平衡吗? 如今营养养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营养养生的针对性选择,不是来自于身体内在营养缺失的潜在需要,而是来自于传媒的蛊惑诱导。我们不断变换的养生方法,不是为了纠正失衡的营养状态,而是为了迎合时尚养生的变化需要。我们既不知道身体内在器官及其组织,是否存在补给营养的潜在要求,更不知道营养补给的结果,是完善了生命营养的平衡关系?还是破坏了原本稳定的平衡状态? 《庄子·至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候置酒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庄子·应帝王》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混沌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至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以人的情感需要、价值喜好来养鸟,即便给鸟最好的营养,鸟不会健康活着,反而会死掉。同理可知:我们不应该按照自己的价值喜好来“营养”生命,而因该遵循生命自身的需要来“营养”生命。 《庄子·应帝王》告诉我们:“混沌”没有七窍的状态是天理使然的、平衡和谐的自然状态,善意的为“混沌”开凿七窍,必然破坏混沌和谐的“天然状态”。同理可知:我们不应该按照个人的好恶判断,“善意”的改变天赋使然的营养平衡状态。如果我们“善意的改善”这种平衡状态,必将带来“浑沌之死”同样的悲剧。 自然万物存在的根本是平衡和谐,这种平衡和谐关系的建立,是自然万物经过亿万年的生灭变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人作为自然万物中的高级生物更是如此。所以老庄哲学告诉我们:天道流行,无为,而无所不为。如此看来我们面对生命的保养,是不是也应该遵循“天道流行”“无为而治”的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