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芭蕾百科全书
俄罗斯马利亚剧院院长符谢沃洛日斯基对芭蕾颇为青睐,想在这个领域内一试身手----亲自创作一部“神幻舞剧”,再现法国宫廷芭蕾的风采。于是,他写作了舞剧《睡美人》的剧本,还亲自设计了服装。

这个题材的选择决非偶然,作为法国文化崇拜者的符谢沃洛日斯基当然熟悉法国童话作家沙尔・佩罗(1628~1703)的名作《沉睡森林里的美女(1697),而且也一定知道斯克里布曾经经据此写过舞剧《睡美人》的剧本,并且于1829年由巴黎歌剧院首演(编导:奥密尔),但是,这个改编本把佩罗的诗意的童话变成了轻松的喜刷,不符合原作的精神实质。正是吸取了斯克里布的失败教训,符谢沃洛日斯基和彼季帕抛弃了某些喜剧性处理,保留了其中的若干情节。在构思过程中彼季帕显然也参考过儒尔·佩罗根据同一题材编导的《仙女的养女》(亚当作曲,1850年彼得堡大剧院首演)。整个说来,作者们最初是按照“神幻舞剧”的模式构思这部作品的:在不断变换的“卷轴画”布景前面进行表演-----每一幕都自成一段,不同的画景为观赏性强的舞蹈和美丽的奇迹提供规定情境。然而,接下去发生了质的变化,一部平平常常的神幻剧变成了名垂青史的杰作!

1888年5月13日符谢沃洛日斯基致函柴科夫斯基说:“我根据佩罗的童话构思了一部《睡美人》的台本,希望舞台调度是路易十四风格的。在这里音乐想象大有可为,如果您觉得合适,为什么不着手写音乐呢?最后一幕应该有穿靴的公猫、拇指小孩、灰姑娘、蓝胡子等等。”正是童话的诗意吸引了柴科夫斯基,在1889年7月25日致梅克夫人的信中他写道:“情节是这么地富有诗意,对音乐来说是这么地崇高,我迷恋于它的创作,写的饶有兴味并且满怀热情,这一切都是写出好作品的前提。而1890年2月28日在致出版家尤根松的信中,柴科夫斯基指出“要知道舞剧同样也是交响乐啊!”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编导和作曲家密切合作,互相尊重。彼季帕为作曲家编写了《睡美人》的结构计划(即“时间长度表"),向他展示未来舞剧的情节线索、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其中的舞蹈段落的拍子、速度和小节数。柴科夫斯基按照这份计划写出音乐后,彼季帕又严格地从音乐出发设计编排舞蹈和场面。这份结构计划至今还不失为可供青年编导学习的范本,它表明彼季帕具有非凡的舞蹈形象思维能力,在心中清楚地预见到未来舞剧的情景,在作曲家写音乐之前暗暗地听到音乐。这份计划为以后《睡美人》中音乐、舞蹈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时间以来,彼季帕不得不采用明库斯、普尼两位“御用作曲家”的音乐编排舞剧,但他一直希望能与水平高的作曲家合作,他采用德里布的音乐为《海盗》编出了整整一场新的插舞“变活了的花园”就是一个例子。然而,柴科夫斯基本人从《天鹅湖》1877年初次排演遭到失败以后,已无心再写芭蕾音乐,正是院长符谢沃洛日斯基的倡议才重新燃起了他的舞剧音乐创作欲望。彼季帕高度重视这次合作,十分尊重柴科夫斯基,仔细地制定了结构计划,向作曲家讲解了每一场的细节和特点,他在音乐和戏剧方面的高度修养无疑在这次合作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睡美人》的剧本,如果按话剧或歌剧的要求来评判的话,是非常单调、冗长的,但它却不失为一个坚实的舞剧基础,因为它遵循了戏剧行动的交响的发展的原则,每一幕恰好是交响乐的一个独立的乐章,但又只有与其他各幕放到一起才显得完美。在这个意义上说,西欧有些舞团限于人力和物力,把这部名作压编成独幕舞剧《阿芙乐拉的婚礼》,只演最后一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破坏了原来的结构特点。只剩下了一堆精彩的舞蹈。像交响乐的乐章一样,剧本的每一幕都有自己的高潮:第一幕是阿芙乐拉被纺锤扎破了手指,沉睡不醒;第二幕是王子吻阿芙乐拉,阿芙乐拉醒过来;第三幕是男女主人公的婚礼。而这三个高潮又都服务于同一主题一一爱情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战胜邪恶的主要动力。但是,从完成的舞剧演出看,舞剧的高潮有些变化:在序幕里是众仙女依次向新生婴儿赠礼的舞蹈,第一幕是阿芙乐拉与四位求婚的王子的舞蹈,第二幕是以阿芙乐拉和王子的双人舞为核心的众仙子的大型舞蹈,第三幕则是阿芙乐拉与王子的慢板双人舞。

无论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或是彼季帕的舞蹈,都很鲜明地写(编)出了几位主要人物的主题旋律或主题动作,以后在各有关段落中加予变形,反复出现,并且与群众(伴舞队)形成了复调对比关系,如阿芙乐拉、德齐列王子、紫丁香仙女和恶仙女卡拉波斯,等等。音乐和舞蹈的这种有机结合、相互辉映是古典芭蕾史上所罕见的。尽管保保留了原有剧本的“神幻芭蕾”的框架,柴科夫斯基巧妙地给一些纯娛乐性的曲目充实情节任务,使之服从于最高主题一一对爱情的歌颂。尽管情节取自法国宫廷生活,尽管没有直接引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和舞蹈的素材,《睡美人》中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和彼季帕的舞蹈却都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色彩。

1890年1月30日日《睡美人》在彼得堡马利亚剧院上演,并未引起进步评论界的关注,因为他们抱有芭蕾舞剧不值得注意的偏见,甚至认为柴氏去写作这种舞剧体裁的音乐是有辱身份的事情。然而,过了不久,出现了一批赞扬这个作品的评论。1896年初,萨拉科在米兰排演了《睡美人》,在当时这是很少见的,从此俄罗斯舞剧开始走上西欧舞台。1899年,戈尔斯基利用斯杰潘诺夫舞谱把这部舞剧基本原样地搬上了莫斯科大剧院的舞台。

《睡美人》是彼季帕的创作的顶峰,在舞蹈样式和结构上十分丰富,不愧于“19世纪芭蕾百科全书”的称号!